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pedia条目翻译 - 发罗拉事件
发生于冷战以及阿尔巴尼亚-苏联决裂期间
时间:1961.3.28-6.8
地点:阿尔巴尼亚,发罗拉(Vlorë)
坐标:40.323889°N 19.419167°E
结果:阿尔巴尼亚取胜,将苏联人驱逐出本国
领土变更:阿尔巴尼亚陆军夺取苏军的Pashaliman海军基地
交战双方
· 阿尔巴尼亚
· 苏联(支持方:朝鲜、华约[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波兰])
双方指挥官及领导人
· 恩维尔·霍查、穆罕默德·谢胡、贝基尔·巴卢库(Beqir Balluku)
· 尼基塔·赫鲁晓夫、阿列克谢·安东诺夫(Aleksei Antonov)、安德烈·格列奇科(Andrei Grechko)
双方涉事单位
· 阿尔巴尼亚陆军、阿尔巴尼亚海军
· 苏联武装力量、苏联第40海军步兵旅(40th Naval Infantry Brigade)、克格勃
双方兵力
· 阿尔巴尼亚:6000名士兵、几十门火炮
· 苏联:4000名士兵及技术人员
双方伤亡及损失
· 阿尔巴尼亚:无
· 苏联:遭阿尔巴尼亚军方俘获:4艘潜艇、5艘123型鱼雷艇(P 4-class torpedo boat/ Project 123)、4艘岸防舰、8艘扫雷舰、1艘消磁船(degaussing ship)、2艘油船(tanker)、1枚鱼雷(Project 368T)、1艘潜水船(dive boat);损毁与伤亡:苏军运输船遭炮击,被摧毁;苏军人员遇难,几名苏军水兵被阿尔巴尼亚士兵杀害
发罗拉事件(Vlora incident)是一场发生在1961年的阿尔巴尼亚-苏联军事对峙。事件期间,阿尔巴尼亚人民军封锁了发罗拉的海军基地(Pashaliman基地),夺取苏方舰船及装备。该事件体现了苏阿两国间的外交争端的恶化趋势;最终,阿尔巴尼亚将苏联军事人员和平民驱离本国。
背景与前奏(1945-1961年)
在恩维尔·霍查的共产主义政府的领导下,阿尔巴尼亚逐渐成为苏联在欧洲的重要盟友。苏方给予阿方经济与军事援助,后者也因此推进了国家工业化进程。
但在1960年代,苏阿两国因对马列主义存在理解分歧,对在全球范围实现共产主义的最佳途径各执一词而产生嫌隙。阿尔巴尼亚批判苏方对待美国及其盟国过于友善、宽容,不认同苏联对西方实施的缓和政策。
1960年,据信霍查与中国缔结军事盟约,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决裂。赫鲁晓夫希望阿尔巴尼亚能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地中海上的军事基地,给阿尔巴尼亚军队提供了装备与训练,其中包括12艘潜艇。关系破裂后,苏联对阿尔巴尼亚施加经济制裁,将12艘潜艇中的8艘撤回,拆除了设在阿尔巴尼亚港口发罗拉的海军设施,与阿尔巴尼亚高层展开辩论,煽动阿国的亲苏派领导人们发动反霍查政变。密谋者们中有一位阿尔巴尼亚高级军官、海军中将Teme Sejko。尽管Sejko即将受审的消息传出后不久,苏方就撤回了潜艇,但不应假定这是阿尔巴尼亚方面的举动导致的。
苏联在地中海的立场
冷战期间,苏联曾试图增强其在国境之外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特别是在地中海地区。苏方在地中海的态度主要是与美国和北约相抗衡,后者在地中海地区一直维持着一支规模可观的海军力量。苏联在增建地中海海军基地的过程中取得了成功。阿尔巴尼亚的情况就是例证,该国将本国海岸线的一部分交给了苏联,帮助后者迅速进入地中海地区。在政治和经济上,阿尔巴尼亚对苏联的价值相对较低,但该国允许苏联在本国建立大型军事基地,驻扎海军陆战队等军事力量。
发罗拉基地
又名“Pashaliman基地”的发罗拉基地是建在阿尔巴尼亚海岸线上的主要苏联海军基地。该基地建成于1957年,是苏联潜艇和军舰在地中海地区的重要基地。
苏联海军遇袭、撤出
1961年,阿尔巴尼亚政府决定动用武力,驱逐在阿苏联人,夺取12艘苏联潜艇中的4艘。1961年4月7日,阿尔巴尼亚军队开始逼近发罗拉基地,包围苏军,命令苏方人员撤离基地,离开阿尔巴尼亚。苏军起初没有配合,但在几日的围困和协商过后,双方达成一致。4月12日,苏军撤离发罗拉基地,撤出阿尔巴尼亚。苏方召回了8艘潜艇。
阿尔巴尼亚海军还在苏军试图离开阿尔巴尼亚后对其继续追击,用炮舰加以威胁。这场危机期间,一群苏联人遭阿尔巴尼亚军队杀害,一艘苏方舰船被阿军击毁。
上述事件过后,赫鲁晓夫曾试图对阿尔巴尼亚展开报复。1962年,他曾与华约成员国讨论入侵阿尔巴尼亚的计划。但随着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苏方大幅搁置了入侵阿尔巴尼亚的计划。
后续
发罗拉事件后,阿尔巴尼亚开始驱逐苏方人员。阿军人员还杀害了几名苏军水兵。事件过后,阿苏切断外交关系,苏联无法再通过阿尔巴尼亚海滨进入地中海地区。
参见
电影《Face to Face》(1979年),阿方以1961年的军事冲突为主题改编拍摄的电影
© 本文版权归 张程ZhāngChé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