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阅读:礼记·学记
學記第十八
書目
我以郝敬《禮記通解》爲主,參以宋·金履祥《禮記批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2月第1版)、武英殿仿相臺岳氏本五經《禮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9月第1版)。
郝敬解禮,辭暢意淺,有所發揚。而鄭注禮記失之簡。金履祥但言義理,無所發揮,偶有精義啓發,是郝敬所不到處。
正文
郝敬解曰:
或疑此篇不言先王學制與教學之法,非也。
凡禮家言,多枝葉。
《記》所以賢於《三禮》,正以其中多微言,如《中庸》、《大學》、《樂記》、《禮器》、《禮運》等篇。
無文之旨,反約之義,庶幾乎先聖雅言、禮云之訓。
此篇多名理,有聖門默識務本、不厭不倦之意。
禮如是而後能執中,言禮之精者也。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
《兌命》曰:「斆學半。」其此之謂乎!
注:斆,教。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比年入學,中年考校。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記》曰:蛾子時術之。
郝敬解曰:
蛾,蟲之有羽者,𧖟属。術、述同,化也。蛾生子化蟲,蟲復化蛾,時至則化,學能化民,亦猶是也。
郝敬按曰:
古字蛾、蟻通。鄭氏以蟻子成垤解,未協。
鄭玄注曰:
蛾,蚍蜉也。蚍蜉之子,微蟲耳。時術蚍蜉之所爲,其功乃復成大垤。
按:垤,蚂蚁做窝时堆在洞口的小土堆。故蚍蜉之所爲,銜土作丘,
德山按:
蛾
《說文解字.虫部》:「蛾,羅也。」
清.段玉裁注:「蛾羅見〈釋蟲〉,許次於此,當是螘一名蛾。古書說蛾為𧖕𧕰(蚍蜉)者多矣,蛾是正字,蟻是或體。」
《說文解字.虫部》:「螘,蚍蜉也。」
《漢書.卷八七.揚雄傳下》:「扶服蛾伏。」唐·顏師古注:「蛾與蟻同。蛾伏者,言其伏如蟲蟻也。」
術
學習、實踐。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其愛日如是足矣,猶以為未也,必時習焉,無一時不習也。必時敏焉,無一時不敏也。必時術焉,無一時不術也。」
述
《說文解字.辵部》:「述,循也。」《漢書.卷三○.藝文志》:「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總之,術、述不相通,亦無所謂化。且大學之道在於君子勤學淹通,然後可以化民易俗。
夫一年學,三年學,五年學,七年學,方謂之小成。終九年學,乃謂之大成。故其言在於勤學。
郝敬所言恐臆測鑿度,不如鄭注。而郝敬按語又曰蛾、蟻通,前後不一,吾不知其故也。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習必有居學
郝敬斷曰: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習必有居學。
鄭玄斷曰: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習必有居學。
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
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也。
《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
郝敬解曰:
鼓琴瑟,先學調弦雜弄,然後手熟於弦。縵,雜弄。
學歌詠,先學搏拊依永,然後聲和於詩。博、搏通。手搏擊,聲依永,乃可以歌。(唱歌中節拍,不跑調)
學禮,先學冠裳衣服雜制,然後身比於禮。
弦、詩、禮,皆興藝之事,悅心之資。凡學,先遊習技藝,興動志意,然後樂於學。
藏、脩、息、遊四者,皆漸進意。沉潛其中,作治其中,息止其中,優遊其中。
如是四者,作者優遊自得,無苦難之患,資深居安,所得堅固,離師輔而不退失。
敬,心不放也。孫,遜,志不驕也。時敏,及時敏勉也。脩,學也。來,得也。
此節言學有倫而教因時,不可躐等也。以下言學躐等,教無倫。
注:
依永,谓乐声之高低抑扬依随歌咏而变化。
搏拊,拍击。拍擊手掌產生節拍,聲音與歌永相和。
凡學校,有固定之時間,有固定之地點,有固定之教師與學生,從事固定之教學活動。此之謂正業。
正業以內,教教,學學。正業以外,退居而時習之。是謂居學。
大學之教也必以時,退息之學也亦必以時。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于數。
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郝敬解曰:
呻,吟誦。佔,覘,chan1,窺,視,察看。畢,書簡,簡策。吟誦簡策,研讀簡策。
教者無心得,但諷吟其所佔畢耳。
訊,問。以佔畢陳言教學者,多其訊問,責以記誦。
言及於數,謂多言煩促(師曰:“汝可記誦否?”)。
強使進益,不顧學者心之安悅否也。
使人,教人。
呻其佔畢而無得,多言強進而不安。教者非中心善誘,學者亦口耳相襲。故曰“不由其誠”。
學者有進益之資,教者不能曲成。故曰“不盡其材”。
