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香与文艺复兴——欧洲艺术500年真迹展5 伦勃朗、鲁本斯、凡·戴克等画家真迹
(接上篇)三层展厅共有两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17世纪的意大利与欧洲艺术,展厅背景颜色为绿色。此时文艺复兴已经结束多时,欧洲艺术进入到了巴洛克风格时期。

意大利画家卢卡·焦尔达诺于1665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哺乳圣母》。画中主的母亲马利亚一手抱着幼小的主,一手托胸哺乳。她的脸转向一侧,不看孩子。让人想到主出生后不久马利亚和丈夫约瑟带主来到耶路撒冷圣殿时,有一位素来等候以色列安慰者的西面来颂赞主,还预言说,马利亚的心要被刀刺透,这时指她将要亲眼目睹主被钉上十字架。这幅画马利亚向一侧转头似乎是不忍去看她将来要受难的孩子。这幅画明暗、光影对比强烈,使人物更加真实突出。

意大利画家马蒂亚·普雷蒂于约1635-1640年创作的纸本油画《圣彼得受难》。画面描绘了十二使徒之一彼得在罗马帝国尼禄皇帝统治时期被钉十字架殉道的场景。只见彼得双脚被缚在十字架上,脚边有人拿起锤子准备钉他的双脚,他的手臂也被放在十字架的横梁上。相传彼得认为自己不配像主一样受刑,向行刑者要求将自己头朝下钉上十架。虽然在主受审时,彼得曾三次不认主,但主的复活激励了他,使他重新有了坚固的信心和力量,开始火热地为主作工,直到像主一样受难殉道。十二使徒中除了卖主的犹大自杀了和使徒约翰坐监直到老年之外,其他使徒全部为主殉道,用生命见证了福音。

意大利画家帕多瓦尼诺(本名亚历山德罗·瓦罗塔里)于17世纪上半叶创作的布面油画《忏悔的抹大拉》。抹大拉即是福音书中的抹大拉的马利亚,主曾从她身上赶出过七个鬼,从此她一直忠心地跟从着主,主受难时她跟随主来到十字架下,主安葬时她来到主的坟墓前,主复活时她是第一批来到主墓前、见到主的人。上篇中也有以她为主题的画作。这幅画参照了提香同名名作《忏悔的抹大拉》,在构图和画法上忠实再现了提香的风格。抹大拉的马利亚一手放在胸前,敬虔地仰望天空,向神认罪悔改。画面右下角有一个骷髅头,上面是打开的圣经,也许代表了世上的一切都会过去、都会改变,唯有神的话永远立定、永不改变。马利亚似乎是边读经边自我对照经文而向神认罪。在她头顶之上,画家绘制了一束放射性的光芒,这种特别明亮的色彩和光线也是提香绘画的标志。

意大利画家保罗·保莱蒂于1725-1735年创作的《带风景背景的鱼静物画》。本次展览中绝大多数都是圣经画和人物肖像画,只有4幅静物画,这幅是其中之一。作者画出了各种各样、姿态各异的海鱼,让我想起了前年看的画展中意大利画家乔尔乔·德·基里科所画的《静物与鱼》。意大利靠海,河网密布,鱼是意大利画家经常描绘的对象。这幅画的左后方,是起伏的山景,为画面增加了层次感。 下面展厅进入最后一个主题:受威尼斯绘画影响的欧洲绘画,这部分作者全部来自非意大利的欧洲国家,其中包括多位大师。展厅背景颜色为橙黄。

荷兰画家、版画蚀刻家伦勃朗于1633年创作的纸本墨水画《一个蓄须男人的画像》。伦勃朗的蚀刻版画在当时非常受欢迎,这幅画是一幅版画的练习底稿。伦勃朗的肖像作品注重细节,内涵深厚,通过捕捉人物面部细小特征进行刻画。这幅画中的男性蓄有长而卷曲的胡须,头戴皮帽。从苍老的面容和忧愁的眼神中仿佛能读出他的人生故事。伦勃朗以长短线条的交叉来表现明暗对比,画面极具感染力,生动传神地勾画出了人物的特征和内心世界。画面右上方写着创作年代1633。

