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评论(一)
写在前面:
这些年写评论之余,拉拉杂杂还说过许多关于评论的话,都是个人私语,不过借机汇总,实无心指导他人,若偶然看到,并感觉冒犯,那也不过是本人之私人笔记本,敬请一掷了之。
*评论其实只能道出艺术魅力的一部分——如怎么形容美人都乏力。*
*创作与批评是伴生的——自有独立的人以来。*
*批评者,要做的是美的预告、美的揭示、美的定义和美的展开。*
*评论的真正门槛在于“心”与“识”,而不在“知”与“理”。*
*文艺评论虽只是雕虫小技,但也有一点刀法。*
*评论者的第一道德是体会,而非判定;创作者的第一道德是自我,而非谦逊。*
*批评别人,须先揽镜自照之。*
*写评论本身是一种审美暴露,像在广场上晒裸体日光浴。*
*不要致力于批评,最好致力于创造。*
*批评本身亦是创作,故也应接受评判。*
*好批评家之当有,金圣叹所言甚是:“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将作者之意思尽没,不知心苦,实负良工,故不辞不敏,而有此批也。”*
*无论何时,真正优秀的评论家都是稀缺的。就如真正优秀的演员、真正优秀的导演、真正优秀的小说家一样,每个时代屈指可数(绝不会数不胜数)。*
*一个人年轻时有批评的勇气,而缺乏见识和学识,因此很多浅薄的妄言,等年长有了见识,也看惯了乱七八糟的事,知道了时光之短暂,反而又懒得管他人的好坏。年轻又有见识、学识的人不多(年老兼具此二者的也少),在这个时代尤其如此(古代很多),所以好的批评家总是稀有的。*
*写评论,莫要老气横秋,莫要庸人自扰,莫要嘴比脑快,莫要矮子看戏。*
*当代人笔力无非俗与弱。“俗”就是没意思,“弱”就是打不到。既“没意思”又“打不到”。*
*看小说我常能感觉到小说家是多么沉迷自己所叙述的事,仿佛透过文字我都可以看到他兴奋的如深夜饿狼闯入羊圈一样绿莹莹的眼,而读评论,我总感到这作者是个菜场捡菜的大妈,那作者是个语言乏味的村长,他们在做的是他日常不得不做的,后者所说的,更是他根据上级报告看来的,自己都不兴奋,读者能兴奋?自己都不爱自己写的,不喜欢听自己说的,怎么能写好呢?大概是职务在此,或红包驱动,要和他们论写作,瞎子点灯——白费蜡。*
*中国评论人的两种困境:坏戏不敢批,好戏不会评。*
*好的评论,字字是观点。*
*文艺批评文章,应该做到评多叙述少。*
*评论应有君子风。有理有据,得理饶人。*
*批评家是创作者的并行者,或迎面而来的友人。*
*“程先生:我对于一切青年人的劝告,是有几分证据,才说几分的话。有一分证据,只可以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只可以说三分的话。”(胡适 廿五,五,五)*
*评论应是才华横溢的忠厚之论,入木三分却能明白晓畅,行文遣词多情多思。最怕的是故作姿态,最要紧的是有坦荡的心胸和极佳的艺术天赋和修养。*
*当我评论一个作品时,我想我不是在评论它,而是试图通过它,去小心翼翼地触摸它背后的那个人,那个创作者。只有感受到他真实的心跳,所有的评论才会成功。*
*一流的评论者之间,观点、审美尽可不同,但他们均可以做到说理充沛丰盈,语言充满了感染力。读他们的文字,感觉就是在读他们的眼睛和心。一个人徜徉于大海和天空,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如顾随、如王静庵、如波德莱尔、如奥登……*
*评论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已经是很高的要求。*
*评论者不必“职业”,但批评却应尽量做到“专业”。*
*一篇数千字的文章,如果没有同时埋进去五六个以上的观点,且没有一两个观点是仅仅自己的独到发现,我觉得就欠缺合格,是很难令人重复阅读的。别人说过的就不要说了,别人引过的尽量不引,作文没有洁癖,这文章写来,在我看是无益。*

*文艺批评本即个人偏见。*
*有人认为写评论应该保持客观,可是我认为这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情。真正的客观永远不存在。每人眼中看到的世界,都是由他的修养、鉴赏力、审美经验等多种因素组成的一个不同于他人的镜像。我经常看到有人貌似客观的、故做冷静甚至冷淡地在评论中说一些胡话,把很不堪的东西讲成美。趣味之恐怖也蔚为奇观。*
