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倒计时——教师日记28
碧水寒树,吉光片羽听鸟鸣
——初中文言文写景散文复习笔记
大约是有意,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教材于七(下)八(上),比较集中地编入了四篇写景短文:《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再与八(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以及九上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湖心亭看雪》相映照,一共九篇写景抒怀的经典。复习中回眸,学生会于这些经典散文的诵读中有许多不禁的发现:如涉及的物象屡见重复——山水树、猿鸟鱼;写景在动静之外常见晨昏;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外甚至借情映景法,------在综合复习的凝视中,言简意丰的文言经典中那些涉景金句,便如吉光片羽,在抚弄中熠熠生辉-----
比如写水,常涉“清”与“疾”。写“清”,陶弘景简言“清流见底”,吴均就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柳宗元则先道“水尤清冽”,而后详笔写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以鱼写潭,既得清澈,又得动静生趣。范仲淹则以寥寥 “锦鳞游泳”“静影沉璧” 两笔得矣。以鱼见水,又日月影映之,可见定律。
而写水“疾”,郦道元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吴均则直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时间,奔马利箭疾风,都到脑中笔端来映衬,“健”之极矣。于是范仲淹索性转而言势:“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贵言其浩瀚阔远了。
另外,在水色、形、势之外,柳宗元和欧阳修又都用了“先闻其声”法: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是小石潭之诱人,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的倒置收束,则是《醉翁亭记》一镜到底中妙笔生花,与《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经典笔法,山水与人物,遥相辉映。
至于写树,更见摇曳生姿。陶弘景概言“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郦道元的《三峡》更加简单:“绝巘多生怪柏”,幸亏“悬泉飞瀑,飞漱其间”,才有了“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陶渊明《桃花源记》则以纯粹艳美取胜:“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树还是不可或缺“四面环合”,但要触目生机则贯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有色有形,得无限动态风情;到寂寥无人久居不耐就成“凄神寒骨”的凉树了。欧阳修妙于时间上着一二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晨),“已而夕阳在山”“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昏),“佳木秀而繁阴”(夏),尽得开合提要之美。苏轼就风神独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不但以连喻起笔,而且直接从错觉出发,定睛细看,才出谜底。而月下树影,便似隔窗美人,愈发朦胧动人。
最终,写树之笔,还是吴均来得具体:“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前见数量之巨、色彩之郁、长势之峻,后得林中仰视,枝条疏密,光线之幽明,令人不禁拍案叫绝了。况间以“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人心息停之笔,侧映山树的疗愈之功,真是千百年来难以超越写树妙笔。当然,树乃山之容也。以树写山,吴均之意,当在本末同显也。
如此“树”笔,简繁有异,落点不一,因文因境,各得情旨。唯有观之丰,才品古人意致,迥然有趣。
再如写猿鸟鱼。郦道元重写三峡险峻哀戚,所以浓墨聚笔:“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歌曰:巴东山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陶弘景则勾勒动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主打简括。吴均却借此言彼:先用“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来衬水清,后写“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凸显山之生机灵趣。范仲淹在绘阴晴二图中,飞笔忽至:“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忧戚欣喜,骤得声色。陶渊明就以“鸡犬相闻”打破村庄的宁静,欧阳修则以“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带起暮色山林中另一番热闹。
最驻足凝神的还是柳宗元,看“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静寂之间,似乎忘记了是人在观鱼,还是潭鱼在观人------
在这样的回眸中,我们便有了名家山水一手“集齐”的满足感,而关注“物象”,从“点”散射,的皴染深入,再横向比较“情”与“法”,其中收获的审美情趣,已经渐渐悠然心会而得意忘言了。未来,欣于所遇笔之所及,信手拈来凝练绰约的那刻,就是文化汇入生命的涓涓流淌了-----
20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