比利时画家、蚀刻版画家和外交官鲁本斯于约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创作的纸本油画《两个人物的习作》。鲁本斯的作品极富想象力和戏剧性情节。他曾在17世纪初赴意大利游学数年,研习提香等大师作品的构图和色彩,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鲁本斯因为声名远播,欧洲许多权贵争相托他作画。他本人应接不暇,往往只完成素描,后续交给学生完成。这幅习作体现了鲁本斯的素描功底和创作天赋。画中两个头发卷曲的大胡子男性仿佛挟风从画面右上方突然冲出,带着一种动感与力度。其中一个人物转头看向侧面,似乎在从画中向外打量着观者,其锐利的目光和两人脸上的光影显现出一种真实自然而又不乏戏剧性的流动感。

比利时画家凡·戴克于17世纪上半叶创作的胡桃木板油画《头像练习》。凡·戴克和同样来自比利时(原佛兰德斯地区)的鲁本斯、约丹斯并称“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三杰”,他擅长仔细捕捉人物神态并生动呈现在画布上,揭露描绘对象的内心世界。本次展览有范·戴克的两幅画,这幅是其中之一。画中的男性头发浓密,胡子花白,衣衫不整,眉头紧蹙,目光出神,若有所思,表情刻画生动逼真。画面背景为浅暗色,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

西班牙画家苏巴朗于1650-1658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圣弗朗西斯》。在看画名和介绍之前,我先看到了画中人物手上的钉痕,和主在十字架上的钉痕一模一样,再看他的打扮,是一个修士,马上想到了圣五伤弗朗西斯(或译为方济各,为天主教方济各会的创始人)。他是天主教的一位圣徒,身上有主受难的五处伤痕(两手、两脚的钉痕和肋下的枪刺伤痕),他生活简朴,爱护动物,曾对动物讲道、传扬福音。
天主教十分看重这五处圣痕,除了这位圣五伤弗朗西斯之外,以前天主教认为鹈鹕会啄伤自己的身体以自己的血肉来喂养雏鸟,就像主用自己充满伤痕的身躯舍命流血、挽救世人,因此鹈鹕也被称为“五伤鸟”,有时天主教会用鹈鹕来比喻主。 这幅画的作者苏巴朗本身是一位天主教修士,他的作品多以圣经内容和天主教人物为主题。画中的圣弗朗西斯身穿褐色的修士长袍,带着钉痕的双手紧握在一起,眼神中充满悲苦和怜悯。他的身旁有一个代表世俗生活短暂、并非永恒的骷髅头,象征时光流逝,属世的一切终会消失和改变。他的左后方则是一个代表永恒的十字架,象征了主的道、主的救恩存到永远。属世与属天、短暂和永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在告诫人们要在有限的时日内跟从主进入窄门,追求活泼长存、永远立定在天的生命之道。

比利时画家雅各布·约丹斯于1620-1621年创作的布面油画《长笛手(亚伯拉罕·格拉菲厄斯)》。约丹斯与图6画家鲁本斯、图7画家凡·戴克都来自比利时原佛兰德斯地区,三人并称为“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三杰”。画中的长笛手头发花白、蓄着胡须,嘴唇半张,仿佛是在吸气准备吹笛,其视线看着观者,表情生动,栩栩如生。其衣扣敞开,帽子斜戴,脖子粗壮,有种真实健康,甚至粗犷的味道。虽然长笛手身穿红衣,但瞬间让我想到格林童话中消灭老鼠、因对方不守诚信不付报酬而带走儿童的彩衣吹笛手。也许在画家所处时期和格林童话时期,不管是在比利时还是在德国,日常生活中都能见到这样的吹笛人,所以他们才都把吹笛人作为描绘对象。 以上只是本次“提香与文艺复兴——欧洲艺术500年真迹展”的一部分画作,本次展览共包含47位大师的60幅真迹,更是内地集中展览提香画作最多的一次,其中不少作品难得一见,尤其是提香晚年的画作,是收藏家多年的珍藏,非常值得一看。展览持续到6月16号,喜欢艺术、喜欢绘画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展品中包含了大量的圣经画,推荐主内的弟兄姊妹前来观看,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重温和记念主所经历的一切。
© 本文版权归 夏日旋律summ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