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单反相机---对运动牌相机的讨论
摘自《摄影世界》2008年06期
在不同类型的相机中,单反相机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其成像技术而言,可以归结到17世纪的绘画暗箱。早在18世纪中叶,构造简单、操作便捷的单反式暗箱已被画家们作为写生工具而广为使用。摄影术出现后,单反技术得到进一步应用,尤其在照相机取景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最早具有实用价值的单反相机是美国人卡宾.史密斯于1885年试制的一个专利产品,但在干板时代,这种结构的相机一直受到技术上的局限,其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直到胶卷出现之后,单反技术才得以有效发展和广泛应用。而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单反相机却是使用35毫米胶片的这个品种,并一直影响到现在的数码产品。
那么,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单反相机究竟产于何年?是何品牌?上世纪70年代,这一问题曾经受到摄影界的关注。由于二战前德国相机工业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全世界都把研究相机发展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德国,而后是日本。因此,西方的一些研究文献将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单反相机归属给了1936年德国依哈格( Ihagee )厂研制的爱克山泰( Exakta )。但20世纪初,日本相机博物馆的系统研究报告开始动摇了这个说法。日本人将爱克山泰归系为世界上第一台性能最完善的35毫米单反雏形,而前苏联在1935年生产的运动( Sport )牌则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上第一台单反相机(1993,日本相机博物馆)。

2000年,相机收藏家赵旭东开始着手收集和研究前苏联运动牌相机的实物和资料,经过对若干版本的实物收集和认真考证,赵旭东的研究结论也支持了日本相机博物馆的说法,运动牌相机比爱克山泰早问世一年,无可非议是世界上第一台35毫米单反相机,其研究报告发表在北京收藏家协会《相机·钟表》内刊上(2005,北京首都博物馆)。
其实,二战前,前苏联的光学工业虽然已经自成体系,但光学工业在基础和相关领域的发展上要明显落后于德国。30年代中期开始,德国相机工业开始迅速发展,此时的苏联在相机制造领域尚处在对德国古典相机的仿制阶段,工业总体水平也不能支撑照相机工业的深入发展。此时,前苏联特别需要工业先进国家在技术方面的支持,历史上也确实有过前苏联从德国寻求技术帮助的案例。1926年,"德苏秘密协定"是二战前德苏两国深入合作的一次典范。按照协定,当时德国将最先进的技术提供给前苏联,从而换取在苏联国土上秘密生产飞机和坦克的工厂,甚至训练作战指挥官,以此迂回于"凡尔赛和约"的约束。直到两国发生对立,这种合作才终止。运动牌相机的生产是否得到过当时德国的支持,现在已难以考证。但章开元在2001年8月31日《中国摄影报》第三版上撰写的《战地摄影与照相机》一文中谈到了这台运动牌相机,并提供了两条线索:第一,运动牌相机提供给当时苏军使用:第二,该相机的零部件是战前在德国定制后运回列宁格勒组装。假定以上两点成立,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相应的两个基本判断;一是运动牌相机为军用机型:二是二战前德国先进的相机制造技术曾经影响过前苏联。

好了,我们来看一下运动牌相机的基本情况,是否能够印证以上两个基本判断。
首先是初步印象,看过运动牌相机的人大部分都会认为该机设计独特,起码经常使用不同相机的人会感到它造型奇异,这一点笔者也深有体会。尤其它的取景装置像一个方盒子,尺寸为70(长)x53.5(厚)x45(高)毫米,看上去很坚固。方盒子上方载有带眼罩的观察成像毛屏的目镜,另外还保留了一个旁轴光学取景器,这个明亮的平视取景装置显然可以用于战场快速取景。我们通过分析取景装置的变迁可以发现,最早的单反相机一开始就采用了腰平取景方式,很显然这只不过是早期单反式绘画暗箱的派生技术。为了解决外界杂光对腰平取景的干扰,在取景器上加装有效的遮光器就成为单反相机设计者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于是,各种形式的毛屏遮光器得到发展。其中、各种折叠式遮光器使用最为普遍,但仍然会受到外界杂光或多或少的干扰。格雷费斯( Graflex )相机的取景遮光器为三折折叠式,打开后会在聚焦屏上方形成一个塔式遮光帽,端口为眼罩,取景时眼罩罩于双眼,相当严密,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聚焦屏隔绝外界杂光,便于观察景物。但是,随着柯达标准的127和135小型胶卷的推广,相机小型化成为发展趋势,其结果也导致了取景遮光器的小型化,由于没有格雷费斯那样的眼罩取景作支持,反射式取景器的效果从而大打折扣。唯一增加取景亮度的方法是在聚焦屏上方加装取景目镜,运动牌相机就是采用了废弃传统折叠式取景遮光装置,改用全密光遮光盒并加装具有放大聚焦屏功能的目镜,这种方法基本上解决了小型单反相机取景器受外界光线干扰的问题,而且可以提高调焦精度。不过,这种装置必须单限垂直取景,使用上不太便利,所以,该相机保留一个平视取景窗也就变得合情合理。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运动牌相机的取景毛玻璃屏上刻有无交叉点的中心十字线,事实上我们注意到了许多军用光学仪器也都有类似刻线。综合当时的情况来看,运动牌相机的取景器在技术上确实属于比较先进的一种。

