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小与大:我们飘落在人海里
在这个美国北地城市待得越久,越觉得它小。小到博士要毕业的学姐说,以学校为中心五十英里,自己开车不用导航。小到哪个中餐馆做的麻辣香锅最好吃,大家都有共识。小到State Fair的时候,大家都先后去赶了这个美国庙会,因为这是此地的大活动。小到你随机抽取一个人,剩下的人可能和这个人,关系只有一度或两度空间。小到经济系某老师和物理系某老师成了男女朋友,消息很快传遍。先后在西安和北京度过人生多数时间的我,从百千万级城市到了人口十几万的小城,且常处校园内,有时会恍惚,我是回到了童年时的村庄吗?所有人认识所有人。
地方小,告别一个人就变得很难。哪怕所有线上的联系方式都没有了,还是能从熟人嘴里听到某个人的近况:Ta导师最近没有什么funding,Ta找工作不太顺利。你从来没有刻意关注过,但是那些消息,总能兜兜转转进耳朵里。例如时间久了,我几乎认识完了一位旧友的cohort,像是把Ta的社交网络,一个结点一个结点地点亮。昨晚和计算机系的朋友们吃饭,他们吐槽一个教授,我听着名字熟悉,问,是那个做硬件的吗?他们:你是卧底吗?!嗐,我刚来这里时,在助教培训上认识了个同学,虽然很久没联系了,但是记得他的研究方向和导师。
但是美国社会原子化的特征,又让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极其容易。学姐A和B,在同院不同系待了5年,从来不认识,后来经我介绍,才知道和对方竟然住同一栋楼。朋友C和D,办公室在同一层,因此打了无数次照面,但是直到3年后,才知道对方叫啥名字。这里没有学院微信群,没有什么支部大会,集体活动乏善可陈……所以一个INTJ韩国朋友讲,自己在本地认识的韩国人,一双手可以数得过来。认识两个社科的姑娘,是华东师大的本科;昨天又了解到,那个新认识的计算机系女生,本科也是华师的。她们仨互不认识,我觉得奇妙,她们在中美两个共同的校园总共要度过8年,多少次擦肩而过,却从不知晓彼此。
这般原子化的小县城,让E人连接所有人,让I人成为散落的点,各得其所。每个人有自己最熟悉的圈子,见20%的人80%的频次,见80%的人20%的频次。只有一小部分人,是可以串门的,大多数人,是邮件之交。 族裔、性别、学科、年龄,是堡垒,也是壁垒。
但是美国又很大,有六个时区,只算本土,从美东到美西也差了三个小时。我妈问我,有没有见到过我那个同在美国留学的高中同学。我跟她解释,我在美东、她在中部,且不是一个学科,没有学术会,哪有什么机会见到。是呀,大家都在小城,又非旅游胜地,没有顺便的拜访,只有专门的千里奔赴,可是,那得有多在乎啊。我和初中最好的朋友,在大学因为一件事渐渐减少联系。我们关系的破冰,是我读研的时候,她来北京旅游,问我,要不要见见。“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在国内是轻盈的、容易的。在美国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因为多数人不住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若知道某人非必要来了小城,反而心里一哆嗦——你要干嘛。
今天一个朋友来办公室串门,说自己两周后博士论文答辩,工作找在了美加边境的小城。我们曾是不错的朋友,中间有过恩怨,现在又能笑着打招呼。曾经从他人嘴里听到Ta的消息,心里的感慨是“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找工作几多艰难,我虽然后来不曾听你亲口提起,但是都知道啊。恭喜你留在美国,恭喜你顺利毕业,这都是你所希望的,我真的为你高兴。回家的路上,想起这件事,又有几分难过。我很快就要去外地,再回来Ta已到新学校就职。不在同一学科,关系又没到可以赴一个小城去看你的程度,所以,这或许是我们最后一次见了吧。美国这么大,没有一个熙熙攘攘的西直门,可以让我不带目的,偶遇旧友。“踏浪飘帆,忘记你更忘记我;从此江河,只是传说”。
秦革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听与说:站在东西方社会规范之间 (23人喜欢)
- 我不是大女主,在越过山丘之前 (29人喜欢)
- 美国大四学生的“求职季” (22人喜欢)
- 心理咨询等候室:我们不说话 (15人喜欢)
- 暴雨倾盆,覆巢之下 (25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