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就是要先学会善待自己
查看话题 >精神内耗系列:你整个人都需要被照顾,你却只会责怪自己吃的太多

问:有一种精神很内耗的情况就是:知道自己很胖但是还是忍不住吃外卖,吃了外卖又后悔,不吃又忍不住,陷入恶性循环。该如何办呢?
答:这个问题太普遍了,有多普遍,感觉跟拖延症一样普遍,达到了几乎人人都可能经历过的程度。
这个问题也跟拖延症一样,它描述的是一种生活失控的状态,就是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管不住自己了,我的身体好像失灵了,不听我大脑的指挥。大脑希望我保持苗条保持健康,不要成为一个胖子,但身体自顾自不管不顾的要吃吃吃,仿佛有一股非理性的力量控制了我。但是吃完满足后,理性的力量重新回归,大脑又评估了一下,意识到自己会更加肥胖,可能会看上去更加不美观,甚至有健康风险。
于是懊悔懊恼,烦躁厌恶自己,开始自我攻击甚至自我暴击。
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我们对身体的“吃”理解的太狭隘了,以及缺乏整体去理解自己,认识自己的能力。
那就是你整个人可能需要照顾或者有一些没被看到的需求,但是你解读不出来,于是身体只能靠“吃吃吃”来满足一下自己。
通常情况下,没有“吃吃吃”做为缓解,你可能会爆发出其他的问题。
对一些人来说,“吃吃吃”已经是ta人生中唯一的快感来源,类似于唯一的氧气通道,维持着正常生活的活力来源。在没有开启其他通道的情况下,再把这个通道锁住,这个人可能就抑郁了。
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去理解自己”吃吃吃“的背后,在获得什么?有没有其他可以获得的途径,需不需要开拓一些其他的途径去满足自己,而不是仅仅依赖“吃吃吃”来获得满足。
是的,如果你从“吃吃吃”问题上能更深入的去理解自己,看到自己,从整体上去改善自己的一些方面,可能“吃吃吃”的问题就自然缓解。
那么,“吃吃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下面是一些来自临床上的常见解读。
一、缓解无力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感

有很多人的生活里其实发生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或多或少的都会带来很多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是一些很让人不愿意去体验、去触碰的情感。
有很多人是不愿意去触碰这些情感的,他们会通过一些“积极”的方式避免触碰到这些情感,那么“吃吃吃”就是其中的一种。
“吃吃吃”往往并不是刚养成的习惯,而是在漫长的生活中,它是我们不自觉的自己找到的缓解自己负面情绪的方式,也许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去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的,我们不自觉的继承了下来,继续保持着这种方式,
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品尝美食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乐趣,食物是满足欲望最快最原始的方式之一。从我们生下来开始,这种本能就发挥作用。暴食症虽然是可怕的,但是“厌食症”可能更可怕。一个“厌食症”背后可能是对生命的厌倦。
所以“吃吃吃”虽然让我们肥胖,自我攻击,但是我觉得这还是本质上生命体有旺盛的求生欲的表现。只是我们对自己太不了解,读不懂很多它在表达的其他渴望或需求,比如饥饿的情感需要,一些没有通过其他途径代谢出去的压力、负面情绪等,就只好用“吃吃吃”的方式来缓解。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负重前行”,但是我们意识不到,很多时候我们压力超标,但是我们不以为然,更多时候,可能我们很悲伤,很不快乐,感觉到麻木,“吃吃吃”让我们感觉到活力,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好像要保持着起码的自我感觉良好,不至于崩溃。
写到这里,我真想提醒一下所有面临“吃吃吃”问题的人,去理解你的“吃吃吃”在缓解着什么,在满足着什么,在负担着什么,在支撑着什么......
当你透过“吃吃吃”来看见自己,可能你会看到一个在精神和情感上已经奄奄一息的你,一个已经疲惫不堪却努力挣扎的你,一个在如在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焦虑不堪的你,一个快要陷入抑郁边缘缺努力保持乐观的你.....
是“吃吃吃”在帮助着你,是这具“肥胖的身体”默默吞下了很多情绪垃圾,它变的很胖,是因为它承受了太多。它不会说话,它只会用肥胖和不停“吃吃吃”来表达自己,它虽然像个哑巴,但是它无时无刻都在和你做无声交流。
所以,你看到它了吗,我说的是你自己,这个需要被照顾的自己,这个需要被看见的自己,这个有很多情感需要没有被识别的自己。也许是一个需要好好痛哭一场的自己,一个需要把重担卸下一些,让自己松快一点的自己,还有,或许是一些需要跟往事好好告别,轻装前进的自己。
你慢待自己已久,你需要整理清扫自己了。卸下一些东西,把生命整理清理一下,或许你就不需要依赖“吃吃吃”来维系了。
二、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缓解寂寞、空虚、孤独等情绪