其次是基本性能。运动牌相机为35毫米标准画幅相机,相机采用了一种结构简单而坚固的金属翻斗式快门,上快门旋钮为水平设计,位于取景器方盒右手一侧的上端,与输片联动,速度范围设有B、1/25、1/50、1/100、1/200和1/500秒等六档,可以应付大部分拍摄需要。该机采用铝合金机身,机身较厚、有53.5毫米,因此镜头窝于机身内,其标准镜头为 N -10型白膜正光镜头,天塞结构、相对孔径1:3.5,焦距50毫米。镜头标尺刻数较细,有10级,分别为,1、1.5、2、2.5、3、5、7、10、20(米)及无限远,设有调焦锁。镜头采用8叶彩虹光圈,光圈系数有f/3.5、f/4、f/5.6、f/8、f/11、f/16等六档。镜头为卡口方式,可以快速更换。但我们没有寻找到相应的配套镜头,因此我们猜测,相机只是在技术上预留了扩展空间,并未真正形成系列产品。至于其卡口是否可以接驳其他军用设备上,我们尚无查到相关资料。不过,相机的暗盒十分特别。这是一种非柯达标准的35毫米暗盒,金属盒体,其外形无轴凸,尺寸为27(直径)x38(高)毫米,内芯为24(轴挡)x37.5(轴高)毫米,轴径11毫米。这样,胶卷缠绕空间就大于标准135暗盒,可以缠绕大约48张标准画幅的35毫米胶卷(约2.18米),其计数器可以累计最多到50张。而且,运动牌相机采用两个这样相同的暗盒作为收片和供片,所以无需倒片机构、它装卸胶卷快捷。还有良好的防止意外跑光的能力和随时开后盖剪断冲洗的便利。由此刻断,大容量和双暗盒均符合军事需求。加之上述的其他特点,运动牌相机作为军用机种是符合条件的。

那么、运动牌相机的零件是否德国生产?同样,由于受到资料方面的限制,我们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文献。但是,从实物的加工特点来看,其总体工艺水平并不像是德国生产,而更像前苏联自主研发和生产的。这一点,在赵旭东的研究报告中也做了特别强调。但有趣的是这台相机个别地方的风格却是同德国产品有相像之处。比如,平按式快门撤纽,这一点与早期爱克山泰如出一辙,只不过德国产品设计在左手位。而且,诸如八牙齿轮、调焦锁和镜头卡口等零部件的设计或加工也相当精致,似乎可以看到一些德国产品风格的影子。因此,我个人判断,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运动牌相机的生产在“德苏秘密协定”框架下得到过德国技术方面的指导,并作为一种军用相机开发。事实上,它的造型在技术上肯定优于德国旁轴结构的徕卡相机,理论上有着更广泛的应用空间。不过,从现有实物来看,运动牌相机有过若干个版本、比如,不同镜头编号的相机机身上存在的微小差异,以及不同编号的镜头其光圈操作有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两种等等。说明运动牌相机在生产过程中曾经有过调整,并没有完全定型。所以,也就可以解释基于扩展相机功能的系统化研发为何没有跟进。直到战争爆发,这个世界上第一台单反结构的运动牌相机最终停止生产,其产量据说不足1000台。由于它的稀缺性和技术上的特殊地位、眼下,运动牌相机已经成为相机收藏家们所青睐的品种;无疑,这也是前苏联在世界相机发展史上惟一一款值得骄傲的产品。
摘自《摄影世界》2008年06期
参考文献:
1、日本相机博物馆:单反相机展(11),日本相机博物馆运营委员会、1993年
2、北京收藏家协合相机钟表专业委员会 《相机钟表》(内刊1),北京首都物馆,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