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604):引蛇出洞
对金国来说,虽然宋朝在暗地里的种种举动非常让人恶心,可这毕竟还不至于让双方走向刀兵相向的境地,但作为整个东亚地区的新科扛把子,金国绝对不会允许宋朝继续这样肆无忌惮地算计自己。公元1124年3月,有鉴于西夏在两个月前正式向金国进奉称藩誓表从而让金国免去了一个边患,完颜乌乞买决定在此时开始对宋朝好生进行一番敲打,随即他便派遣使者前往太原向谭稹“索债”。
这所谓的索债正是金国在向宋朝交割燕京时所提的一个附带条件,那就是宋朝需要向金国提供二十万石的军粮以作金军追剿耶律延禧的军粮。当金国的使者前往太原向谭稹索粮时,谭稹的反应却是极度的惊愕,他回道:“二十万石粮食可不是小数目,但本官从未听说过此事。你们说这是赵良嗣当初向你们亲口许诺过的,那你们应该去找他要啊!再说了,这事空口无凭,岂能足信?”
这番话差点没让金国的使者气得当场爆炸!谭稹或许会觉得这个嘴瘾过得很痛快,可他却没想过在流氓面前耍流氓将会付出极其严重的代价和后果,况且这个流氓还是那般孔武有力。
当然,这口恶气金国还是暂且忍住了,他们也不得不忍,但最后终将给宋朝算总账。金国为何会忍下这口恶气呢?首先,平州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攻下来;其次,耶律大石从金营逃脱并再次回归到了耶律延禧的身边,而耶律延禧也趁着金国忙于皇权更替且完颜宗翰不在军中的这段时间再次壮大了自己的声势和力量;最后就是乌乞买还是觉得自己的皇位不够稳固,他觉得自己还应该再做点什么才行。综上所述,完颜乌乞买认为现在还不是金国跟宋朝完全撕破脸皮的时候。
不过,金国在处理上述这三件事的效率上也是相当高效。五月,在强攻了平州将近半年后,完颜阇母终于是攻克了平州并杀死了守城的主将张敦固。七月,完颜阿骨打的嫡长子、最能威胁乌乞买的皇位及其子孙继承权的完颜宗峻突然就死了,可阿骨打的子孙何其多,乌乞买根本忙不过来。而且,乌乞买最后也是白忙活了一场,数年后,有鉴于谙班勃极烈完颜杲也死了,金国不得不重新选立皇储的人选,而在金国一帮宗室的强大舆论攻势下,乌乞买最后确立的这个皇储人选仍然是阿骨打的嫡系血脉——阿骨打的嫡长子完颜宗峻的长子、时年仅13岁的完颜亶,也就是后来的金国第三任皇帝金熙宗。当然,这些是后话,乌乞买现在正因为刚刚手脚干净地弄死了完颜宗峻而感觉非常的爽。
接下来,金国要解决的麻烦自然就是那个比泥鳅和黄鳝还要更滑的耶律延禧。这一次倒不是金国要咬住耶律延禧并对其紧咬不放,而是耶律延禧自己再度膨胀了。
耶律大石去年九月从金营逃脱之后便决定再次前往夹山向耶律延禧效忠,这一路上他不断地收拢辽国的残兵和契丹族人,等他再到夹山再又是一支数千人的队伍。对于耶律延禧来说,在其如此势穷之际有人能够赶来投奔他足以见此人对他和辽国的忠诚,可这人是耶律大石却又让他不由得眉头紧锁,要知道就是这个耶律大石在一年前兵败被俘后为金军充当被了一回带路党,这差点把整个辽国流亡朝廷给来了个团灭。因此,虽然耶律延禧在表面上还是对耶律大石的回归表示热烈欢迎,但实际上他对这位同宗同族的小老弟是很有戒心的。
随着耶律大石的到来,耶律延禧的身价也跟着水涨船高,在随后的近半年时间里,辽国居古迪里部全族历经辗转也赶来投奔耶律延禧,此外耶律延禧还陆续得到了一些忠于辽国的蒙古草原部落的鼎力支持,这些兵马加在一起足足有五万之众(另一种说法是三万),耶律延禧因此而感觉自己再又兵强马壮并手心发痒。他现在不敢说有实力全境复国,但他觉得拿下曾经的西京和南京还是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尤其是现在趁着金军统帅完颜宗翰回金国上京述职的时候正是他耶律延禧一展身手的大好时机。