*“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批评家,就应该是一个无倾向、无偏爱、无私见的分析者,他那无所不知的理解力应该把自我消除的相当干净,好让自己发现并赞扬甚至于作为一个普通人所不喜爱的,而作为一个裁判者必须理解的作品。”(莫泊桑)*
*亲爱的纳博科夫:
…
用“人们”代替“我”的表述恰恰不是评论的调子,应该直截了当地说“我”,如果想强调,就用 “我本人”“就我而言”。
您真诚的
埃德蒙·威尔逊
一九四〇年十一月十二日*
*关于鲁迅,我看了你给蔡(元培)先生的信,我过南京时,有人说起你此信已寄给他了。
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
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些什么,看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余如你上蔡公书中所举“腰缠久已累累”,“病则谒日医,疗养则欲赴镰仓”……皆不值得我辈提及。至于书中所云“诚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一类字句,未免太动火气(下半句尤不成话),此是旧文字的恶腔调,我们应该深戒。
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通伯先生当日误信一个小人张凤举之言,说鲁迅之小说史是抄袭盐谷温的,就使鲁迅终身不忘此仇恨!现今盐谷温的文学史已由孙俍工译出了,其书是未见我和鲁迅之小说研究以前的作品,其考据部分浅陋可笑。说鲁迅抄盐谷温,真是万分的冤枉。盐谷一案,我们应该为鲁迅洗刷明白。最好是由通伯先生写一篇短文,此是 “gentleman[绅上]的臭架子”,值得摆的。如此立论,然后能使敌党俯首心服。
此段似是责备你,但出于敬爱之私,想能蒙原谅。
——胡适致苏雪林 廿五,十二,十四*
*一般来讲,越坏的评论,越接近百度百科,有事实,无观点。但最坏的评论,则连百度百科也不如,它很有观点,却全是胡说,这样的文章,还不如不露怯,只描述事实就完了。以人作比,平庸者总要好于道德败坏之徒。讷于言者,也要比夸夸其谈者更具美德。*
*有些评论文字非常“有趣”,类似:“今年中秋恰逢满月。于谦和他爸爸情同父子。”*
*鸣山先生:
从前听过一个故事,有三家村塾师叫学生作论,题目是“问南北之争起于何时?〞学生们翻遍了 《纲鉴易知录》,终于我找不着,一个聪明的学生便下断语云:“夫南北之争何时起乎?盖起于始有南北之时也。”得了九十分的分数。某秀才见了说,这是始于黄帝讨蚩尤,但塾师不以为然,他说涿鹿之战乃是讨蚩(一说蚩龙即赤酋之古文),是在北方战争,与南方无涉,于是这个问题终于没有解决。(周作人)*

*写评论者和政府一样,“信用破产,一切皆完”。*
*现在的文艺评论,用上海的一句话来说倒蛮贴切的:瞎讲有啥讲头的啦。*
*“写评论和发感想、搞普及、做宣传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能回答这句话,恐怕上帝才允许他写评论。*
*朱光潜先生说评论有两种,一种是“宣传文章”,遇到是朋友的作品就一通夸,为了帮着卖书;一种是“反宣传文章”,遇到是自己不喜欢的人的作品,看也没看就先骂,挑刺儿、找茬儿。这两种是批评届的害群之马。*
*真心夸烂戏,或许是你审美和知识出现了问题,若干年后你会惭愧,但仍可以纠正。其实每个人都是在成长中,不必过度自责。*
*喜欢某个作品,感情用事是当然被允许的,但如果要和别人争论,就要讲出道理。没道理而单纯感情用事,就等于预先接受了自己的观点可能并不会被别人尊重这样的后果。说话的人就要想清楚。*
*好的评论,恪尽其责之外,还应该有着独立于它所评论之对象的理论价值与文学价值。眼光清浅,文笔粗疏,自在等外。*
*《世说新语》里的一句话说得好:“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周作人《批评的问题》说得一点儿没错。一个好的批评家,除了择兰选卉,发幽阐微,指出好的作品之所以好,还要爬罗剔抉,指疾示病,告诉人坏作品的坏,像个清道夫。*
