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认知——2024060601
新房刚装修一年,就遭遇楼下邻居私自拆除承重墙,导致自家房屋墙壁出现不少细小裂纹。遇到这样的“倒霉事”,居民真是有苦难言。据《法治日报》报道,虽然相关法律法规早已明确禁止私自拆改承重墙,严重者甚至可能面临刑罚。但由于少数居民法律素养不足、一些装修公司设计观不正、私人领域问题发现查处难等原因,私自拆改承重墙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私自拆除承重墙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最终害人害己,这一常识本不难理解,但这种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还是因为有些人存在侥幸心理。这个侥幸心理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其偷偷在家施工,管理部门未必能够及时发现;其二是一栋楼里面,如果只是少数几家偷偷拆了承重墙,对大楼的安全可能没有直接影响。也正是在这侥幸心理的作用之下,现实就呈现这样的悲剧——往往都是在出了严重的安全事故之后,私拆承重墙的行为才能被发现进而被严惩。避免惨重损失的最好办法,是加强事先把关,尽可能避免悲剧发生。而要想做好“事先把关”,最直接的做法,是全面提升违法成本,不能总是等到重大事故发生之后才想到问责。现实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有居民发现邻居私拆承重墙,立刻找各部门举报反映,但最后往往只是要求业主停止施工、恢复原样,顶多再进行一点不痛不痒的罚款。如果违法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那不就成了变相鼓励?相反,如果对私拆承重墙的处罚,不是非要等危害发生,而是只要出现私拆行为,从业主到相关设计和施工单位,再到物业、住建部门等本该负有监管责任的各方,都进行严肃问责,都给予有威慑力的处罚,相信就能在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现在网上有些所谓“甲级设计院”,公然宣称可以现场测绘给出拆除承重墙的方案,这种低级骗术能赢得某些居民的信任,也可见社会对于私拆承重墙的危害并没有普遍认识,说明相关的惩戒力度,还远远不足。加大对相关责任主体的惩罚,再辅以对相关举报的奖励,相信就可以在“事先把关”方面取得更好成效。没有人比居民更在乎自己所在大楼的安危,如果举报私拆承重墙有奖,而一旦举报核实,私拆链条的各环节都会遭到严肃处理,那么私拆承重墙的现象就会少得多。https://guancha.gmw.cn/2024-06/03/content_37360450.htm
表面上“岁月静好”,甚至愈发声势浩大地招揽学员、促销卖课,实际上早已危机重重,最终不打招呼,就在一夜之间“人去楼空”——对很多消费者来说,这样的预付费套路并不陌生。近些年,在美容美发、教育、健身等行业,预付费模式已然成为某种“基本操作”。理想情况下,多囤课的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优惠,商家也能占有更充足的现金流。但是,近些年频频出现的跑路事件,却让这一模式受到更多质疑。客观而言,企业运营存在多种状况,采取预付费模式的商家突然“黄了”,背后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比如,有的虽用心经营,却对发展战略和行业阶段产生误判,导致盲目扩张、资金链断裂;有的是将巨额预付款作为资金池,转作其他投资;还有的则纯粹是圈钱骗局,等诱导消费者充值后,便变更法人卷款跑路,之后再换个马甲重启这种消费套路。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消费者的预付款置于缺乏保障的风险敞口中,一旦出现问题,这笔资金就很容易“打水漂”。因此,要避免跑路乱象一再上演,首先就要堵上风险敞口,将预付款纳入监管视野中,避免随意挪用。对此,一些地方的先行探索值得借鉴。比如,作为全国首个试点地区,北京市石景山区就搭建起预付式消费信用监管和服务平台,对开展预付式消费的经营企业全部采取专用存款账户管理。这样一来,既能增强商家和消费者的互信,也能在较大程度上保护好消费者的“钱袋子”,即便机构倒闭,也能追回未兑现的预付费用。除了资金监管,信用监管也是一大关键。