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也太有趣啦,旅居第二个月我参加了30场活动(五)
上一篇回顾了5月份我在大理参加的与身体有关的一些活动:旅居大理也太有趣啦,5月份我参加了30场活动(四)。这一篇讲讲艺术、自然与文化类的。

其实这个分类只能是一个大致的划分,因为对我来说,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归为一类——自我探索。无论是遇到什么人,参与什么事,其实都是一面反观自己的镜子,一条延展自己的道路。
01生命之歌共创体验营
之前就听说孙恒老师,他曾经组织打工青年的文艺演出队,用专辑版税创办打工学校,发起“大地民谣”巡演和爱故乡·村歌计划……
他的夫人吕途老师当过大学老师,做过很多扶贫项目和打工者调研,访谈过百位打工者,撰写了中国新工人三部曲。
后来这对贤伉俪组合成“小兵大恒”,一起创作,一起歌唱自然和生命之美。

他们之前在北京平谷,最近在大理找到了一个山脚下的老院子,做成了生命之歌工作室,开始招募第一期生命之歌共创体验营。
我非常钦佩他们,很想参加,但又担心自己唱歌跑调。报名的时候,大恒老师主动询问对这次活动有什么期待和要求,我说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非常温暖的回复,一下子打消了我的一点顾虑。

共创营的第一天,大家分享了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一首歌曲,还有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段故事,我听到了年龄跨度从18岁到65岁的伙伴的生命故事。
每个人的人生都值得这样被讲述和被倾听。人生苦乐相伴相生,我想自己未来的人生,无论是乐,还是苦,都不妨更厚重一些。
大家会集体创作一首歌曲,我们的人生故事就化成了生命之歌的歌词,每个人在小纸条上写三四句词,由小兵老师将纸条组合在一起,看似不相干的句子,连起来竟然有一种贴切流畅的感觉。

每个人还会创作一个自己迷你版的生命之歌。回想过去的人生,是在人生之河中提取精华的过程,我自然想到的是开始旅居后的美妙情景——
木屋外,椰林晴空,
静夜里,鸟叫虫鸣。
小河狂想,海边漫舞,
旷野中奔跑着我的生命。

第二天是创作曲调的过程。以前我以为作曲要懂乐理、会五线谱,但原来哼唱也可以创作,让我想到了民谣童谣是能够通过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这其实是歌本来的样子。
对于开口唱歌颇感紧张的我,来参加生命之歌共创体验营无疑是一种自我突破。像大恒老师说的,其实没有跑调一说,跑调是基于对别人的参照,但歌本身是语言的变形,是不用学就会的表达我们内心真实感受的方式。

短短的相处过程中,我感觉到小兵和大恒老师内心是如此的柔软善良,在每个小环节都关心着大家,听到大家的分享和歌唱会留下感动的泪水。
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很多很多的爱,对伴侣,对伙伴,对每一个人,还有对小动物,对大自然。
02六读书会&即兴音乐会
这又是美好到哭的一个体验!去年初在大理听一位友人推荐了六和关于他的书《六》,他在大理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自己种水稻种菜,自己做味噌,酿酒,自己歌唱、演奏。
记得我在某个下午一口气看完这本书,然后推荐给双木,这本书去年再版了,名字改为《种子落在泥土里》。

后来才知道六几年前已经离开了大理,但没想到在他回日本定居之前,有机会来参加他回大理举办的一场分享会和即兴音乐会。
在刚开业不久的置身田地的走空书店,刚好这个位置几乎就是他当年在大理所在的地方,听六和苏娅分享自给自足的生活,以及苏娅写作关于六的这本书的因缘,我有种恍若梦中的感觉。

六说自己所做的很简单,耕种、做食物,是每个人都能做、都能学会的,但有时候,简单的生活不一定对大家都简单。
这句话我前阵子刚对一个朋友说过。她说我的旅居生活是“君生我梦”,而我说,好像这样的生活挺难得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又没什么难度,就是跟随自己内心想要的,根本没有很大的花销、很复杂的经营。

六说自己做的是农,不是农业,有的人选择快速做大规模,而他喜欢慢慢来,在家里做小小的事情的感觉,首先为自己,然后可以分享给别人。我的观念也非常接近于此,在小小的世界里,脚踏实地的生活。
他用有机农法种植,前两三年产量会不高,村里的嬢嬢会在一旁感慨评价,问他们这个地能收10斤米吗?他说,这边的人很爱用数字来衡量,但他告诉大家不要太慌。一旦慌张的拿到结果,就会开始着急翻地施肥。我想,做农,做与自然有关的事,要学会等待。

六说以前会区别好坏,但现在不再这么判断,而是只说自己喜欢什么。他不到二十岁时去印度,看到那边人的生活觉得很不公平。
这其实也是在判断那样的生活不好,而学习自然农法让他更加放下判断。就像对于自然来说,没有不好的虫子,没有所谓杂草。
分享会过后,六给大家带来了音乐演出,还演奏了一些很有趣的乐器,有放在嘴里拨弄的口弦琴,有他自己用梨树做的一种古老的木管乐器——迪吉里杜管。

