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懂不懂那个关于懂不懂的问题
你懂不懂那个关于懂不懂的问题
王敖
懂与不懂是一种对认知的代价和回报的衡量。人耗费时间和脑力去阅读,想要得到大脑的奖励。找到了某种意义,愉快地认为自己读懂了,就是一种奖励。然而,如果没有难度,奖励也就不存在了。即使要求作品必须易懂的读者,也不会认为一目了然的电话本能提供阅读快感和思维的乐趣。而对认知代价/回报的衡量又是高度主观的,有人不求甚解,也能欣赏。有人拒不放弃获得意义的增值,会在作品里反复寻找各种信号,即使有的局部看不清楚,仍对整体和其他方面进行探索。否则怎么会有“千家注杜”这种情况呢?
即使是作者本人,有时也未必能看到一篇作品蕴含的所有意义和启示。这是因为作品不是他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一个庞大的意义网络里的个人节点,也就是说从语言到思想都有网络中其他的力量在起作用,所以会有人比他更懂作品里的某个层面。
懂与不懂,也跟读者群体有关。受语言学的影响,一些现代批评家认为,既然语言的意义是不确定的,那么作品就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本义,阅读就是误读。懂不懂的问题,就变成了误读的强弱的问题,越强越有创造力。斯坦利·费什的一个提法,给这种思路做了一个有效的限制,即“诠释共同体”,它让一个作品在诠释者形成的社群里获得某种相对固定的意义,而不是想怎么误读就怎么误读。因此懂不懂的问题,就有了具体的人群的边界。比如,大家都是进士出身,律诗的一些规范都不用讲了,一些对外行来说无法分辨的微妙之处,对这些人来说都是习惯操作。在一些人群里大家喜闻乐见的作品,在另一个场合就只有专家才能看懂。
理解这些,其实比具体懂不懂一个文本重要的多。对很多诗,我都不敢说读懂了。这不代表我作为读者能力不行,有时候仅仅是因为文化和时代的差异,读了半天没读出任何好,有些细节莫名其妙,有些理念极其古怪,只能暂时绕过去。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诗本身的特点,它是一种不定型的东西,对人的作用参差多态,而任何一个表达都可能读成反讽。一时觉得读懂了,未必能持续这么认为,回头又产生新的疑问,这是一个体验诗的过程。
有时候,一首诗可能跑在了跟读者不同的时空轨道上。你觉得它难懂,它可能觉得你根本不存在。
事实可能真的是这样,对一首十八世纪的诗来说,我们本来都是不存在的,现在终于等来了我们,但我们忙碌半天,失望地离开了。那首诗里可能有个无比焦急的精灵,无法打开瓶子,呼吸一下我们周围的空气。但也可能里面没有精灵,只有我们不熟悉的,几百年前的空气和尘土的味道,对那首诗的时代来说,我们才是精灵一般的存在,在未来才会突然冒出来,思维方式完全不可理喻。
懂与不懂都是一种双向的选择,绝大部分诗和读者都会被遗忘。能遇到,是黑夜里有东西亮了一下,可能是偶然,读了有所领悟是又亮了一下。两次光亮的出现,就不太像偶然了,黑夜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成为更有意味的问题。它的答案,可能不是一个需要谁来认可的答案,而是一首新的作品。
懂与不懂的问题,源于认知和体验过程中的一些不确定性。此类问题经常无关诗的价值,至少不是重点,因为每个人,每个群体都有懂和不懂的比例和机遇。但诗人需要理解关于懂不懂的这个问题。
王敖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崂山魔侠传 (15人喜欢)
- 百鸡宴赞美诗 (12人喜欢)
- 诗人被遗忘之后,诗去了哪里|王敖 (22人喜欢)
- 上行之诗 (13人喜欢)
- 近作|王敖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