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烟火半城仙 —泉州和《夜晚的潜水艇》
村上春树在29岁时去往欧洲,在那里旅居三年,成为“常驻游客”,期间,他写了成名作《挪威的森林》,这真是让我无比羡慕的生活啊。不能像村上那样做常驻游客,短暂地旅行中最吸引我的目的地更多地是因为一个地方的历史或人文,最近,有生以来第一次,因为一本强烈吸引我的小说,去了泉州。
严格地说,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能强烈地吸引我,是因为它严丝合缝地契合了我的生活经历,阅读储备,文字偏好,审美趣味,甚至连他对自己的拷问我都曾在年少时暗暗地问过自己类似的问题。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说: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在我的阅读经验里,一个作家的早期作品往往是青春记忆,现实描摹。《夜晚的潜水艇》作者陈春成,出生于1990年,这是他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但他一出手,小说直接跳过了现实,越过了青涩,用丰沛的想象,典雅的文字,成熟小说结构勾连古今中外,传奇与现实,探询内心、坚守、美好、荒诞、极权,审视人类的存在。我在网上搜了他的照片,一个脸色白皙,眼神稍游离,高大帅气的小伙子。
去泉州前先在搜索了泉州的背景文化,泉州市历史悠久,周秦时期已开发,三国时期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西晋末年,中原战乱,士族大批入泉。宋元时期,泉州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市境内有灵山圣墓、开元寺、洛阳桥、安平桥、崇武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按朋友的推荐预订了民宿,龙玲公馆,是一座始建于民国34年的“番仔楼”。建筑风格是海外洋楼与闽南红砖古建的结合,据说主体建筑的材料水泥、钢筋和花砖均由印度尼西亚进口,走进龙玲公馆,家具摆设,地上铺的花砖,墙上挂的照片,大多是民国时期的(这个房子唯一的不足是老式建筑,隔音太差,晚上走廊的脚步声,别的楼层的冲水声清晰如在耳边)。老板是一个90后的年轻小伙子,聊起这个房子是他父母购得,现在他来管理,问我们为什么到泉州来,听到说为了一个叫陈春成的年轻作家,他说知道,且听说高晓松也曾为了见这个作家专程到泉州。
泉州古城必去的是西街,西街自唐朝已经“列屋成街”,至今已经超过1300年,唐朝的祠堂粉雕,元朝印度教的花纹、近现代洋楼、闽南特色红砖古建,以及古色古香的木楼群,俨然一座活的建筑博物馆。现在的西街是步行街,沿街建筑或为文创古玩,或为闽南古早小吃,或经营咖啡奶茶民宿。红砖白石、古街古塔、多元文化、传统民俗、现代时尚共同散发出的独具韵味扑面而来。
泉州城内寺庙众多,佛教开元寺、南少林寺;伊斯兰教清净寺是中国四大清真寺之一;天后宫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妈祖庙;涂门街上的关帝庙是福建最大的武庙之一;基督教泉南堂建于清同治年间。
开元寺始建于唐代,理学大师朱熹题词:“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弘一法师晚年曾居寺内弘律故居开元寺尊胜院,留下不少传世经典墨宝;寺内举世闻名的东西塔,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据闻在明朝8级大地震中巍然屹立,在开元寺,印象最深的除了大雄宝殿珩梁接合处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之外,还有它的四面墙体与地面都留着目测约近20厘米的空隙,听了讲解才知道是因为佛学认为众生平等,地上的蝼蚁昆虫,阴间的游魂亦有向佛者,这个空隙就是留给他们的。
晚上去看了泉州南音小剧场表演,一曲《直入花园》活泼泼地唱出来,紫姑初入冥阳岭,游台过亭,溪柳映象,花蝶入景,春意盎然,“心欢喜”“真个好勅桃”(“勅桃”意为玩耍),听起来喜庆的曲目,所表达的却是一种降灵活动,由尪姨(巫婆)作法,从地府牵来亡者的魂魄附着于尪姨身上,与亡魂的在世亲人进行对话。
南音以泉州古语演唱,琵琶、三弦在右,洞箫、二弦在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演员除了表演还对南音乐器以及音乐形式做简单介绍,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与汉代“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
南音的乐器中我最喜三弦,三弦乐器传至日本成为三味线,几年前我曾迷恋日本艺人富山清琴的三味线弹唱,凄清有力的三弦,沧桑哀切的唱腔,老年男子粗粝婉转的嗓音...这弹唱之中的痛彻感后来我在一个年轻女性好友的葬礼上深深体悟了,女友33岁被肺癌夺去了生命,她的妈妈,以一种苏北方言像是边唱边哭亦或是边哭边诉说,这哭唱的旋律与节奏,老年女人的嗓音,恍若是在听富山清琴,闻之禁不住泪水长流。
富山清琴三味线弹唱从深夜的孤枕难眠,深爱之人罪业深的感叹,终能以舍去浮世,明月清风,山桂作伴的了悟结尾,就如《直入花园》中,死去的人终能通过尪姨与在世亲人沟通交流,这悲中之喜,悲欣交集,就是艺术与浪漫的本质吧,在虚空中寻找意义,在苦难中给人希望。
历史就在眼前,神鬼如在身侧,半城烟火半城仙,消弥了生与死的界限,人与鬼的距离,这样的城市盛产想象力,这样的地方产出一个这样的作家,也是迟早的事吧。
-
齐尘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04 15: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