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怪、力、乱、神”
论“怪、力、乱、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谈论怪异,施暴逞强、以力服人,叛乱,鬼神。孔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后世的知识精英和统治者都很少谈论怪、力、乱、神,他们信仰的是“仁义、道德”,而不是“乱、力、怪、神”,讲求的也是实用理性,对于这些玄虚的东西,没有太大的兴趣。
且不管孔子的理解,我们回到现实中看一看这个“乱、力、怪、神”。
说一个人比较“怪”,就是不按常理出牌,愿意标新立异。这种“怪”有的是出格的,比如搞怪,甚至是裸奔,这是不能让大多数人接受的。还有一些“怪”是被人津津乐道的,比如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比如日常生活中年轻人喜欢的奇装异服等等,都是新潮的代表。这些放在世俗的眼里,都是与众不同的,是不合乎传统礼教的,是孔子他老人家极力摒弃的东西,也是儒家被人诟病迂腐的原因所在。如果在工作中,就是打破常规,就是有创新精神,就是对旧势力的一种挑战。
“力”在这里是指暴力、强力,而不是普通意义上力量。暴力看似不好,但是马克思就提倡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的社会;法西斯也是强调独裁,要用强权政治推动社会的发展。这些“力”,在历史上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还有一些“力”虽然是出自个人的,但是也成为了左右历史进程的关键。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节这一天,一个塞尔维亚19岁的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了在萨拉热窝视察的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以一己之力改变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2001年9月11日,19 名年轻人制造了著名的“911”事件,改变了21世纪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回顾历史,人类社会也都是在不断的暴力中,成长进步发展起来的。
“乱”主要是说思想上的混乱,思想上的混乱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思想上的多元化,或者说是思想解放。孔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思想哲学史的高峰时代,诸子百家大放异彩,各种的社会思想成井喷式爆发,以至于之后的两千年都是在消化理解那个时期的思想,直到“五四运动”,在西方文化思想的冲击下,才迎来了第二次思想的高峰,但是仍然无法超越。对于统治者来说,最害怕的就是思想的混乱,因为思想的混乱会带来社会的动乱,但却是人类思想向成熟发展必备的客观条件。
“神”是鬼神,是迷信。迷信从字面解释,就是让你迷迷糊糊地相信,是在你没有搞清楚的情况下就相信了,这不是真的相信。孔子对待神鬼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强调“敬”,反对亵渎。对于是否有神鬼存在,孔子的态度是既不否认也不肯定。在孔子看来,“神”代表的应当是一种信仰,孔子相信天命,这个天命与神有某种联系,但比鬼神更具有客观性。我倒是觉得孔子的态度还更客观一些,鬼神肯定的迷信,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科学就一定是真理吗?科学就不是披着让人信服外衣的另一种鬼神吗?古时候的人们对鬼神不也是十分信服的吗?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很多物理学的概念、定律都被推翻了,就连经典的“牛顿三定律”,也已经被爱因斯坦验证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最新发现的物理学现象的。
孔子他老人家不说“怪、力、乱、神”,主观上可以理解为他想禁锢人们的思想,让老百姓的思想更单纯一些,客观上他也是讲不清楚,说不明白。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对于“怪、力、乱、神”的事情,就像是现在对物理学的现象一样,都是看不明白,弄不清楚,那就只有被动地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