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梅:我的故事关于人们常常不知情地生活
「或许我忘了告诉你,我对无用知识颇为痴迷。12岁时,我从头到尾读了一本百科全书。我从维基百科上找到了“无夏之年”这个标题。那是1816年,那一年没有夏天。在美国和中国的一些地方,甚至在夏天还下了雪。我可以想象,当时气候异常一定引发了一种末日感。庄稼枯死,天空常常呈橙色,饥荒和战争四处爆发……恐惧和困惑蔓延。许多年后,科学家们认为这些气候异常主要是由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爆发引起的,这是1600多年来已知的最大一次火山爆发。我的故事不是关于火山爆发,也不是关于气候异常。我的故事是关于人们常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我的电影讲述的是一种悲伤的历史。」——陈翠梅

电影《无夏之年》的第一部分发生在现在,主要是在月光下进行的。一个晚上,歌手阿赞回到了他出生并急于在童年离开的村庄。他遇到了童年好友阿里和他的妻子米娜,三人一起去附近的一个小岛夜钓。他们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时间,谈论从当地传说到他们的家庭,再到马来武术(Silat)。最终,他们再次上船,米娜展示了她可以在水下憋气三分钟。阿赞试图模仿,但时间过去了,他似乎没有浮上来。

电影的第二部分明亮得多,回顾了两个朋友的童年。尽管阿赞的父亲努力让他留在当地,阿赞从小就想去吉隆坡生活。阿里则跟随他左右,几乎是“从阿赞的经历中生活”。
与大多数她的作品一样,《无夏之年》对陈翠梅来说是一部相当个人化的电影,因为它是在她的家乡——一个叫双溪乌拉的小渔村拍摄的,特别是第一部分的许多故事似乎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除此之外,电影的两部分在基调和叙事方式上有显著差异。
第一部分的展开方式像是一场皮影戏,影子和微弱的月光使得角色大部分时间里几乎不可见,因此迫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话上。关于三人的过去及其与亲人的关系的讨论揭示了他们作为角色的一些背景,但民间传说的部分似乎具有非常地方性甚至个人化的色彩,对于任何“外来者”来说都很难理解。然而,这一部分的结尾通过某种方式成功地巩固了魔幻现实主义和神秘驱动的美学。
第二部分采用更为现实的方式,基本上是一个关于一个男孩想要离开农村成为艺术家的成长故事,也许与陈翠梅的人生轨迹有些相似。阿赞与父亲以及阿里之间的互动在这里尤为突出,这种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与第一部分相似,让人联想起舞台剧。

然而,正是在这一部分,电影的视觉效果开始凸显出来,摄影师Teoh Gay Hian 呈现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包括长镜头和中景镜头,特别是在森林和海滩上的场景,有时看起来相当反乌托邦。陈翠梅的剪辑使叙事以相当缓慢的节奏展开,剪辑有时在时间线上有些误导,但这却符合电影的魔幻现实主义主题。
在表演方面,南荣饰演的阿赞尤其出彩,尤其是他的微笑,而莫哈末·诺苏海赞·哈纳菲饰演的年轻阿赞在叛逆青少年的角色中也非常令人信服。

电影太过个人化也是可行的,而这部电影显然适用于这种情况,非马来西亚的观众可能很难理解特别是在第一部分中出现的象征意义,而设定的地方性使得观众很难与角色产生共鸣。然而,整体的氛围和视觉效果的处理使得这部电影“要求”观众用感官而不是逻辑去欣赏,对于那些喜欢缓慢、完全艺术电影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无疑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 本文版权归 CathayPla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