教之所施者悖,學之所求者拂。故學者諱所短而疾怨其師,苦教之難而不見其益。
雖勉強卒業,旋得旋失。
教之不率皆由於此。刑,率。(金履祥曰,刑,猶成也)
注:
刑,通型,法度,典範;通形,成形,顯現。
“今之教者”以上言教學須講方法,即藏、脩、息、遊四者。故而“教之不刑”,意味教育不循正法。
大學之法,
禁於未發之謂豫,
當其可之謂時,
不陵節而施之謂孫,
相觀而善之謂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燕朋逆其師。
燕辟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郝敬解曰:
大學之法四者,皆從容善養之意。
欲禁其邪僻之心,不待欲竇既啓。早親師友,則先事豫順,無臨時撿攝之艱。是謂禁於未發。
啓當其憤,發當其悱,是謂當可之時。
不強以所未達,不告以所不喻。是謂不陵踰其節而爲遜順也。
置莊嶽之間,使之齊語。入芝蘭之室,使之自芳。是謂相觀以善而爲漸摩也。
扞,拒也。格,隔也。不勝,如敵相拒不克也。
時過後學,即失時廢學者,見時不可失也。
友燕暱之朋,違拒其師。好燕僻之事,必廢棄其學。
注:
悱, fěi,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想说而说不出的样子。
悱悱(抑郁于心而未能表达貌);悱发(欲说而不能,有待别人开导启发)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爲人師也。
郝敬解曰:
故知教之所由廢,即知教之所由興。
知所由興,則養之豫而無不勝,教以時而不難成,施以遜而不壞亂,摩以善而無燕朋。
故曰可爲人師。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
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郝敬解曰:
教喻,教使曉喻。
牽則拽之使前耳。強,謂振作。抑則按之使止矣。開,謂啓發,達則通之使至矣。
道弗牽,則行有常而和。
強弗抑,則氣自平而易。
開弗達,則味有餘而思。
以此教喻,斯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郝敬解曰:
材辨者或失之多。
愚魯者或失之寡。
兼人者或失之易。
昏庸者或失之止。
教者各知其心之病以救其失,故教則喻,傳則習,而學者繼其志也。
約而達者,辭不煩而機自通也。
微而臧者,旨不露而心自悅也。
罕譬而喻者,比方不多而義理曉暢也。
如此,則心心相承,兩志不違,是謂繼志。
注:
這一條講教師要判斷學生容易犯的錯誤,才能對症下藥,培養學生的優點(長善),克服學生的弊病(救失)。
學之四失:
有人錯得多,有人錯得少,有人易犯錯,有人一犯錯就放棄。
這四種情況是人心不同而緻。
教師就是要幫助學生,發揮他的長處,克服他的短處。
教師的言辭應該簡明扼要,通俗易懂,深刻精闢,少用比喻而能使人明白。(罕譬而喻,可謂難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爲師,能爲師然後能爲長,能爲長然後能爲君。
故師也者,所以學爲君也。
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
《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爲難。
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
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爲尸則弗臣也,當其爲師則弗臣也。
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郝敬解曰:
此其際至難也,亦至易也。
教者與學者遇,則無心自得而易;教者與學者不相遇,則艱苦不入而難。
相遇則順成而美,不相遇則拂逆而惡。
知此者,乃能善誘樂育,廣博開喻,而天下無不可教之人,然後可爲人師也。
能教人則能治人,而可爲長。
能治人,則能治國平天下,而可爲君。
三王四代所以獨隆者,惟其君皆能爲人師,故學莫先於尊師。
嚴,欽崇也。
君與師一。
以師道君天下,則人服其治。
以君道師天下,則人服其教。
作君作師,二者關係世道重矣。
大學之禮,惟師爲尊,雖告天子亦無北面者。
《大戴記·武王踐祚》篇謂武王東面,尚父西面,是也。
注:
嚴師:尊敬老師。
老师受人尊敬,然后道理才会受到尊重,道理受到尊重,然后人民才会知道要恭敬地学习。
遇到一個好老師,即便無心苦讀,也易於有所教誨。
不遇一個好老師,即便苦志求學,也難於有所長進。
遇到一個好老師,學習就會順順利利,有所成就。
不遇一個好老師,學習就會坎坎坷坷,不遂心願。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
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
不善問者,反此。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
不善答問者反此。
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必也其聽語乎!
