哲学地理计划源起——读《任继愈<老子>四译合刊研究》1
因为朋友送我的练字字帖,我开始了长达几年的断断续续的抄写《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我原本对哲学的兴趣是不够强烈的,我对哲学书籍的阅读仅仅停留在高二学习哲学之前看了一半的《苏菲的世界》我反而看不懂,但是我看到了一个东西,那就宗教在国外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易中天的《中国智慧》我不仅看完了,还做了笔记。那时的我还没有任何哲学基础,现在我也没有,但是我好歹经过了基础教育的洗礼,可能也具备了一个普通社会人的哲学常识。很幸运的,高中政治我学得很好,其中最好就是哲学部分,所以我想我这人大概对哲学是感冒的。
再一次想起哲学,是在大学《综合自然地理》的专业课上,地理原理学多了,真的慢慢学会用地理视角看问题了,就会发现自己形而上学了,变哲学了。
之所以又来狂看书,是因为我在想我开个哲学地理课,为班会,每天早上就给学生讲5分钟,不管他们听进去的哲学还是地理,还是我想的两者皆有,甚至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心理发展的角色塑造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能够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一定要有梦想,而是能够在这个世界能够有个自己的位置。
扯了半天才到我开始这个宏伟计划的初衷,接下来就谈谈今天的阅读。
书才开始了两页,我就有感而发了。任继愈先生在四次译读《老子》的过程中,提出了《老子研究的研究方法问题》,要摆脱日丹诺夫的对子论,不能非此即彼地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他指出,对《老子》的研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让我深有感触的是,《老子》是千年前的思想,"道”和“无”分别站在了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高度,这是绝对是当时抽象思维的一个新巅峰。如果用千年后的唯物还是唯心就要去定义那时的《老子》是极其不科学的。
抛开对《老子》本身的讨论,“一切以时间、空间、条件为转移,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核心。《老子》本身的思想应该这样去看待;任继愈先生的研究也应该这样去看,所以老先生才前后四次译读《老子》;我想我今天来读其中的相关书籍,更要注意。
我想学地理,非要脱离一下现实情境,精炼一些方法论和思想的话,就是哲学了。地理讲究时空尺度,讲究整体性和差异性。其中高中地理教材在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的阐述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例如,黄山“四绝”组合就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花岗岩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在遥远的未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演化,黄山特有的景观将逐步变化。”
也就是说也就是现在的黄山会有这四绝,但是以后就会变化了,外力作用下,它会越来越矮,也有可能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变高。这样,云海、奇松、怪石、温泉都会发生变化。从时间尺度上看,黄山四绝就像是在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切面,我们看到的不是黄山,只是它在现在的一个投影。
写到这儿,我又想到电影《第二十条》最后辩词让我很不满意,他想说的时间尺度没有说清楚。正当防卫需要在伤害进行时进行反抗,他说从更大的时间尺度看伤害,因为这伤害已经开始很久了,不出意外还会进行下去。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里的伤害是欺凌,是压在人心上无时无刻不在的欺凌,而不是强奸也不是当时恐吓,更不是拳打脚踢。从更大的时间尺度上说,这就是伤害正在进行。
所以万事万物都应该注意时间尺度,老人们常说,等你过了这道坎,你就不觉得有什么了,因为你的时空观被迫放大了。其实人应该主动放大时空观,我想这就是很多招摇撞骗的励志书鼓吹的”格局“。我在前几年做班主任时,需要家访进到贫困学生家里做”扶志“的工作,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贫困家庭,其实也不是各个都需要扶志。有的孩子有个大大的梦想,他知道他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懂事些的甚至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他就能克服眼前的困难。你想想,你的目标是在大海里乘风破浪,还会在意小河沟里这点湍急吗?你的目标是高山,你还会在意面前的小土包吗?我想这就是人的主动格局,这就是鸿鹄之志带来的所向披靡。诚然,你的所见所闻是决定你的志向,所以也是决定人的格局的关键。时空观的重要之处就体现在这里,简单粗暴地说世界是同一个,客观存在是一样的,同样的所见所闻,你能不能带着时间、空间、条件看得深一点、广一点,你的格局是不是就会主动地大一点。用哲学的话说,那就在客观存在面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