还有一些人是通过不停的“吃吃吃”在表达其在亲密关系上的匮乏,其在情感需求上的黑洞。
有很多人从小长大的过程是缺少陪伴的,很多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ta们发展出了一种靠吃东西来陪伴自己的方式,类似于充电。只是这种充电跟第一条提到的满足的情感不太一样,这类人生命背景中总有一种空虚、孤独的氛围,而“吃吃吃”似乎是从小的妈妈一样,帮助自己感到充实和温暖。
当没有“人”的时候,幸好还有“物”,而且是可以吃的物,甚至是美味的物。
食物连接做为最本能的方式,不光带来生理的满足,更有心理的满足。
胃被塞满了,似乎心也就感到有些满足了,不再空虚寂寞冷。
食物做为最原始的满足生命的方式,从来满足的都不仅是生理,还有心理和情感,那种身心一体的愉悦从小时候吸妈妈的第一口奶开始就奠定了它的基调。
然而如果妈妈只会喂奶,后续无法提供陪伴,情绪识别,帮助我们体验到自身的存在,让我们感到更多情感方面的连接,情感方面的共鸣和理解,那么我们依然是孤独的、没有情感连接的,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我们只会使用“吃奶”的方式去陪伴自己,无法尝试去跟另一个人建立亲密的连接,无法从关系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情感满足,无法像成年人一样获得性的满足,依赖的满足时,“吃吃吃”就不堪重负了,甚至有点不合时宜了。
在这背后,依然是很多看不到的心理需求需要被看见,被理解,或许还有很多绝望的心需要重新燃起希望,重新恢复对获得关系的信心,重新发展并订正自己建立关系的能力,让自己可以有更多更成熟的途径去满足自己的身心,而不是一味依赖“吃吃吃”。
所以“吃吃吃”现象反映的很像是我们身体里运行着很耗能量的bug,或者很耗能量的黑洞,一旦这些bug或黑洞被识别,被转化,很多人的“吃吃吃”行为会自动减少甚至消失,这个人自然而然就体重向正常靠近。
吃真的不仅是生理层面的事情,它更是心理层面的事情。
三、打破限制

还有的人不停的“吃吃吃”是为了对抗限制,对抗被管着,对抗“自律”。
一些人对自己管的真的很严,ta们给自己制定很多条条框框和限制,类似于一些人把生活分为正经事和不正经事,并严格执行,结果可好了,一旦这样分类,希望自己做正经事,身体就叛逆的很,立马专门去做“不正经事”。然后就出现了自己的一部分和自己的另一部分对立冲突对抗的情形。
一部分自己老想管住自己,按自己想要的来,排斥另一部分自己。另一部分自己坚决不干,坚决去做禁止的事,并乐此不疲。
《白鹿原》里的白孝文是个有意思的人物,做为白嘉轩的孩子,在严厉的儒家思想下长大,ta热衷于纵欲,并且喜欢破鞋“田小娥”。正是因为被管的太厉害,所以ta就滑向另一面。
人被管的太厉害,实际上有被迫“失去自我”的风险,生命出于本能的抗争,就会变的叛逆,会去通过抗争获得自我,严厉的儒家思想如果失去了人味,也会成为一种酷刑,对人的生命进行冷漠的阉割。
很多人对自己有近乎无情的要求和自律,这种禁忌如果达到了缺乏人性的程度,不再把自己当个人,而是当个物或者当个神一样的时候,生命的叛逆就开始了。
当我们自以为是的把生活区分为正经事和不正经事,该做的和不该做的,该吃的和不该吃的,并且严格执行时,我们可能并没有把自己当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复杂性,没有意识到生命在许多微妙通幽处的美妙,在许多模糊不明状态的美好。甚至意识到哪里有什么好与不好,正经事和不正经事,该吃和不该吃。
意识到人是复杂的,既不可以被简化为物,也不可以被单纯化神,方才找到做为人的乐趣,体验到做为人的奥妙。然后抛弃那些非常头脑简单的又非常粗暴的对待自己的方式。
整合的看待自己,整体的看待一切,是一种需要发展的成熟。
搞极端和搞黑白分明,类似于一种偏执分裂状态,必然制造内耗。
所以此种情况下的“吃吃吃”在表达求整合,求接纳,求理解,不要把自己的一部分排斥在外,不要偏执分裂,“逆子”需要被理解,被接纳,被整合,不要搞分裂,整合进来排斥的部分,身心就不内耗了,就和谐了。
综上之,你知道如何看待你自己的“吃吃吃”了吗?你能透过“吃吃吃”更好的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了吗?
当然每个人“吃吃吃”背后的情感需求都具有个体性,以上说的只是几种常见的概括情况,具体到每一人,需要具体去分析。
工业时代的月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学会在风险中侥幸又感恩的活着 (1人喜欢)
- 无人区的孤独--一种生命力困于自身的内耗 (3人喜欢)
- 心灵的困境:不被共情以及不被看见 (15人喜欢)
- 当我们在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