他还邀请大家去吹奏他的乐器,即使这些乐器都要放在嘴里哈哈哈。我去试了长长的迪吉里杜管,一口气吹下去,能发出一下声音,但是像六那样不停歇的吹出声音和变调,是需要多流畅的气息和多大的肺活量啊。
对我来说,无论是六的农耕,还是他的音乐,都是一种贴近自然的生活的艺术。
在小兵大恒、六和妻子aya的身上,我和双木都看到了我们未来生活的一些可能性,我们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愿景非常相似。双木实在是太适合来见六了,可惜他回北京上班了,我让六在书上签上了我们两个的英文名。

就让这样过着我们理想生活的美好的人,走在前面,照亮我们脚下的路吧。
03 好好吃饭
本来报名了另外的活动,凌晨刷到广州友人的朋友圈,谈参加易人姐读书会后的感悟,于是临时改来易人姐第二天上午的活动:好好吃饭、以食入慧的乐趣。参加下来果然是我很喜欢的气场,不由感慨,跟着感觉走,没错!

易人姐分享了她解除对食物的欲望的体会。她让大家联想,食物背后有哪些意味。其实除了身体的需求,食物也承载着很多欲望,譬如口腹之欲,思乡之情。不被这些欲望控制,我们就能够吃也行,不吃也行。
我们还被告知了一套应该如何吃饭的惯式,比如每天三顿饭要按时,要吃什么才是有营养。参加这个活动的最大一个收获是,我又体验到了,我们预设的习惯与固定的认知模式,在塑造着我们的实相。

我们的活动场地在素方舟的安心饮食,这里中午提供生食,比如水果沙拉,没经过任何烹制的生蔬菜叶,蔬果汁,熟食只有炒饭。我上次吃完之后,2个多小时就饿了,那天吃了4顿饭。
今天听易人讲她放下吃饭欲望时,我回顾了下我当时吃饭的心情,是不是我对生食下肚的不满足心态、我认为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的评判,以及我对于我应该要怎么吃饭的预设,导致了身体的饥饿?

于是我做了一个实验,那天又吃了同样的生食,比上次吃的还少,但是吃的过程里带上了对食物的相信和欣赏,也开始注意到,没有打过农药、刚从地里摘下来、只经过清洗就上桌的生蔬菜叶子,不用沾什么酱就可以直接吃,有一种清爽。
用这样的状态吃过生食之后,一直过了6个小时到晚上7点多,我还没什么饿的感觉。
04农场志愿者:自然农法
又来柴米多农场做志愿者。这一次由果冻老师带大家用自然农法种水稻,用手播种、耙地、浇水。

常听说种地很辛苦,但瓜瓜和果冻老师总说:种地很简单,不用做很多。
因为自然把一切都已经设计好了,土壤里的微生物、植物、小动物、人,可以互利共生。我们在做农时,保持这种生态的平衡,就不需要那么多人力,不需要施肥、驱虫。

大家还用艾草、薄荷、香叶做了芳香酵素。在塑料瓶上灌上水,加入蔗糖,作为微生物的食物,加一点瓜瓜存了很久的酵母妈妈,能够加速发酵过程,再把植物材料撕成小块放进去。
这一个小小的瓶子就成了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经过一两个月之后,芳香酵素就可以用来驱蚊虫了。

农场给大家准备好了蔬菜:土豆、韭菜、生菜、胡萝卜。临走时候,每个人选一些带走。
那天早上吃了旷野的伙伴超哥分享给大家的有机杂粮餐粉,午饭吃了免费的素食亲善堂,晚饭吃了柴米多送给志愿者的菜。在大理,时常会记得感恩。

05澳洲生活分享
在共同参加的活动上见到榕榕,觉得她蛮特别。得知她在离开大理前,会办一场活动,分享她之前在澳洲的生活经历,就来了。

她以前在澳洲北部的村子里,以一种游牧的状态,在不同的人家里迁徙。她做house sitting,通过fb联系到有需要的房东,她来为房东照看小动物和房子,同时可以免费住在房子里。
仅仅通过网络上一两句留言,她就愉快地住到了另一个人的家里,从房东的角度来讲,也是放心地把整个家交托给她,还会很友善的让她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食材也可以随便取用。她会用照片影像记录下房子,把照片做成相册作为礼物送给房东。
这背后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爱。而在国内的环境里,大家不得不考虑各种安全问题,把自己包裹起来,爱,也因此难以流动。

在澳洲,是一个很能享受自然的馈赠的地方,她在院子里一坐就是半天,感觉自己可以成为万物。
澳洲很多工作是偏体力的,但待遇不错,榕榕说,Be kind,Be nice,就可以活得很好,不一定非要工作能力多强,更不需要卷。
比如她在加油站工作时,时常午觉、放松,但顾客都很喜欢她,来加油的人会坐下,和她一起喝茶聊天,领导也主动帮她去申请可以长期留下来的签证。
这样的自然环境和工作节奏,也让人在生活里可以很少用脑,就慢慢去感受。在机场,工作人员会问:How is your feeling?
我们有多少时候被别人询问感受?又有多少时候,注意到了自己的感受是怎样的呢?