力不能問,然後語之。
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爲裘。
良弓之子必學爲箕。
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
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
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
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
或源也,或委也。
此之謂務本。
郝敬解曰:
一、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
解:
又從而庸之,庸,功也。
學者有問,先就明處理會,參伍之久,凝滯漸解。
待問,謂師也。
注:
善學者歸功於師,不善學者舉怨於師。
善問者先易後難,不善問者先難後易。
二、
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
不善答問者反此。
解:
小叩小鳴,大叩大鳴,即夫子教鄙夫之意。
因人順應,迎機開導,勿使齟齬,此善答也。
不善答者反此,謂矯拂亂發,機不相投也。
從容然後盡其聲者,悠遊不迫之意。
鐘不疾擊,則聲之大小長短,得以盡聞。
言不亂告,則理之是非可否,得以詳思。
注:
待问,教师对待学生的提问。待,对待,教师如何处理学生的提问。
老師的話語如同木槌,學者如大鐘,其心各異,駑鈍並存,故而師之用力則不同。
不善待問者,則不顧學者高低短長,不顧問題難易輕重,我只一氣說去,賢愚隨他,明惑不論。
答者滔滔,聽者罔罔。
此不善待問也。
教師如何對待學生的提問?
知識隻是啟發思維的工具。
教師答疑不是是用固定答案堵住學生思考,而是啟發學生進一步思考。
三、
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必也其聽語乎!
力不能問,然後語之。
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解:
記問,謂記其所問。非有心得,不可以爲師,但使人聽其所記之語則可耳。
力不能問,謂學者材識短淺,不能疑難,然後其人以所記問者語之。
若明者能問,則所不知者多矣。
語非其所欲問,聽者安能知?
語而不知,何益?
雖舍棄可也。
注:
只會記憶和背誦書本,不足以爲人師。必須能夠聽懂學生的問題,能夠解答學生的問題。
看到學生努力思考也不能解決問題,老師再給他講解。
老師給學生講解,學生仍舊不懂,則應當暫時擱置。(等到學生可以理解,再重新講解)
聽語,
一、學生問,教師聽其所問,教師再回答學生的提問。
二、學生已經努力鑽研還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再給學生解答。
力不能問,問,探討,考察,深究。
記問不同於學問。
教師記誦書本,重復書本,沒有自己的思考,不是足應付學生的種種提問。
教師體悟書本,深思體行,產生的智慧和感悟,這才足以應對學生的種種問難。
學問使師生皆好學。
記問使師生皆忌問。
只會念PPT,不足以爲人師。
四、
良冶之子必學爲裘。
良弓之子必學爲箕。
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
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解:
冶,鎔金者。良,良工。箕,筐屬。
碎金可鎔補以爲器,敗皮可聯緝以爲裘,角木可橈枉以爲弓,柳竹可編屈以爲箕。
物理變通,存乎良工子弟耳。
不然,執弓學弓,執冶學冶,尚不能肖,而況能旁通乎?