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如果不建立有效的信用体系,发卡经营者卷钱跑路后,重新注册一个企业又可以故伎重演,继续损害消费者权益。因此,越是采取预付费模式的商业机构,越应当在信用上是“靠得住”的。经营者决定停业或者迁移服务场所的,应当提前告知消费者,继续履行义务或者退还未消费的预付款余额。那么,对于违背相关规定,具有失信“黑历史”的经营者,也应该在行业的信用体系中记上一笔。如此,既能让消费者在选择时有所参照,也能倒逼经营者约束好自身行为,让黑名单“上榜者”无法一次次金蝉脱壳、扰乱消费市场。事实上,随着近些年预付费模式的一次次翻车,很多消费者都已对此感到“心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近来,一些不玩套路,为消费者提供月卡、季卡、年卡等多元选择的新业态,正在受到市场青睐。很多时候,人们需要的就是简单清爽、明明白白的消费,而不是被各类花里胡哨的营销手段捆绑,投入动辄上万元的预付款。对商家而言,“看见”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踏实做好服务,走出浮躁圈钱的短视旋涡,才更有可能获得可持续的长远发展。https://guancha.gmw.cn/2024-06/05/content_37365032.htm
装修之前说好“一口价”“全包价”,开工之后却以各种理由频频加价,装修“一口价”俨然变成了“起步价”。装修“一口价”变成加价陷阱,装修公司通过施工过程中“低报价、高增项”来获得更大经济利益,这种行为不仅涉嫌价格违法,而且是对消费者的误导甚至是欺诈,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我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和公平交易的权利。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装修公司如果是以“全包价”“一口价”为幌子设定陷阱,引诱消费者签订“定金合同”“报备合同”,等消费者发现时又故意制造消费者违约从而扣除高昂违约金或者定金以获利,或已涉嫌合同诈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房屋装修是打造梦想之家的第一步,承载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我们不能放任装修“一口价”变成“起步价”。这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行业协会强化自律和消费者自我觉醒,共同铲除装修“一口价”陷阱。对此,市场监管、住建等职能部门应加强装修行业规范监管,进一步明确装修合同的标准格式和内容要求,确保装修费用事先透明化,并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依法对装修公司虚假宣传、恶意增项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进行严厉处罚。行业协会应强化装修行业自律,完善信用评价体系,对装修公司进行有效监管和引导,提升装修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同时,消费者也要增强辨别能力,理性选择装修公司,面对装修公司提出的增项加价要求,要敢于质疑,合理维权,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642806
6月2日,2名驴友在浙江台州石人峡横渡野外溪流,落水失联。事发后,当地公安、应急等部门和民间救援力量等全力开展搜救。4日10时许,2名失联驴友被搜救人员找到,经确认,已无生命体征。目前,善后相关工作正有序进行。这起事故令人心痛,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事故背后存在着一些导致危险的致命错误,再次为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敲响警钟。五大致命操作错误一:绳索设置失误,形成“死亡V字流”.现场视频显示,横渡只有一根绳索,没有设置其他保护绳,导致两人站立不稳被冲进激流,形成非常难以救援的环境——“死亡V字流”。当渡河绳索和水流方向垂直时,水的冲击力会让人向下、向河中央移动,被冲到水流最强的位置,冲击力完全施加在落水人员的身体上,很难在湍急的水流中将落水者拉起。