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大赛
查看话题 >对认可度的反思
谈到认可度,我的第一反应是社会普世价值对各个事物的排名,包括但不限于学历,学校排名,家庭出身,甚至是择偶标准。这个社会似乎天然地就形成了这样一套评价体系,认可度是由高到低排序的,那对应的人或物亦是有好及坏的,认可度高的自然是好的,是值得大家追求的,即使追求不到100分,也要尽力触及80分,甚至90分。我们始终身处这样一套体系中,用社会和周围人的认可度来定义自己。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到一本书《有限与无限游戏》,这样一套评价体系本质上就是有限游戏,它有既定的规则,有判别输赢的方式,所有人都默认此规则,并且尊敬胜利者。你不可以轻易退出游戏,因为一旦离场,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流水。这就好像一个驴面前挂着一个胡萝卜,驴不停地奔跑,但不论它跑得多快,胡萝卜始终吊在它的前面,它无法割舍近在眼前的胡萝卜,只能忽略路边停下脚步就能尝到的鲜草。这又像是西西弗斯推石头,不停地推,不停地落,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所谓的“终点”似有雏形,但永远遥不可及,又或许压根儿就没有终点的存在,人生不过是一场旅途。
认可度本身,其实存在陷阱。首先,顾名思义,认可是指某人认为莫事物可以,那这个某人是谁呢?于是我惊讶地发现,关于认可度的标准,从来都不是我自己定义的,我一直,在追求别人定义的高认可度的东西。这又呼应了先前提到的有限游戏,游戏规则由他人制定,且所有人默认遵守,但凡不遵守的人,其实都玩不下去这个游戏。认识到这一点后,我发现先前包括现在很多事情,皆是为了满足他人期待而做的,所以即便真正实现了,也很难达到内心真正的欢愉。我始终认为最高级也最持久的动力来源应当是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仅仅只是追求眼前“认可度”这根胡萝卜,显然终会有力竭的一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大学生,跨过了高考这道难关后,就很难再有进行深入学习的欲望了,因为力竭了。
有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其实可以通过达成高认可度的成就后,来实现对自己的认可。换言之,外界的认可度和他自己对自我的认可度画上了等号。而这又会带了另外一种危机。认可度不是亘古不变的,就像每年的世界大学排名,总会有调整的,而对这类人来说,自己为了保持高认可度的状态,脑子里一根弦必须时刻紧绷,必须时刻警惕随时可能更新的认可度排名,对这个打分机制的迷恋会催人奋进,也会让人在某个停下的瞬间怀疑一切。归根结底,认可度这个词,始终把我们个体摆在了一个被审视的客体地位上,我不再是我,我是被审视,被评判,被打分的客体,我的感受,情绪,思考都不值得影响这个所谓的认可度,人们变得冷漠和功利。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起初不太理解,现在好像有些明白了,当自然的河流不再流淌时,参差多态不再触手可及时,人便很难感到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