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45)麦收(下)
打场之后所剩的麦秸我们也会拉回家里重新垛成麦秸垛,麦秸柔软,很容易点燃,主要用来引火。但是我们发现麦秸垛会很吸引蜻蜓过去,特别是盛夏大雨来临之前,蜻蜓们飞得很低,我们从家里拿了大扫帚拍蜻蜓。我们那里的蜻蜓大多是那种很大的黄蜻蜓,但偶尔也会看到体型较小的红蜻蜓和更小的蓝蜻蜓。由于用扫帚拍过于暴力,我们捉到的蜻蜓大多会折了翅膀,最后被我们玩死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玩得不亦乐乎,这可见在农村那样环境并没有教会我们对生命的尊重。
这段麦收的记忆再不写出来就会被我淡忘掉了,因为它只停留在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就有了收割机,收割机开过去,麦秸从后面流出,麦粒直接分离出来,省了不少事情。而随着生活条件变得更好,我们也很少用麦子直接磨面吃,而是把麦子卖掉,用钱买面吃;那种吆喝着拿麦换西瓜或者换馒头的叫卖声也消失不见,我们丢弃了这种物物交换的交易方式,也开始用钱买了,因为不再囤积粮食,于是麦囤也就渐渐销声匿迹了,这种状况虽然省去了不少气力,但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面食如此热爱的人来说,一些美食也跟着销声匿迹了。
其中一道老家很地道的美食便是炒面。炒面不是炒的面条,而是炒的面粉,用的是新麦打下来的面粉。我们那里的风俗,炒(动词)炒面要放在六月初六那天太阳升起之前。准备一口大铁锅,下面烧火,锅内只加面粉,一直不停翻炒,直到白色的面粉被炒成浅浅的黄色,散发出一股浓郁的麦香,盛出来放入盆中,这时候面粉中蕴藏的热量依然很高,需要隔段时间进行搅拌,直到炒面冷下来,放到袋子中系好口以免生虫。炒面的吃法很简单,在碗中放入炒面和红糖,加入刚刚烧开的水,用筷子快速搅拌成稠稠的糊状,香气扑鼻,便可以吃了。
长大后,我也发现其实超市有卖炒面的,但是这些都已经失去了炒面原有的味道了,因为那股浓郁的麦香不见了,我曾经买过一次,也确实很难吃。我确信这并不是我记忆的偏差造成了味道上的差距,我想那记忆中的味道只有新打下来的小麦碾成的面粉在六月初六太阳升起之前用大铁锅、劈柴火才能炒得出来。
虽然已经抒发完了情感,但是为了凑更多的字数,我并不想就此结束。最后就讲一个故事吧,这个故事是老妈给我讲的。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麦秆是可以分叉的,于是一根麦秆上便能长出好几个麦穗,因为这样,地里的产量自然就很高,于是人们年年都有大量的余粮,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这样生活得久了,人们就开始浪费食物,甚至擀了厚厚的面片当小孩子的一次性尿布。然后玉皇大帝就看到了人间的一切,感觉到无比的愤怒,为了惩罚人类,他打手一挥,对人间的粮食施了法,从此麦子便只长叶子不长麦穗,不长麦穗的麦子和杂草无异,于是人们的存粮很快就所剩无几了,很快有人开始饿死。人们还吃不到粮食,何况是狗。于是有一条狗对天长啸,乞求上苍怜悯。那声音是如此凄凉,玉皇大帝听到之后也动了恻隐之心,就重新对麦子施了法,但是他了解了人性,并没有让麦子恢复到从前的状态,而是让每根麦秆只长一个麦穗,从此麦秆不再分叉,人们就再也不敢浪费粮食了,生怕这被狗求来的唯一一个麦穗也被再次收回去。
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狗狗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一定要节省粮食。
相关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