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被抹黑了吗?也许,褒姒才是正宫王后,伯服才是嫡太子。

周幽王被抹黑了吗?也许,褒姒才是正宫王后,伯服才是嫡太子。
看到这个题目我吓一跳,因为前段时间,才知道烽火戏诸侯是假的,为她的背锅洗清了冤屈。这篇文章又一次让我开了眼界。 文章是怎样说的呢?请看: 几千年来,周幽王始终是给人以一个昏君的形象出现在历史上,而褒姒则是被实锤的“红颜祸水”,周幽王宠爱褒姒所生的伯服,废掉申后所生的太子宜臼,引来一场祸乱并导致西周灭亡。要我说,褒姒才是真正的正宫王后,伯服才是真正的太子。 当然,我这么说并非故作惊人之语,也不是为了刻意颠覆历史或者翻案,而是在众多历史细节的分析上,进行的一番合理性推敲。 西周王朝自武王建国,到成、康时期,达到了盛世。昭王即位后,三次伐楚失利,西周从此由盛转衰。周宣王时期,西周王朝呈现了短暂中兴,但周宣王为了重建天子权威,四处征伐,导致战乱纷繁,支撑王师长期消耗的财政经济已近崩溃,严重损耗了周王室的实力,加之西周末年丰、镐之地天灾不断,国人困苦不堪,怎么看都是一幅衰败的末日景象。 就在这时,周宣王去世,留给继位的周幽王的是个千头万绪的烂摊子。 周幽王是如何治国的,史书上并没有详尽的记载,似乎只留下了一个“烽火戏诸侯”的戏文供后人消遣,也以此来证明周幽王是多么的昏聩无能。 实际上,西周时期尚未建立有烽火这样的预警系统,即使有烽火台,那么在陕西放一把火,诸侯们在河南、山西就连一股烟也是看不到,这样的烽火台有何意义?谈何勤王?所以,后世历史学家经过考证,已经证实“烽火戏诸侯”纯属子虚乌有,大概是冯梦龙为了让《东周列国志》更具可读性而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给小说添加的“佐料”。 文章写到这里,证明了烽火戏诸侯在史上不存在,为她洗白了冤屈,她是一个孤儿,被人捡来养大,被人当商品一样买来买去,难道没有不笑的权力? 周幽王即使再不长心,也不可能在治理国家上毫无作为,只顾吃喝享乐。想象一下“雄主”和“昏君”同时合体的商纣王、秦始皇、隋炀帝,读者朋友就应该知道,周幽王基本上也是一个被后世丑化过度的人物。 这里笔锋一转,似乎要为幽王洗白。 那么,到底是谁丑化了周幽王呢?答案是他的儿子周平王姬宜臼。 那么,姬宜臼为什么要丑化他爹周幽王呢?因为他爹不想立他当国君。 但是,这跟褒姒有什么关系? 史载,周幽王姬宫湦的王后为姜姓夫人,因此来自申国,也称申后。 姜姓是周代大族,所谓的周王朝其实就是姬姓和姜姓的政治军事联盟,姜姓部族为周人打天下立下大功,以姜太公为首的一批姜姓贵族被分封为诸侯,主要的姜姓诸侯国有“齐、申、吕、许”四个,他们也被称之为“太岳四胤”,备受天子尊崇。 清代有满蒙联姻,周王室也有姬姜联姻,姜姓是周王室最重要的的后妃之族。史载整个西周时期,一共有7位周天子的夫人是姜姓女子,即:周武王王后邑姜、周康王王后王姜、周穆王王后王俎姜、周懿王王后王伯姜、周厉王王后申姜、周宣王的王后姜后、周幽王的申后。 需要注意的是,西周后期的三位天子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他们娶的夫人都是姜姓,而且都来自申国,而不是齐国或是其他姜姓国,可见西周末期,申国在周王室内部的地位十分显贵,申国作为王室的“岳丈”,权势熏天,炙手可热。 姜姓是周王室最重要的后妃之族,那么,为什么说是“最重要”而不是“唯一”呢,因为还有其他氏族,也是周天子需要仰仗和拉拢的势力。除了姜姓,周代较大的后妃之族还有姒姓、祁姓、姞姓、任姓。 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娶的是任姓女子,这就是周文王的亲娘“太任”。周文王自己的夫人是姒姓,被尊称为“太姒”。 这里好像与褒姒有关联了。因为褒是国家,姒才是她的姓。 贤良淑德的周室三母:周太王夫人太姜,周公季历夫人太任,周文王夫人太姒 姒姓是夏朝的遗民,出自大禹一脉,当周人刚刚在西方崛起时,姒姓已经在东方发达了上千年了。姒姓诸侯也有很多,比如成语“杞人忧天”的那个杞国,以及盛产美女的褒国。看到褒国是不是就很熟悉,对,就是以冷艳美女褒姒闻名的那个褒国。 小说家言,褒姒嫁给周幽王后生下一子,取名伯服。周幽王越看伯服越喜欢,动了废嫡立庶的心思,因此便废掉申后所生的姬宜臼,改立伯服为太子,还把申后打入冷宫。 这一下,废太子宜臼不干了,便逃亡到自己的姥爷家申国。申侯肯定要替自己的女儿和外孙打抱不平,但仅靠自己还势单力薄,怎么办?于是申国便联合了西边的犬戎部族一起侵入周都。 没想到犬戎进入繁华富贵之乡后,便纵兵为祸,不但大肆劫掠了一番,还顺手把周幽王也杀了,伯服自然也成了犬戎的刀下之鬼。申侯自作主张,立宜臼为新的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由于镐京已经破败,周平王不得不迁都洛邑,这便是东周。 过去的历史一直是照着这么个情节讲的,但是细细推敲,却发现漏洞有很多,也很大褒姒的儿子叫伯服,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名字便能发现其中的玄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