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科学·海德格尔——以时间为例
关于“理解”,后期维特根斯坦举例:师傅让徒弟递一块砖来,徒弟递来了一块砖,这就是徒弟理解了师傅的话。
常识对于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理解时间这个概念也是这样的。如果一个小孩懂了上学不迟到,早中晚饭什么时候吃等等,我们就认为Ta已经懂得了时间这个概念,而不会要求Ta给时间下一个定义,其实我们自己也下不出定义。
物理学也不关心时间的定义,而关注时间的测量。
常识和经典力学都认为时间均匀流逝,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相对论打破了这种认识,狭义相对论说动钟变慢;广义相对论说靠近质量中心的时间更慢,离质量中心远的时间更快。
这些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遥远,现在许多人开车都需要导航,而导航仪要用相对论。
导航仪通过接收到的卫星信号来定位,根本上,还是得用小学时学的那个公式
距离=速度×时间
如果不考虑相对论效应,把时间看作与其他因素无关均匀流逝的,导航仪得到的定位结果会有很大的误差,根本没法用,用相对论进行修正后得到的时间,才能得到可用的定位结果。
关于时间,还有另一方面:同样的一段时间,不同的人感觉到的却不一样。用那个老段子来说吧:有个小伙子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他说,让你跟一个美丽的姑娘在一个舒适的房间里呆十分钟,你觉得长吗,对方回答说那很短;他又问,如果让你在一个火炉上坐十分钟,你会觉得怎么样,对方回答说,那太长了。
在《不存在的人》一书的《此时此地,无人存在 狂喜癫痫和无限的自我》一章中提到癫痫病人有些发病时会对很短时间有几小时的感觉。
对于人会感到时间变慢,书里说了这样的猜想:
“在克雷格的模型中,前脑岛整合内感知、外感知,以及活动的身体状态,由此每125毫秒创造一个‘整体情绪时刻’。克雷格认为,正是这些被串联在一起的整体情绪时刻让我们有了一种连续的自我感,即使这些时刻本身是分离的。这就像是看一场电影,即使电影屏幕每秒显示24个离散的帧,我们感知到的仍是一种无缝的连续。高度活跃的前脑岛能够潜在地越来越快地产生这些整体情绪时刻,导致一种时间扩张的主观感觉。这就像是一个高速摄像机每秒拍摄成百上千帧——当它以正常速度回放时,我们看到一切都处在缓慢的运动中,就好像时间慢下来了。”
海德格尔的时间理论,这里引用陈嘉映教授在《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读》中的解读:
“ 海德格尔像他习惯的那样,认为我们平常的时间观念是流俗的时间观念。按照流俗的时间观,时间分成过去、现在与将来,在这三者之中,现在居于中心地位,过去被看成‘以前存在过,但现在不再存在’,将来被看成‘今后会存在,但现在还不存在’。跟这种流俗的时间观相对的,是海德格尔的本真时间。刻画本真时间的时候,海德格尔用‘曾在’来代替‘过去’,用‘当前’来代替‘现在’。在本真时间里,曾在并不曾过去,它只是不再现成存在而已,但它仍然以某种方式包含在当前之中。我们说此在作为他自己生存,这恰恰是说,他在当前仍然承担着他的曾在,或者说,承担着它的被抛状态。用我们平常的话说,割断了历史,生活就飘起来了。一个人忘本了,当然就不可能是本真的了。本真的将来也不是尚未到来,此在从来是面向将来的存在,它必须先行进入到将来才可能开展它当前的生存。我们记得,海德格尔不是从现成存在来理解世间万物的,至于此在,就更不是一个现成摆在这里的存在者了,此在是他将成为者。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所谓本真时间,不是把时间当作跟我们无关、在我们身外不断流逝的东西,海德格尔是基于此在的生存来理解时间的。于是,时间不再是由过去、现在、将来一个个同质的瞬间先后相续形成的线性的、均匀流逝的东西,曾在、当前、将来结合在一个统一的立体结构里面。这个结构是:此在先行进入将来,在当下把自己的曾在承担起来。”
如果陈嘉映的解读是对的,海德格尔就只是用一种弯弯绕的方式说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比如,一个人过去是个浪子,经常打架斗殴,甚至曾经把人打成重伤;现在他想要改过自新,以后当个好人;那他也得为过去做错的事情付出代价,甚至坐牢,然后才谈得上去做好人。
这里不需要重新定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