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章细读张爱玲《小团圆》10 是谁制造了愧疚
被打被关这件事成了九莉踏上新生活的转折点。
生活在过渡时代、旧式家庭,对于新生活,九莉小时候就无比向往。
母亲回国后,做主换了新房子,让九莉自己选房间的颜色。
“第一次生活在自制的世界里,狂喜得心脏都要绷裂了,住惯了也还并不时的看一眼就又狂喜起来。四楼‘阁楼式’的屋顶倾斜,窗户狭小,光线阴暗,她也喜欢,像童话里黑树林中的小屋。”
这几乎是书里绝无仅有的九莉的快乐场景,没有任何阴霾的快乐。她的快乐来自于哪里?
“自制。”
这是旧家庭的旧生活里不会有的概念。
后母从娘家带了很多旧衣服给九莉穿,领口发了毛的那种,在贵族化的教会女校十分触目。这就是不能“自制”带来的痛苦。
“楚娣笑道:’等你十八岁我替你做点衣裳。’
不知道为什么,十八岁异常渺茫,像隔着座大山,过不去,看不见。”
九莉心里一定十分向往十八岁。那么,十八岁这座山的那一边会是什么呢?
有了母亲和三姑在前,比起一般旧式家庭的女孩,九莉对“山的那一边”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她因为二婶三姑,一直总以为她也有一天可以出洋,”
这个想象一定给九莉带来过很多度过痛苦境遇的力量,因为有这个想象,她总是可以安慰自己,总有一天,我可以离开这一切。
然而,这句话的下半句是:
“不过越大越觉得渺茫。”
为什么“渺茫”?
父母离婚,其实对孩子的核心利益是一大损失。在一般道德观里,作为家庭的未来,孩子是理应被投资以延续家庭利益的。而一旦父母离婚,原有的家庭不存在了,孩子就丧失了作为家庭未来的属性。对孩子的未来发展的支持便依赖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或者对孩子的重新定位(即使离婚了,也依然把孩子当作自己未来的希望,继续投资孩子)。因此,父母离婚不仅会使孩子在经济支持上变少,而且还会使孩子在要求父母支持时没那么理直气壮。父母再婚则会加剧这一点。
第三章里多次写到九莉父亲及父亲家在用钱上的态度:
“平时给钱没那么爽快,总要人在烟铺前站很久等着。楚娣说他付账总是拖,‘钱搁在身上多渥两天也是好的。’九莉可以感觉到他的恐怖。
‘二爷现在省得很,’洗衣服的李妈说。”
“她想了想。‘从前老太太省得很喏!连草纸都省。’
九莉听着有点刺耳,但是也可以想像,与她父亲的恐怖一样,都是永远有出无进的过日子。”
“‘你二叔有钱,’蕊秋说。
九莉有点怀疑。她太熟悉他的恐怖。”
与一般人想象的清贵旧家的景象不同,从九莉的祖母到父亲对“钱”都没什么松弛感。这里多次用到“恐怖”一词,他们“恐怖”的是什么,是“有出无进的过日子”。
甚至为了省钱不让儿子进学校:
“九莉觉得他守旧起来不过是为了他自己的便利。例如不送九林进学校,明知在家里请先生读古书是死路一条,但是比较省……”
这些,足以让九莉怀疑自己从父亲这边得到经济支持出洋的可能性。再加上来了后母。还记得九莉对娶后母一事的巨大反应吗?
“九莉对于娶后母的事表面上不怎样,心里担忧,竟急出肺病来,咯吱窝里生了个皮下枣核,推着是活动的,吃了一两年的药方才消褪。”
后母果然想赶快嫁掉她了事。
越来越渺茫了。
九莉被打被关,三姑上门跟父亲后母理论,争执起来。韩妈告诉九莉,他们要把九莉换个地方关着,一个“像有丫头在这里吊死过”的小楼。还没换过去,九莉生了场大病,病中高烧,九莉梦见父亲带她到郊区兜风,车越开越到荒野无人之处,九莉想到杀人案,“跟乃德在一起,这一类的事更觉得接近”。
这个梦是九莉心中恐惧的象征。被关之后九莉的命运是可以想见的。多半是在后母的建议下,嫁给她的某一门穷亲戚,多半后母还会说因为九莉不敬之事嫁给这样的人已经十分之好,更恐怖的是,九林口中“家门之玷”的谣言可能会被传播,甚至成为将来的夫家拿捏九莉的把柄。父亲对这一切的态度可以想见是无可无不可的,听凭其发展的。这种命运对九莉而言,和死没什么两样。
跟父亲在一起,想到自己会被杀。这种心境实在惨淡得惊人。九莉实在清醒得惊人。
九莉趁着病中疏于防范,逃了出去,跑到二婶三姑那里。
九莉这一逃,后母简直喜闻乐见。既然九莉自己逃了,自绝于父家,自然更没理由要求父家的经济支持了,且以后九莉无论发生什么事,自己都能高居于道德制高点。父亲大概也觉得没什么不好,可以更加理直气壮地省钱了。因此,
“蕊秋也照旧答应着,问了好,便笑道:‘大姐走了他们说什么?’
韩妈半霎了霎眼睛,轻声笑道:‘没说什么。’”
而对于九莉而言,在父亲家没有活路,于是逃到了母亲这边,是母亲收留了无处可去的她。她还要仰赖母亲的钱去留学,是母亲资助了她。
于是,一个十七岁的未成年人获得母亲提供的住处、获得母亲的支持去留学成了她背负的债。
父亲没给她的,母亲为什么一定要给?母亲给了,那便是母亲的恩。
九莉是这样想的。
于是,她对母亲含恩怀愧。
如果连母亲的给予都成了一个人心中必须要还的债,她要如何坦然地接受旁人的好意,如何轻松地处于人与人之间?她要背负着多么大的压力,她会活得多么紧绷?
爱与恩是不同的。
爱的付出也让人想去回报,但这种付出和回报是轻盈流动着的,整个过程都充溢着人作为主体的表达,得到作为主体的满足。而恩的付出与回报,则是僵硬的、紧绷的、苦大仇深的、咬牙切齿的。
爱是双赢。恩与债是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