正确做法:不建议非专业人士渡河,在迫不得已需要涉水渡河时,涉水者身上至少有两根安全保护绳索:一根短绳(基础保护绳)连接渡河主绳,防止渡河者被水流冲走,起到基础的保护作用;另一根为牵引保护绳,由岸上保护人员牵引,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可以将涉水人员牵引回岸边,保证安全。错误二:不具备安全条件时贸然救人.在滑入激流中时,红衣男子本有机会避险,却选择了进一步冒险营救,最终两人双双滑倒,被冲进“死亡V字流”,增加了绳索的负担。正确做法:先确保自身安全,再考虑救援行动。即便是专业的消防人员,在实施救援时也必须确保有2—3名队员进行防护。同时,下水救援的人员需严格系好绳索,将绳索固定在岸上结实的锚点上,如大树或钢筋加固的水泥墩,以确保稳固可靠。错误三:户外探险冒险涉水.从视频来看,前行道路被河流阻断,在这种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情况下,该团队选择了冒险涉水,而非采取更为稳妥的方案,如终止横渡、原路返回或从山上绕行。正确做法:探测水深:不得不涉水渡河时,应先找一根长棍探测水深,当水深齐腰时不能冒险涉水,有被冲走的风险。斜向渡河:渡河时,应选择水流较浅且平缓的地方,稍向下游方向横向斜移,以减轻水流冲击力,保持在水中的稳定。系好绳索:打成一个单套结缠住身体,绳索另一端固定在岸边大树等物体上,保证身体的稳固。错误四:不顾恶劣天气出行出游.6月1日14时,当地气象台将暴雨蓝色预警升级为黄色,直到6月2日10时才解除预警。而视频中,该户外团队未避开暴雨影响,选择的线路需横穿涉水山谷。鉴于当时的天气和地势,他们应充分考虑到河流涨水、随时暴发山洪的风险。正确做法:避免恶劣天气出行,如收到暴雨、强对流、大风等预警信息,应及时调整行程;雨季汛期尽量不要前往山岳型、峡谷型、涉水型旅游景区,切勿前往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区域。错误五:盲目前往“野生景点”据悉,事发地石人峡曾是一个收费景区,现已经废弃,因沿途有步道、吊桥、瀑布等,成为当地户外圈有名的徒步和玩水胜地。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关于此处的打卡攻略。正确做法:拒绝“野”景点:选择正规景区,不得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对公众开放的保护区、水库、峡谷、无人岛、海滩等“野景点”,开展登山、游览、探险、戏水、露营等活动。结伴同行:跟随具有户外经验的专业团队一同出行,可以最大限度远离风险。 https://guancha.gmw.cn/2024-06/03/content_37360320.htm
回顾东方甄选的成长史,我们不难发现,东方甄选正是在一次次转型、变革中破困局、迎新生。自“双减”政策落地后,新东方积极转型,关停K12相关的在线教育业务,迅速转战电商直播领域,东方甄选也由此诞生。东方甄选成立初期,就以“双语知识带货”自成一格,直到主播董宇辉以其“兵马俑”形象和深厚文学底蕴而迅速“破圈”为东方甄选带来爆发性流量,当天抖音粉丝量突破100万,随后一周内粉丝数达到1000万。东方甄选之所以能够“出圈”,本质是因其知识带货内容具备独特性、稀缺性,顺应了直播平台全域兴趣电商的发展方向。与其他头部主播采用的“宣传产品的功能、效果等”传统带货方式不同,东方甄选以“知识讲解+直播带货”为创新点,东方甄选主播除介绍商品本身,还基于个人学识与技能,融合英语、历史、地理知识,同时通过内景名人访谈、外景出游直播等多样化直播形式,构筑直播间内容差异性,吸引消费者观看及购买。在各大平台“去超头化”的时点,东方甄选作为具有优质内容的品牌机构直播间,契合直播平台发展兴趣电商的需求,得到平台的流量倾斜和扶持,为其奠定了夯实的流量基础。在直播间“带货一哥”董宇辉“单飞”之后,东方甄选旗下矩阵账号的粉丝量、销售额都遭遇断崖式下跌,直播间的“画风突变”,想必是东方甄选试图反转当前困境的又一次尝试。然而,东方甄选应该明白“变中求进”靠的是“修炼内功”,而非“表面热闹”。东方甄选不同于传统“砍价带货”的直播模式,以优质文化内容输出为载体,赋予商品文化属性,为消费者带来物质服务的同时提高了精神体验,契合了消费者的情感诉求,也以此形成了独有的品牌特色和调性。当前东方甄选快节奏促销式的吆喝叫卖,无疑与其品牌的定位调性背道而驰,与消费者的体验期望渐行渐远,看似“求变”,实为“倒退”,又怎能“突破”?