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97 Music Daily:20世纪的全本布鲁克纳交响曲录音史-7
blue97 Music Daily:20世纪的全本布鲁克纳交响曲录音史-7
【Bruckner200】见证Gunter Wand的再崛起
20世纪的全本布鲁克纳交响曲录音史-7
当我指挥布鲁克纳时,我努力证明他是一位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而不是所谓宗教音乐作曲家。Gunter Wand
Gunter Wand的生涯很有趣,他是剧院出身,在科隆歌剧院待了数十年。另外,他有近20年都没录唱片,指挥生涯中后期才开始以布鲁克纳诠释闻名。待过歌剧院,却没有歌剧唱片,如果他有指挥华格纳应该不错。
身为指挥,Gunter Wand坚信音乐的独创性,力求完全按照乐谱上的注解来演奏作品。他的艺术以直接遵守乐谱为宗旨。
年轻时的Gunter Wand有一次被记者问到如何诠释贝多芬第九号交响曲,是会更像Arturo Toscanini?或Wilhelm Furtwangler?Gunter Wand很酷的说:像贝多芬。
Gunter Wand偏好排练,1980年代,他在伦敦举行的音乐会就以大量排练时间而闻名,每场至少要排练5至8次。1989年,Gunter Wand首次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排练时间更长达11个小时,成果就是那张非凡的布拉姆斯第一号交响曲录音。在排练时,Gunter Wand通常不纠正乐团音色,而是提出了他对乐谱的看法,向团员展示他希望团员如何演奏作品。
Gunter Wand擅长的作曲家很多,但布鲁克纳是其中最特别的。他的布鲁克纳诠释不同于前人的演出。由于布鲁克纳是教堂管风琴演奏者及虔诚的天主教徒,因此他的音乐通常被刻意与宗教做连结,但Gunter Wand却批评将布鲁克纳音乐宗教化的刻板印象。在最后的访谈中,Gunter Wand说,自己把布鲁克纳当成单纯的交响曲作曲家。这就是为什么他从不演出布鲁克纳的宗教音乐。
我看一篇山崎浩太郎的文章,对Gunter Wand的布鲁克纳渊源有很不一样的观察,他说,从后世的观点来看,提到Gunter Wand就会想到布鲁克纳,但把Gunter Wand放到历史的脉络来研究就可发现,他其实并不喜欢自己被别人轻易地与布鲁克纳联系在一起。
Gunter Wand生于埃尔巴费尔特(现为乌帕塔的一部分),他在慕尼黑和科隆接受音乐教育。在慕尼黑,他遇到当时担任音乐学院院长的Siegmund von Hausegger(第九号的世界初录音者)。这位大名鼎鼎布鲁克纳专家致力于演奏哈斯校订的原典版,包括这些乐谱的首演和普及。
纳粹掌权的时代,德国方面的布鲁克纳推广者正是Siegmund von Hausegger和哈斯,他们都与纳粹有深厚的渊源。复兴原典版的用意正是要从犹太门徒的篡改中,拯救雅利安人布鲁克纳的作品。学生时期的Gunter Wand经历过这些,也难怪他与布鲁克纳的音乐保持距离这么久。
纳粹帝国溃败后,在德国战后混乱时期崛起成为指挥的Gunter Wand,并未录过华格纳的作品,从这些脉络来看,应该不只是巧合而已。
至于布鲁克纳,Gunter Wand等了将近30年才忘记当年纳粹那些鸟事,把注意力转向纯粹的乐谱,从这些迹象来看,也就顺理成章了。而Gunter Wand将布鲁克纳演奏得那么纯粹无杂质,也就不难理解。
Gunter Wand的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录制过程带有一点偶然,原本1974年只是为了广播用途而录制第五号交响曲,后来因口碑不错决定唱片化,唱片化后野心变大,又决定完成全集。
整套全集直到1981年完成,全系列由Deutsche Harmonia Mundi的发行起头,Deutsche Harmonia Mundi创立者是德国人Rudolf Ruby,1950年代,他在一次火车旅行结识法国人Bernard Coutaz,两人都是乐迷,从而建立友谊,1958年分别成立了两家古典音乐唱片公司,都命名为 Harmonia Mundi。这两家公司有相同的目标,专门录制早期、巴洛克音乐。后来,Rudolf Ruby与Bernard Coutaz签订分销协议,两家公司关系松动,Deutsche Harmonia Mundi(简称DHM)先归于BASF,1980年代后期又改由EMI短暂接手,最后在1992年卖给BMG集团。因此,Gunter Wand的布鲁克纳交响曲全集也跟着在厂牌间漂泊,先是EMI,后来归于BMG,再随着并购转到Sony手上。
第三号和第八号曾拿下德国唱片大奖,全集也获得德国唱片评审奖肯定。第五号交响曲于1974年录制,如前所述,第五号交响曲的录制最早,第四、第六号录于1976年,第八、第九号录于1979年,1980年录完第七号,第一至第三号则于1981年录制。录音地点除了第二号在科隆Studio Stolberger Strase完成,其余都在WDR Grosser Sendesaal录制。前者是Gurzenich Orchester的排练室,唯独第二号在此地录制(第一、二号同样录于1981年12月),也颇为奇特。1989年,Gunter Wand的布鲁克纳交响曲挂EMI Logo发行时,10CD售价为58.99英镑(根据《留声机》杂志的广告)。
录完全集录音后,Gunter Wand未再碰触第一、第二号交响曲,原因是他认为第一号是病态的作品,所以他录音时特别挑选布鲁克纳本人晚年修订的维也纳手稿。至于第二号呢,他认为全集里的录音已是他最满意的演出。
2002/2003《企鹅唱片指南》年鉴给Gunter Wand一次最终的查核,他们认为Gunter Wand唯一的一套布鲁克纳全集,第一号第一乐章在速度转变的安排上有些问题,第二、三号结构合理,尽管不算是最优秀的版本(第三号甚至有点沉闷),但Gunter Wand的诠释是经过深思熟虑。第四号很出色,被评论者特别提及。第五、六号较令人失望,尤其是第六号的诙谐曲。第八号则节奏流畅,结构精细,是全集中最优秀的演出之一,比后来的北德实况版好。第九号幅度庄严宽广,节奏感很明确,演奏相当细腻。
总体而言,这套全集有很多值得推荐之处,除第六号外,Gunter Wand对乐曲展现了敏锐的洞察力。“与早先的LP相比,21世纪的重新制作带来了音质方面的改善。”《企鹅唱片指南》的3位先生应该有布鲁克纳迷,他们的评论很有参考价值。
我个人比较喜欢重口味的布鲁克纳,Gunter Wand的全集对我而言是一杯清茶,即便到晚年的录音也没有太大改变。Gunter Wand最后的音乐会指挥了布鲁克纳第四号,这场演出所有的音符流动都是自然的,定音鼓、颤音、弦乐的刻画、拨奏的效果,这些枝微末节听起来都有其意义,Gunter Wand以真实感向听众说话,对待音乐的态度一如他早年的全集。
PS:Gunter Wand的布鲁克纳全集,RCA接手后发了几次,1989→2002→2010→2012,2012是28CD的“The Great Recordings”,2002年版是绿色盒装收纳单片,2010年版是环保包装。1989年有日版与欧洲版,声音有什么不一样吗?我没仔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