*莱辛的《汉堡剧评》启发了歌德、席勒,德国现代戏剧大师布莱希特也从其中为他的史诗剧找到论据。赫尔德说:“照我看,没有一个现代作家在文学的欣赏趣味和精深的批评方面,对德国发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
*批评家的职责是什么?在我看来,他能我提供以下一种或几种服务。
一、向我介绍迄今我尚末注意到的作家或作品。
二、使我确信,由于阅读时不够仔细,我低估了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
三、向我指出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的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我对它们所知不够,而且永远不会知道,仅凭自己无法看清这些关系。
四、给出对一部作品的一种“阅读”方式。可以加深我对它的理解。
五、阐明艺术的“创造”(Making)过程。
六、阐明艺术和生活、科学、经济、伦理、宗教等的关系。
(奥登)*
*别人在做人,你在做评论——这是昨天看到的一个好句子。*
*永不得罪人的批评家或许有,但绝不会是最好的批评家。*
*有些导演和制作人把艰辛的戏剧创作过程等同于戏剧作品的质量,并且因此要求评论者的宽容。所有的好作品也都有创作的艰难,原谅烂作品,就会对不起它们。*
*如果把好话给了二三流甚至四五流的作品,对一流作品一流作者就不公平。若明知此,一个评论者却还维持一个似乎理性和公允的面孔,去拉平它们的距离,那就是伪善。他生活中很可能也是一个不值得交往的、虚伪的人。*
* 好的批评家大概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女骑手,为了射箭,张弓伤了乳房”。*
*“使我非常惊讶的是,有人曾经断定,我那直言不讳的评论会激起许多读者的愤慨。如果他们不喜欢这点有限的自由(这可绝对不是什么区区小事),我将冒险使他们常常感到愤慨。”(莱辛)*
*坏评论者、马屁精、虚伪的看客,是创作者真正的拦路虎、绊脚石、麻醉剂。是制作人饮鸩止渴的鸩。是戏剧与文学的附骨之蛆。*
*文学观的差别造就了“文学家”(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等)和“会编故事的公务员”,本质上他们并非同行。*
*看陌生人时,若都以朋友角度,就较多的能共情。看作品时,若均以朋友作品视之,则属滥情,世界上将不存在文艺批评这件事。我们很多人常把两者颠倒,看陌生人,以完美要求他,看所有作品,却常怀朋友之心。难道不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却严苛对待所有作品吗?*
*“若只是喜欢 何必夸张成爱。-----林夕 ”,譬如批评圈的滥情。*
*在这个时代,有的评论家既可以等于马屁精,也可以等于三姑六婆,就是不等于评论家。*
*“也许人总是胆怯的动物,在明确的舆论未成立以前,明哲的办法是含糊一下再说。但舆论还得大众去培植;而且文艺的长成,急需社会的批评,而非谨虑的或冷淡的缄默。是非好恶,不妨直说。说错了看错了,自有人指正——无所谓尊严的问题。”(傅雷)*

*“作家首先得看到自己作品中的任何瑕疵,这样才能找到办法,使写作保持在好的水平上,不然的话,他就无法断定写作的优劣。不管怎样,你得使自己看清你的作品的缺陷,你偷懒的地方,华而不实的地方,而你的胆识本来可以在那儿制造出一点真正的光彩来的,这样你就可以承受错误的评论了。如果批评家没有像把自己的脏口袋里外翻个个儿似的,充分揭露你心灵中腐恶的部分,你甚至可以自己讲出来。如果你深信你对一本书已经尽了全力,在写作时已经诚实到顶点了,甚至连一点点不诚实的地方都砍掉了,那末,恶毒的评论不论有多少,你都能读下去。这种令人惊讶的情况确实会有的。”——诺曼·梅勒《倒霉的职业》*
(未完待续)
张敞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红楼梦未完(二十):“浊物”不能来“太虚” (2人喜欢)
- 红楼梦未完(十九):人间正“太虚幻境”也 (1人喜欢)
- 红楼梦未完(十八)——张爱玲的传承与流变④ (1人喜欢)
- 红楼梦未完(十七)——张爱玲的传承与流变③ (5人喜欢)
- 红楼梦未完(十六)——张爱玲的传承与流变②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