她在澳洲还有一些放飞自我的体验,比如在海边裸跑,在露天的浴室洗澡,在图书馆前露宿。
即使那里本身就是合法的露宿区,但她开始还是有点不好意思,而当一位爷爷说,带着你美好的心,在花园在公园里,哪里都是家的时候,当一位露宿者友善的邀请她在旁边住下的时候,她的心打开了。
在澳洲她总听到人说:感谢你做自己。you deserve it。这也是她很相信的。
听着她讲话时经常哈哈哈的随心大笑,我好像也能瞥见澳洲的阳光。

06东岳帝诞辰民俗
农历3月28日,是东岳大帝的诞辰。据说在白族文化里,东岳大帝相当于阎王,会在这天把亡魂放出来,大家可以去祭拜。

在东岳宫一带,沿街有很多人,有一波波的嬢嬢在念经唱诵,有很多大锅在做饭,鸡、鱼之类颇为丰盛,祭拜用之后自己再食用,有一些人在烧纸和祭品,还看到有嬢嬢往烧的鞋子上写名字。
路上还有很多祭拜的用品,包括各种款式颜色的纸质衣服、鞋帽,有人在写一些超度祈福的字,叠起来一个纸盒后放进去。

这天也叫“花子节”,路中间有一些乞讨的人,我见到的主要是伤残人士,也偶有一些中年人。据说这是大理的丐帮大会,我去的时候,一些伤残人士是会播放音乐、主动伸手要钱的,偶有一些半白头发的中年人端坐在那里。
在去东岳宫的路上,人挨人,去祭拜的人们端着摆好祭品食物的盘子前行,也会把一些零钱布施给叫花子们。

越靠近东岳宫,烧祭品的人越多,整个空气里都烟雾缭绕,白色的烟雾弥漫在眼前,味道也很呛,被熏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望见东岳宫的那刻,好像那是另一个世界。到处飘散的白色烟雾和来来往往端着祭品的人群,让人产生一种仿佛从一个充满空气的人间去到了别的维度的感觉。

这里与附近还正在延续中的三月街民族节一样行人如织,但非常不同的人,三月街民族节很大程度上已经被游客占据了,而这里游人极少。
逛下来了解到了不同的白族文化与传统习俗,体验到了白族文化中对于死亡的态度与对逝者的怀念,这也是对我来说旅居有趣的地方。
07白族绕三灵
每年农历4月23到25日,是白族的民俗文化活动“绕三灵”。

我和伙伴们三天都去了,看到了歌舞表演、对歌、诵经、祭祀礼仪、乐曲演奏、舞龙,还逛了卖手作小物件和生活用品的市集。
感受到了有本土信仰和文化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风貌。

绕三灵第一天在小庆洞附近的神都,第二天在喜洲那边的仙都,第三天在马久邑。
参加的过程我们不断询问当地人和自己摸索,这样的文化活动很少年轻人参与,网上也没有什么准确的信息,甚至当地人都说法不一,不禁有点感到一些文化传承的断代。

08大理古城citywalk
同住在旷野青年实验室的于博,带大家在大理古城citywalk。在天主堂参加了弥撒,参观了非遗博物馆、农村电影历史博物馆、市博物馆、五华楼,虽然之前都去过,但有讲解才知道里面的很多门道。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自己语言的贫瘠,有些东西难以用语言再在此一一细述,我们需要直接地去体验。
柴米多农场每周六日都会有志愿者活动,于博也在继续举办一些徒步活动,生命之歌工作坊等小兵大恒老师再回大理安定下来,有机会办第二期。如果有伙伴想体验,我可以提供相应信息。
下一篇我会分享5月份参加的一些自我探索与社群分享类活动。
想了解更多活动,可以看我4月份的记录:
之前很多伙伴问怎么参加活动的事情,大家可以关注大理好在、友易文化这两个公众号。
这篇中提到的有些活动是会持续滚动举办的,比如可可姐的课、22号舞池、真心昆达里尼、传统舞中的内观。有想参加的伙伴也可以加我,拉你们进到相应的群。
欢迎同频的人儿来与我链接。
关于我 About Me


人生体验家米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个女人是如何带着创伤重新成为女巫的|读《女巫:疗愈世界的传奇》 (2人喜欢)
- 妇女节这一天,我承认自己也是一名女巫啦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