当耶律延禧就此事询问耶律大石的意见时,耶律大石毫不客气地当场表示反对,而且还趁机翻了耶律延禧的旧账:“当年女真初叛之时我们没能及时剿灭他们以致如今举国沦丧,眼下我们这般光景实在不合适向金国主动发起进攻。为今之计,我们应当养兵待时而动,不可轻举。”
不可轻举?耶律延禧一听这话就火大了,他随即对耶律大石一顿斥责。如果我们站在耶律延禧的角度上来看问题其实也可能会勃然大怒,他是曾经号称天下无敌的辽国皇帝,可如今他不但失去了整个王国,而且就连全部的妻子儿女也相继与他阴阳两隔抑或是沦为金国皇室的玩物,最近的这些年他更是整日如同老鼠一般东躲西藏。这十年里他的经历着实有些骇人听闻,但凡心理脆弱一点的人估计已经疯了好几回了,如今好不容易积攒了一些可以翻身的资本,可有人却劝他要继续忍辱负重,长期处于环境和心理双重压制的耶律延禧根本没法做到这一点。
耶律大石随即献上了自己的复国计划,那就是让耶律延禧带着这几万人西进,西边的广阔草原正是大有可为之地,等到辽国到时候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后再东征复国。遗憾的是,耶律延禧执意现在就要举兵复国。因为此事,二人之间爆发了空前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事态的发展最后严重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耶律大石当然不敢弑君,可耶律延禧要杀耶律大石却只是一句话的事,若不是碍于当前的形势和实力所迫,耶律大石的小命早就没了。
耶律大石是何种人?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绝对不是那种类似于岳飞的人,他反而更像曹操——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有胆量,但也有魄力和野心,他更是一个为了个人目标可以不择手段的心狠手辣之人。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他上次被俘之后为了活命而不惜当了一回带路党差点一举将辽国流亡朝廷给团灭的案例。有鉴于自己和耶律延禧之间在未来的规划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和路线冲突,几番审时度势之后,耶律大石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抛弃耶律延禧,另立一片天地!
当耶律大石决定“反水”后,耶律延禧对他的监控和防范也日趋严密,形势的越发险恶迫使耶律大石不得不铤而走险——他在某天的凌晨时分率亲卫击杀了负责盯防他的辽国知北枢密院事萧乙薛及其副手坡里括,然后带着三百余名亲随就此一路西进前去开创属于他的时代和帝国。
耶律大石此举固然让耶律延禧无比震怒,可这仍然没有改变他执意出山寻求武力复国的决心。事实上,除了自己手上现在手握一支重兵之外,促使耶律延禧决定东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即使他这次出征失败也不会山穷水尽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悲惨结局,因为他早就在私下里跟赵佶通过中间方秘密沟通了好久,而且赵佶明确通过手书的御笔告诉耶律延禧:归宋则待以兄礼,位在燕、越二王之上,筑第千间,女乐三百人。
赵佶给耶律延禧的这种待遇比之其最为荣耀风光之时也是毫不逊色,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此,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耶律延禧瞬间两眼放光。身处逆境中的人能够一直努力向上地活着其实全凭一口气在,这口气一旦松懈下来就如攀岩者松开了手中已是血迹斑斑的绳索,其下坠之势简直无可阻挡。这几年你要说耶律延禧没有考虑过就此躺平等死显然也不现实,他之所以不肯屈服就因为他这口向上的心气儿还在,但他这种情况指不定哪天就突然崩了,而赵佶此时为他提供的这条后路无疑可以让其即使再度被摧毁也可以平安且幸福地软着陆。所以,对耶律延禧而言,他这次近乎于孤注一掷的东出行动无论成败都可以保其万全,这是一笔绝对不会亏本的买卖。
