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六日
共同的记忆:从广州到北京。
北京的酷暑,从2013年的7月到2024年的6月
十一年前,初一暑假,第一次来北京。和同学一块跟旅行社来的,去了天安门,长城。在车上玩当时很火的游戏“萝卜保卫战”,似乎叫这个名字。一些片段今天还记得很清楚,坐在大巴上,经过中央音乐学院。
之前坐校车都走西三环,昨天去清华,走了西二环才又一次看到中央音乐学院。记忆一下又链接起来了。闭眼再睁开,担心自己又回到那个时候。好在终于逃离了,马上就要开始自己的生活。
听了宣讲,见到了肖星老师,之前想看她的书,虽然最后也没看。讲了讲人工智能的会计与财务。之后从清华西门骑车出去,出去了猛一回头才看见,哦,这就是十一年前来看过的地方,再往南就骑到地铁站了。原来只到校医院就止步,没想到离这么近。好吧,在将要离开的时候才发现。
出了清华去找我的好友,我的朋友不多,从网络认识的朋友更少,能够见面一直联系的一根手指就数清。(不是一只手)。去了聚春园,吃了福建菜,苋菜、海蛎煎、炒线面、肉燕鱼丸汤,非常不错。地方不大,等了一会。吃的第一家驻京办。也许是最后一家。
之后走了西城的胡同,到妙应白塔寺,再到历代帝王庙,再从府右街骑出去,准备夜骑长安街,上次一个人去交通管制,这次居然又管制,可惜没看昨天的新闻联播。之后随着车流过前门,最后骑到东交民巷,走到王府井。全新的路线。
在谈话中,记忆似乎又回到了几年前和导师的谈话,用几个自造句尝试理解一些。虽然已经忘记了许多许多,当然,可能从来都没有记得什么。今天晚上在讲座的最后进去,主讲的是姚老师,有一个网友提到了戴震,从这里说了一些。屡试不第,最后朝廷赐了一个文凭。再讲到为什么要科举,于是似乎讲了这样意思的话“先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再做研究”,当然我也记得不大清,主要还是为了说他为什么要一直参加科举。虽然,这个事情我不了解,但是我想到了费马,当着公务员做着数学,似乎他的公务员工作还比较繁重。于是又想到了最近的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的事。只取共性,再由这个共性到给我的一些启发,又结合这几年的学习生活的失败的经验。我隐约想推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也许有些俗套的观点:如果做一件事,很快乐,那就很好了。敲下这句话的时候发现,这可能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我需要一些例子来让它充实一些,时间似乎也早,那就继续吧。
(括号里是在写完后,发现加在这里比较合适:下面是没有营养的,放的发馊的鸡汤。)
“做一件事”,可以是手工、音乐、绘画,可以是骑车、钓鱼、跑步,可以是读书、写小东西,可以是一个学科的研究(对此我没有经验,就停在这里,后面可以有很多)。
“很快乐”,这是一个很主观、很难定义的感受。与持续时间、个人精神状态、生活状态等等都有关联。比如在北京的炎炎夏日,一个肠胃正常的人吃一个冰淇淋很快乐,与此同时的北极科考站的队员就不会这么想。也可以举一些吃饭的口味啊各种例子。但是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很快乐,是一个过程的状态,还是一个结果的状态,甚至是一个未开始的状态。还是用喝可乐为例吧,看着这瓶可乐,我也许已经在想象喝下它时的感觉,并且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前便感到快乐。再结合上面的“做一件事”,也许是做这件事前的一种想象会让人快乐。(将对这个事情的评价放在下一部分解决。)。如果是一个过程的状态,比如读书,读的过程中的共鸣、感受、顿悟、自省也许会让人快乐。如果是一个结果的状态,比如考试结束的成绩、“上岸”、称赞等等,会让人快乐。
“那就很好了”,这仍然是一个主观的,很难定义的感受或者评价。感受是来自自己的,评价是来自外界的。如果两个能够同时实现就是“很很好”,如果只有其一,我的这个结论还是倾向于获得来自感受的“很好”,这里的感受是没有外界评价影响之前的自己的感受。
我意识到我写了一堆非常显而易见的,非常肤浅的想法,非常没有价值的东西。
不过,让我用自己的结论来宽慰一下自己吧:写这些东西,很快乐,那就很好了。
到此处,我必须用一种办法回归到主题,我想,这样也许不错:这个结论是送给我们的一个思想的礼物,为躲开、保护自己提供一个盾牌,如果外界的声音太过纷扰,那就想起我这句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