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说再见,就死去一点
这些日子,给自己定了一个阅读主题“告别”,于是就找了标有“告别”二字的书和电影:《漫长的告别》《告别圆舞曲》和电影《告别有情天》。
如果不是以“告别”为主题,我恐怕很难找雷蒙德·钱德勒的书来读。《漫长的告别》是一部推理小说,村上春树对其评价极高,称其为“完美的杰作,极其出类拔萃”,但有人说很乏味。确实,这部小说不像那些可以打发时间的推理小说,多以谋杀开场,而是从马洛和特里如何建立友谊讲起,一位落魄的侦探马洛,三番五次“捡”回一个醉汉特里,时常约着一起喝“螺丝起子”。然后特里犯事,马洛送他出国,得知他自杀,马洛就开始如抽丝剥茧般,理出特里的身份之谜、人际关系等线索,逐步解开凶手的面纱。小说之所以有些冗长,因为它更具有文艺性,语言的描述,突破了推理小说的类型化,不像一般的推理小说那样,削铁如泥般利落,阴森可怕或险象环生,它更缠绵,掰开了揉碎了,把背景、人性、情感和逻辑一点点儿呈现给读者。马洛的人物形象也很饱满,侠骨柔情,抱着对特里案情一查到底的责任感,在警察、黑帮、富翁面前毫不示弱。我是从艾琳的出现,就舍不得放下,一口气读完。当然也是从艾琳的出现,我猜出了特里也许没有死。如果你想寻求更多的感官刺激,这部小说并不适合,我认为经典的小说往往胜在语言,以及它的思想性。《漫长的告别》是钱德勒的代表作,六年后他就逝世了,这部小说更像他的自传,比如特里的不如意、小说家的酗酒等等,都有钱德勒现实生活的影子。这个漫长的告别,是马洛和特里的告别,更像是钱德勒与自己一生的告别。“别了,朋友。我不会说再见。我已经和你说过再见了,那时候说再见还有意义。那时候说的再见悲伤、孤独而决绝““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改天,我也约朋友,去喝杯“螺丝起子”,又名渐入佳境……

《告别圆舞曲》是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这是我继《不能承受生命之轻》,打开第二本昆德拉的小说。如果说,对于二十多年前读《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的晦涩,这本轻松很多,书也不厚,就是记述了五天发生的事情,如圆舞曲的五个章节,故事主线以露辛娜和小号手的私情,由纠结是否堕胎延伸出多条人物线。露辛娜死前就有三个关联的男人:情人、小号手和美国商人。雅库布是来与朋友告别的,看似是突然闯入者,但是他的出现,把小说推到了高潮。他的朋友是堕胎委员会的执行医生斯克雷托,竟然通过为妇女治疗不孕症撒播自己的精子,周边仿佛出现了好几个同父异母的孩子,最可笑的是他想认作义父的美国商人儿子,竟然也和他长得很像,他可能与自己儿子成为了兄弟。雅库布用来自杀的蓝色药片,又偏偏落入了露辛娜的药瓶里,雅库布为什么迟就没有抢回那粒致命的药片?露辛娜就是在戏剧化的情景中,吃了致命的蓝色药片,死了。而她的死,就是死了,没有人追究,与她有一夜情的小号手如释重负,美国商人除了略感惋惜她的美貌容颜,也没有什么影响,正安心思考如何接纳义子。那这与“告别”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仔细读来,所有的人物都在突出一个主角“雅库布”,他是一个革命者,收养了战友的女儿,他要离开祖国,他要和这个祖国里所有关系做一个了断,包括那枚留给自己自杀用的药片,但恰恰就在这时候,小号手的妻子卡米拉出现,他好像对她一见钟情,让他在即将离开祖国的之前,产生了深深的情感,爱上了人类,以及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这场告别变得越发悲情,难舍难分了。尽管如此,他还是发动汽车,绝尘而去,好像那枚致露辛娜死的蓝色药片与他无关一样。看到结尾,你会觉得这真是一部荒诞至极的小说,这就是昆德拉小说的经典之处。

看电影《告别有情天》,让我想起电视剧《装腔启示录》一个画面,女主最初的上司大王,为了与过于彰显腔调的客户刘美玲达成合作,不惜在自己家里大搞晚宴,晚上看了一个超逼格的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大家昏昏欲睡的样子。这样一说估计大家会想象出这电影的娱乐性了吧。其实,还好吧,毕竟这也是获得奥斯卡提名奖的影片,故事绝非仅仅只表达男女情感那点事,而是揭示社会政治发生的变化。男主安东尼·霍普金斯演技太棒了,当他得知父亲去世那段,他还在恪守职责,隐忍的、有条不紊的做事,我就暗想这演员是疯了吗,怎么做到的啊,就如我当年到《沉默的羔羊》时,他的眼神一过来,我的心就一抖擞。如果你看完这部片子,感到压抑,这也许就是电影艺术的影响力。英国贵族管家的那种克己复礼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变革,但一切太晚,昔日的爱人已做他人妇,无法回到从前,唯有告别。


这两本书和一部电影,要想读懂,看明白,一是必须了解作者和创作的背景;二是抛开手机,静下心来;三是反复读,读反复。总之,是有些门坎,但是阅读感受是丰富的。有时候,看到上小学孩子写的东西,对于我来说如火星语一般,我承认有时代的隔阂,但我仍希望,有一天他们也能如我当年,因为《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这样文艺的名字,而去读一本经典的书籍,就如喝椰汁一样,虽然椰壳难撬,但是撬开后,吸入后,甘之若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