如今,直播电商行业已告别野蛮生长的动荡时代,迎来破旧立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更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也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机会。对于东方甄选这样的直播平台来说,现在是思考和转变的最佳时机,只有追寻内容创新的长期价值,注重提升商品的“品、效”,才能释放直播电商行业的新动能、新活力,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奋跃而上,奋楫笃行,竞展风流。http://views.ce.cn/view/ent/202406/06/t20240606_39028763.shtml
充电宝“好借难还”并非什么罕见现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消费者怀疑充电宝企业故意刁难想要黑下押金,也并非无中生有。共享充电宝的生意能做起来,其核心的卖点本来就是方便。很多人出门忘了或者不习惯带充电宝,而网点越来越多的共享充电宝,扫个码就能解燃眉之急。可随着充电宝行业的生意越做越大,消费者感受到的却不是越来越方便,反而是“坑”越来越多。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就包括恶意扣费、易借难还、押金不退、还错被卡等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今年3月份,深圳消委会专门推出了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当时有七家共享充电宝企业签署,其中就包括这次被砸的“来电”品牌。行业自律公约,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可为什么在签完改善服务的自律公约之后,消费者还是要折腾两天、跑50公里都还不掉一个充电宝?相关品牌有必要好好给消费者一个解释。经过多轮涨价之后,现在共享充电宝的价格普遍不便宜,一小时10元左右已经是寻常价格。如果在这样的收费标准下,服务还不能改善,还动不动让消费者“好借难还”,那长远来看,这门“便捷”的生意,很可能会做不下去。当更多人发现“共享”几次就能买个充电宝,动不动还容易被“黑”了押金,那人们的消费习惯就会发生变化。当有一天消费者都被逼得习惯随身携带充电宝,那这么多充电宝企业,就悔之晚矣了。https://guancha.gmw.cn/2024-05/30/content_37354325.htm
日前,有消费者反映,在市场上购置的二手空调,噪声大、能耗大、制冷效果差,使用时还有刺鼻的味道。但空调的标签、能效指标看着都像是正规厂家出品。目前,二手空调翻新已成为一条灰色生意链,一些商家用各种化学清洁剂对旧空调清洗漂白,其中一款除黄剂中竟然含有大量致癌的二氧化钛。此外,商家还网购来几毛钱一套的信息标签,给这些翻新空调贴上。如果不巧买到了这样的“翻新”空调,遭罪不说,恐怕也维权无门。能不能找到售卖的商家就是一个问题,即便找到了,对方恐怕也会以“本身就是二手的”来搪塞规避责任。毕竟,对于重新进入市场的二手家电,国内目前尚无专门的相关规定,这也导致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长远来看,包括空调在内的二手家电,仍葆有相当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在租房市场以及不少农村等,价格相对便宜的二手家电往往备受青睐。而一向被视为二手家电中最值钱的空调,所占份额当然不会少。也因此,有关方面应更加重视二手空调翻新这条产业链的监管。当下野蛮生长、无拘无束的状态,显然不合适。一方面,一个健康的二手家电市场,理应遵循基本的信用原则,讲求货真价实。若听任商家对二手空调随便“漂白”一下,再贴上能效、生产日期、出厂编号等标签,做成“翻新机”,就可以以旧充新,乃至新旧莫辨,无疑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滥用含有致癌物的化学制剂,也会对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产生威胁。除黄剂中含有的二氧化钛,被世卫组织列入2B类致癌物;而用于对付顽固污渍的涤尘清洗剂,不仅对皮肤和黏膜具有刺激作用,也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醉作用。至于因机器老化而可能带来的漏电、起火风险,也不可小觑。当然,这并不是说,二手空调不能继续进入市场,而是不能完全无保护地进入市场。