金国费尽吃奶的劲儿也找不到耶律延禧的落脚地,赵佶怎么就找到了呢?要说这事还得归功于宋朝此时的第一大特务头子——童贯。虽然不再像从前那样风光无限,但童贯的底蕴和他的根底那可是几十年的经营成果岂能说没就没?我们抛开之前对童贯已知的所有那些能耐,这里单说童贯的一项足以让其在宋朝独领风骚的本领,那就是他的情报收集系统。对内的情报关系网童贯或许不如蔡京或者梁师成之辈,但在对外情报领域里他绝对是无人能出其左右,先不说童贯在西夏和吐蕃方面所发展的线人,就拿辽国来说,童贯的线人当中竟然连耶律余睹和李处温这类大人物都在其中。既是如此,童贯在耶律延禧那边也有线人也就谈不上什么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赵佶和耶律延禧之间的联络是通过童贯的情报系统与一个云中府(也就是曾经辽国的西京大同府)的僧人来完成的,可云中府的金国特务们也不是吃素的,这个僧人其实早就进入了他们的监控视线。在完颜宗翰离开云中府的这半年时间里一直是由完颜娄室这位完颜宗翰的叔叔辈老将在主理军政事务,他并没有急着对这位僧人下手,而是放长线钓大鱼等着宋朝方面把耶律延禧从林子里给招引出来,如此完颜娄室即可不费吹灰之力地擒获耶律延禧。说句大实话,耶律延禧一直很忌惮完颜宗翰,但他最应该忌惮并感到恐惧的人应该是号称“皇帝收割机”的完颜娄室。
在赵佶和耶律延禧往来通信并谈妥耶律延禧归宋事宜的过程中,也就是在耶律延禧正式出兵东征之前,金国和西夏的一出合力演出在无意间帮助童贯再又获得赵佶的重用,而童贯也正是因此而更加方便和顺利地促成了耶律延禧最终做出了一旦自己遭遇兵败便顺势南下归宋的决定。
我们在上面提到过金国和西夏在这年的一月正式确立了宗藩关系,而且金国还将辽国多年前侵夺的西夏土地交还给了西夏并借此意图让西夏在西北方向继续制约宋朝。为了实施以夏制宋的政策,金国还为此而设了一道双保险,那便是在赐予西夏旧土的同时把山后九州当中相互毗邻的武州和朔州赠给了宋朝。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此举意味着宋朝和西夏这对死敌之间又多出了一段边境线,可想而知的是,这俩定会围绕着这一段新的边界地带而再次产生摩擦甚至是打得不可开交。作为回报,西夏除了向金国称臣纳贡外还向其保证绝不会收容耶律延禧,如果有机会他们甚至还会帮助金国生擒这位辽国的末代皇帝。
果不其然的是,西夏和宋朝随后便在武州爆发了军事冲突。当然,率先挑事的还是西夏人。谭稹对此的反应不是主动出击与西夏一决胜负,而是纯防守性质的据城而战。还没等西夏退兵,金国又以宋朝方面拒绝提供那二十万石粮食为由发兵攻打已经归附宋朝的蔚州和应州两地。蔚州被金军轻易攻陷,临近的飞狐和灵丘两县不久也落入金军之手,应州同样没能幸免。夺了两州之地后,金国的态度反而更加强势,他们直接拒绝再与宋朝就山后诸州的归还问题进行协商。
如此一来,宋朝方面这才猛然惊呼:“天呐!友邦惊诧了!”
赵佶和王黼就此开始在开封城里发抖,谭稹自然是瞬间头大如斗并感觉压力山大。事后追责,谭稹不可避免地成了背锅侠,童贯联合蔡攸对谭稹极尽责难,他也就此被赵佶罢职并被责授为顺昌军节度副使并勒令致仕。童贯由此再度崛起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并取代谭稹成为新任的河东、河北和燕山府三路宣抚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