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文质彬彬”就是文质配合适当,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也容易流于虚浮。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和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与“质”,既可以是讲做人的,也可以是讲文章的。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习,一个是实践。光学习不实践就是徒有虚表,光实践不学习自然是缺乏内涵,都不能达到君子的修养标准。同样,写文章不能太直白,也不能太华丽,太直白的文章显得没有水平,太华丽的文章又容易缺乏内容。所以,不管是做君子还是做文章,把握好度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