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写
最近看了《我的阿勒泰》,对于最后踏雪的死,到现在仍然耿耿于怀。这种意难平的结尾很容易让人想到《请回答1988》里的被红灯耽误的狗焕,《甄嬛传》里“那年杏花微雨,我以为你是果郡王”的春心错付。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爱恨情仇都是美好的,而其中爱与情的破碎最为美好,而它们的破碎也与荧幕之外的我们形成了共鸣:连这种生活都逃不过意难平,我们也该放下了。
感叹于常怀千岁忧,我震惊于这个作家的睿智与残忍,想看看原著里面到底是怎么写的,是不是会更加悲痛与刻骨铭心。事实上却是,电影与原著是两样事物。
当我看原著,我已经没有太多的耐心去看一个人的意识流,相比起荧幕上演绎的轻喜剧和跌宕丰满的情节,原文可能更像是一个人的精神呓语,是很难让更多人在短时间内获得共鸣的。
她为我提供了一条思路,文章还可以这么写。她在采访中的一句话,直中我的内心,大概意思是说,作家都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我不是一个作家,但是我确实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我不希望在生活之中表达出来,因为会让周边的人了解我,然而我并不想被所有人了解;但是另一方面,我又渴望有人能够了解我,即使有人了解我,我又不希望ta表达出了解我的想法,那样我可能自动远离这个人。
之前我很喜欢豆瓣的一个功能“所有人不可回复”,这对我来说,简直太好了。我只想在自己的地盘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又不想了解别人对我想法的看法。因为一旦别人对我进行评论,那么我在写东西的时候就会想着讨好大家而忽略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会让我失去表达的原动力。
尝试写写自己的生活,就从身边事记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