对于这些经过重新清洗、检修过的二手空调,也应该设立相应的质量标准,并经过必要的质检,做到可溯源、能追责,然后再进入市场。近来,各地纷纷出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有专家估算,汽车、家电的更新换代将创造万亿规模的市场空间。随着市场上政策效能的逐步释放,家电等将迎来以旧换新高峰期,随之产生的废旧家电处理将面临巨大压力。废旧家电哪里去?无非是二手、回收、私拆三个去向。剩下的二手流通领域,也早该建章立制了。只有畅通了各条通道和退出机制,并设定好相应的制度规定,才有可能让被淘汰掉的废旧家电得到规范、妥善的处理。事实上,这也是确保“以旧换新”政策顺畅运行的关键一环。https://guancha.gmw.cn/2024-06/03/content_37360320.htm
一些商家将眼光投向低龄儿童口腔市场,在一些城市,儿童口腔连锁诊所随处可见。在这些儿童口腔诊所中,低龄矫治靡然成风,甚至有诊所建议1岁半的儿童佩戴牙套,他们宣称“牙颌畸形越早治疗,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越低,长大后基本不复发”。多名受访的业内人士指出,牙齿矫正属于医疗行为,必须严格遵循医疗标准和规范,遵守科学治疗原则。儿童矫治牙齿的低龄化趋势,实际已形成一段时间了。从客观上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越来越舍得为孩子花钱,加之现在步入“颜值时代”,很多家长也会对牙齿等与孩子颜值相关的细节有更多的关注,从而表现出非常迫切的干预愿望,这种心情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牙齿矫治作为一种医疗行为,归根结底还是要尊重科学,如果一味追求“矫治要趁早”,不仅可能达不到矫治的效果,还可能对孩子正常发育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亲子关系恶化等。正如专业人士所指出,牙齿矫治对孩子的年龄是有一定要求的,并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越贵也好”。但目前由于家长的重视心切,加上一些儿童口腔连锁诊所在营销上的推波助澜,很容易加剧家长的焦虑,出现过早矫治,甚至过度矫治的情况。对这样一种“风气”,的确需要家长们有更多的理性思维。比如,从媒体调查来看,有“两岁半幼童每天戴12小时牙套”,有的家长给3岁半的孩子做矫正,还被群友说“太晚了”,这背后可能更多还是源自一些家长的焦虑,而非科学判断。一些机构和口腔医生在线上社交平台宣传或线下问诊时,也往往会刻意去强化这一点,诸如“儿童正畸千万要趁早”“早做选择,别等孩子长大后再后悔”“早一步,让孩子颜值赢在起跑线”“牙齿矫正越早治疗,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越低,效果好、不复发”等等,都体现出明显的引导消费的倾向,而不是基于真正的科学和专业判断。有专业人士指出,目前市面上的商业性儿童口腔机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商家为了吸引客户,刻意制造焦虑,拿越早矫治越好的营销话术来误导家长,不仅导致牙齿矫正日益低龄化,还使得医疗纠纷、医疗事故屡屡出现。鉴于此,除了呼吁家长们在为孩子做牙齿矫正手术前,尽量多前往专业口腔医院进行门诊咨询,多参考一些专业意见,防止因为信息不对称而盲目矫治,对于儿童口腔诊所也需要专业化的规范,如行业协会探索制定儿童牙齿矫正治疗标准,厘定适合矫治的年龄段,引导科学合理地开展儿童早期正畸。随着这块市场的不断增大,行业规范程度的提升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要。当然,正如专家所强调的,相比于儿童牙齿矫正,更应当“矫正”的是家长对孩子的“牙齿问题焦虑”。实际上,如今家长们的焦虑在方方面面都体现得很明显,从最开始的焦虑学业成绩,到逐渐延伸到比拼兴趣特长的培养,再到如今又转移到“颜值”上,这样一种群体心态的确耐人寻味,也是家长和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均深感压力的一个重要来源。到底如何从这种集体的、全方位的焦虑中走出来,值得深思。https://guancha.gmw.cn/2024-05/31/content_373565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