馬前車後,此常理也。
然馬子不習車,則反繫車後,見久習貫,其性自馴。
如人暴戾,強學,氣質自變。
故曰:察此三者,可以志學。
注:
優秀的鐵匠先叫兒子學習製皮衣。
優秀的弓匠先叫兒子學習編簸箕。
剛開始訓練小馬駕車應當反過來,讓車子在前麵,小馬跟在後麵。(使之適應行車的速度)
這一節講的是“觸類”和“旁通”。
《易經.繫辭上》: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八卦引伸成六十四卦,人若接觸到類似的現象、情狀,就依六十四卦推演擴大,天下之事就能儘知其原理了。
《易經.乾卦》: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
把乾卦六爻淋漓盡緻地發揮其功能,就能向旁伸展而通達萬物的性情。
製作皮裘和編織簸箕,都是簡單的技藝,卻包含了冶鐵和製弓的部分原理,因此適合初學者。
他先學習初級的技藝,再學習複雜的技藝,就可以培養出觸類旁通的能力。
即首先掌握一種技藝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學習其他相似、相關的技藝。
學習製皮和作箕,是爲了明白和掌握材料變化的原理和特性。學習冶鐵和製弓時,就可以把這些經驗遷移到其中。
這就是觸類而長之,發揮而旁通之。
因此,學習,要循序漸進,先有了基礎,就能觸類而長之,發揮而旁通之。
五、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
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
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
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
察於此四者,可以有志於本矣。
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
或源也,或委也。
此之謂務本。
解:
比物醜類,謂比方於物,醜齊其類。
鼓,擊也,猶“鼓瑟”、“鼓簧”之鼓。
五音,宮、商、角、徵、羽。
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官,耳、目、口、鼻、身。
五服,漸、齊、大功、小功、緦。
《洪範》五事,即五官之學。
當,猶主也。無當、弗得,謂以事物爲象數,而輕舍也。
大德不官,不司一職也。
大道不器,無施不可也。
大信不約,唯義所在也。
大時不齊,天運循環也。
四者本立用妙,故曰志於本。
河在中國,海在東裔,故王者祭川必先河。
河流不息故爲源,海納河流故爲委。
委,下也,聚也。海在下,爲水所聚也。
注:
水流聚集之處曰委,故委有低下、堆積之義。
鼓不主導五音,五音需要鼓才能和諧。
水不主導五色,五色需要水才能鮮豔。
學習不單純依賴五官,五官需要學習才能鍛煉至完善。
老師不主導五服,五服卻需要老師指導,才能準確而不出錯。
大德不拘泥于官职。
大道不局限于器物。
大信无需约定。
大时不拘泥于节气。
三代帝王祭祀河流时,都先祭祀黄河,然后再祭祀大海。
這是因爲,黄河是河流的源头,大海是河流的归宿。
先祭祀黃河,这叫做务本。
這一節說的是:学习要先打好基础,要先掌握根本规律,就可以触类旁通,持利刃而解全牛矣。
這就叫學習必先“志於本”。
學習,就要抓住根本,立於本,則妙用無窮。
學習,就是執本而致用。學以致用,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本不立,則用不成。學廢矣。
又注:
學習就是要立於山巔,俯瞰萬木。不要被一時的林木遮蔽自己的慧根,停止自己的思考。
郝敬總結此節曰:
此節之義,言教學有本,務其本,約而能博;遺其本,勞而罔功。
易簡自然者,學之本。枝葉繁瑣者,學之末。
心得爲自然,口耳爲繁瑣。
道藝之分也。
善學者有心得,師逸功倍而歸功焉。
不善學者恃口耳,師勞功半而歸怨焉。
學不能無問,知本則先其易,而難者自解,苟專事解釋,逐處成滯矣。
教不能無答,知本則因量告語,徐俟自通,苟勉強雜施,其聽亂矣。
不善教者無心得,徒恃記聞,使人聽其語而不能問,恣其所語而不解,終于棄之。
此爲不知教也。
不善學者無心得,徒守陳跡,未知冶之可爲裘,弓之可爲箕,馬後之可爲駕。
此又爲不知學也。
蓋學之精深活潑,非殉象可求,而局於口耳見聞者,皆逐末忘本。
故以物類比而齊之,如:
聲必鼓而後和,然鼓終非聲也。
色必水而後章,然水終非色也。
官必學而後治,然學終非官也。
服必師而後親,然師反無服也。
故曰:
德必官,而大德不官。
道寓器,而大道不器。
信能約,而大信不約。
時則齊,而大時不齊。
此知本之說也,猶河之爲源,海之爲委。
祭,先河而後海,學先本而後末也。
注:
恣,縱也。聽者放縱其心,無有疑慮,沉浸其言語之中,仍不得解。
郝敬總結得非常精闢,應當一並背下來。
德山按:
學記一章,吾用力甚多,所得亦多。近乎逐字抄錄,逐句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