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那点事
这是第二次来宝鸡,来宝鸡,必去青铜器博物馆。宝鸡号称青铜器之乡,是全国青铜器出土最多的地方。各地博物馆要是有几件青铜器,绝对是稀罕物,必定作为镇馆之宝,在此处琳琅满目,皆是青铜器。

大约10年前第一次来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刚刚开馆不久,看到了一组青铜器,金光闪闪。以为是现代仿品,岂不知刚出炉的青铜器就是金色的,经过氧化和生锈后,变成了青绿色,青铜器因此而得名。这次来,没有见到那一组金色的青铜器,问了一位上年纪的工作人员,他说,由于博物馆即将改造,那一组青铜器收藏在库房里。
这一看,彻底颠覆了我对以往青铜器的认知,青铜器原本是金色,而不是青绿色,今日始知之。
青铜器经历了三个生命周期,始自夏商,兴于周,没于汉。宝鸡出土的青铜器就是出自西周青铜器鼎盛期。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最长的朝代,近800年,传承了三十几个国君。周朝的发祥地在岐山和扶风一带,也就是周原。西周的国都在镐京,即后来的长安,但西周王朝早期的宗庙一直在宝鸡,大多重要的祭祀、册命仪式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近两百年来考古发现的青铜器,基本都在宝鸡境内,主要是周原一带,有很多是窖藏青铜器,数量共计数万。宝鸡历年来共发现周秦时期青铜器窖藏150多个,仅周原遗址及其周边地区共发现青铜器窖藏130多个。
在宝鸡一带发现大量的窖藏青铜器,可能是因为西周后期政局混乱,接连发生国人暴动、犬戎入侵与东迁洛邑等一系列大事,众多贵族为躲避灾祸,出逃避难。逃亡时,家中贵重的青铜礼器不便携带,只能将其就地掩埋,以待日后局势平定再来挖取。谁知周天子东迁洛邑后,贵族们再也没有回来,青铜器就此长眠于地下,因此周原地区遗留下如此多的青铜器窖藏。
周原作为周人重要发祥地和祭祀天地、祖宗、神祇的圣地,一些重大国事活动都在此举行,西周灭以后,岐邑毁于兵火,如今只留下了周原遗迹,不知地下还有多少青铜器的窖藏。
青铜器窖藏的发现均出于偶然,当地农民在挖土时无意中打开窖藏。窖藏不同于墓葬,没有任何地表特征,没有文献记载,无迹可寻,如果不是窖藏的主人,旁人应该无从找到窖藏,一旦主人一去不归,窖藏将永无可能见到天日。
宝鸡出土的青铜器重器多、礼器多,铭文多。商代的青铜器上罕见铭文,到了西周,才出现大量铭文,有的器物上铭文多达数百字,这正是西周青铜器的珍贵之处,同时也成为了西周青铜器的主要标志。

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就是金文,是中国早期的古文字,西周的文字主要是刻在青铜器或者甲骨上。 直到西周晚期,才开始使用竹简,但用的非常少。前几年,在战国古墓中发现了一批竹简,但西周时期的竹简,考古发现甚少。
后来周室式微,诸侯国雄起,各国都有了制造青铜器的能力,由此战国时期青铜器不再是西周一花独放,而是进入了百花争艳的时代。

各地的博物馆都有一些当地出土的青铜器,应该是当时的诸侯国生产的。除去河南、山西等黄河流域地区,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地都有青铜器出土,包括云南、贵州、新疆、内蒙等边远地区,其中不乏青铜器的重器,如曾侯乙编钟和四羊方尊等。在云南博物馆见到一件青铜器,器型为一只牛,腹空,藏一只小牛,牛尾处有一只正在撕咬的虎,造型奇特且生动,颇有少数民族的风情,青铜器由礼器变身为多种审美情趣的艺术品。

各地出产的青铜器,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信息,体现出不同地区和民族的特色。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多为礼器,器型及纹饰端庄大气;江南风格的青铜器以吴、越等诸侯国为代表,多为乐器和装饰品;西北风格的青铜器通常以兵器和器皿为主,纹饰硬朗简洁。
到了汉代,青铜器的礼器逐渐退场,取而代之的是玉器和漆器;而唐代的礼器则是金银器,我在法门寺博物馆,见到过一些唐代的金银礼器,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北宋被金人攻破开封后,南宋朝廷与金划江而治,由于仓皇南逃,只得烧一些瓷器作为礼器,从而瓷器礼器开始登场,器型的原型来自青铜器。
自汉代以后,人们所见到的青铜器,应该全部来自地下,也就是墓葬的陪葬品,极少数来自窖藏。除去考古挖掘,其他获取方式不言而喻。
很少见到有人在家中摆放青铜器,人们认为,青铜器来自古墓,是死者的陪葬品,陪葬之物暗藏煞气,会给家里带来祸事。这种说法不一定科学,但是传统观念如是,不可忽视。

宝鸡曾出土一件青铜器象尊,为酒器,象腹装酒,象鼻为流,想必周朝时陕西温暖潮湿,草木茂盛,也有大象生存。
青铜器是器物,亦是史书。
松下乱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莫让敦煌变楼兰 (8人喜欢)
- 戈壁滩上汉长城 (7人喜欢)
- 不应被忽视的敦煌 (8人喜欢)
- 李唐的祖籍到底在哪里? (4人喜欢)
- 麦田下面的古城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