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布达佩斯看木偶剧
在出发去布达佩斯之前,我意外在微信读书上看到了《孤独星球——布达佩斯篇》,没想到这个老牌旅行指南的中国版去年已经停刊了,翻阅过后发现它的实用性确实不如某红书,但却意外地帮我发掘了布达佩斯木偶剧院这个宝藏。
对于木偶剧这个小众领域,我知之甚少,之前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看到过,但印象停留在“偏幼龄化”,甚至后面好几个偶剧节目,我都会直接跳过。

这次之所以决定来看,一是觉得现场看偶剧氛围肯定跟从屏幕里感受到的有所不同,二是在查看剧院官网时,发现他们有着清晰的年龄分级,从3岁到16岁+,给大小朋友们准备了不同的剧目,题材故事丰富众多,并且每一个节目的海报和预告片都十分吸引人,足见其用心程度。

少年克拉巴特
最初想去看16+的科幻故事鼻祖《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可惜票已售完,于是我转战了12+的Krabat in the Black Mill。
这个故事改编自德国童话《鬼磨坊》,讲述了一个14岁的孤儿男孩Krabat到一个磨坊打工和学习黑魔法,却发现身边同伴都每年都会相继死去,意识到师傅是邪恶的后,他选择与师傅进行对抗,最终用爱的力量打败了恶势力。
这个童话并非一个暖心治愈故事,而是一个黑暗童话。德国人在黑暗童话上建树还真是颇多,前有举世闻名的格林兄弟,后有写《鬼磨坊》的这位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
据说,宫崎骏的传世之作《千与千寻》部分灵感也来源于这个故事。
故事主角Krabat只因不想再流浪、只因想要每天早晨有一碗热热的燕麦粥果腹,他和他的同伴们曾经选择了与黑暗势力为伍,作者本人说,这也是他自己甚至是整整一代人的故事,对应到作者本人在二战中的经历,我便明白了他意有所指的反思。
令人震撼的舞台效果
周三工作日的下午,小剧院里坐满了青少年,我是为数不多的成年人和唯一的中国人。
门口检票的小姐姐大概是以为我好歹懂匈牙利语才能来看这个剧吧,一上来就跟我说本地语。
在欧洲旅行,各国的“你好”、“谢谢”我都学了点,但这次在布达佩斯只停留了短短4天,我一个词都没学会,全程只听懂了“Krabat”这个男主的名字。
这场戏剧全程165分钟,期间有15分钟休息,但依旧是对人类专注力的极限考验。我也算是艺不高但人胆大,在完全不知道故事背景的情况下,硬是看完了。

由于听不懂语言艺术,我便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服化道、灯光舞美和音乐音效上,而这些部分也给了我很多惊喜。
整部戏只有10个演员,7个学徒,1个师傅,1个女主,还有1个演员同时兼了好几个小角色。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张力十足,演技和信念感过硬,舞台互动更是出人意料。有一段学徒们变成猴子/猩猩的剧情,其中一个演员居然爬到了座位中间来,还闻了闻观众的头发,特别灵动。

整体舞台风格是暗黑、冰冷、工业风的,比起“磨坊”,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现代工厂”。
舞台美术在视觉上也高度统一,色彩基本以黑白为主,男性角色清一色穿黑色,女性角色身着白色,而唯一的红色用于象征爱的光芒和希望的火焰。
有别于传统木偶戏,这场戏更像是一场摩登的舞台剧,“偶”更多是被演员们“穿”在身上的,但它们却又比普通舞台剧的服化道承载了更重要的作用。
比如学徒们在磨坊里工作时会佩戴上白色的围裙和面具,以示黑色的衣服沾上了白色面粉,也突出了学徒们在工作中“肉身”和“精神”的“解离”状态。
学徒在化身乌鸦或者马匹的时候会戴上相应的头套。其中一个角色出场时身着一件高过人头的权力垫肩外套,舞台语言和象征手法拉满。



道具制作使用的材料非常简单,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塑料垃圾袋、风扇、灯带、布料。
一个道具多种用法来呈现各种舞台效果这一点也让我印象深刻。就拿使用率最高的铁制框举例,这个道具既可以是磨坊里的建筑结构,也可以是学徒们夜晚睡觉的床、吃饭的桌子,在某些剧情里它们还是牢笼或棺材。




各种表现形式完美融合的视听盛宴
导演除了视觉审美很好,对戏剧节奏的把控也可圈可点,将音乐、舞蹈、多媒体等各种舞台形式完美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
开头先以乌鸦叫声慢慢渐入,然后是一段清冷凌厉的电吉他弹奏,这段重复的曲调奠定整部剧的氛围,几乎所有背景音乐都是演员现场弹唱的。

剧情激烈起来时,在电吉他的基础上还加入了架子鼓,我仿佛来到了后摇live现场,而当学徒们戴着面具跳起机械舞,又让我感觉身处街舞表演。

节奏放缓时,女主在黑暗中秉“烛”夜游,低声吟唱一段没有歌词的抒情咏叹调,神秘又迷人,我突然又置身歌剧表演。

作为一个奇幻故事,要如何在观众的肉眼前表现“魔法”是个难题,不像影视剧可以使用CG特效或者绿幕,舞台上只能依靠朴素的道具,但戏里好几个舞台设计都让我叹为观止。
利用一整墙的排风扇把黑色的化纤布吹起来,整个舞台被黑魔法的邪恶力量笼罩。

演员们需要表现变形过程时,便拉下白色的幕布充当荧幕,通过多媒体投影,再加上氛围音效,拓展了更多的舞台可能性。

一些黑暗童话的联想
观看过程中,我无数次联想到了尼尔·盖曼的故事,尤其是《睡魔》,因为故事中也诸多类似的元素,比如黑衣和乌鸦。
接近结尾处的剧情高潮,Krabat觉醒,似乎是借助了已逝好友佟达的精神力量与师傅的决斗,两股力量化为蛇和蝎子的尾巴,在舞台上交缠,一时无两。
这一段又让我想到了哈利波特终章里,他与伏地魔的决斗,两股力量互相对峙,一正一邪。


这里稍有不同的是,“蛇”和“蝎子”在中文语境里都是暗黑力量,在舞台上也都以黑色形态出现,毕竟无论是Krabat还是佟达,他们的魔法力量都源自于师傅的传授。
本应是Krabat与师傅的对峙,却借助了已逝好友佟达的形象去与师傅战斗,这个剧情设计也呼应了故事中友谊和觉醒的主题。
最近听到一个关于儿童文学很好的定义:儿童文学是孩子也可以看的童话。
无论是《鬼磨坊》还是《哈利波特》,优秀的儿童文学向来拥有让所有年龄层都能产生情感共鸣的内核,孩子反而只是检验内容尺度下限的其中一个受众。
剧终,演员们总共上前谢幕了四次,观众从无序的掌声逐渐变成有节奏的鼓掌。
这样一场视听盛宴票价只要10欧左右,实在超值,还开启了我对木偶文化和黑暗童话的研究热情,今年能遇见这场剧真好啊。
-正文完-




1. 剧院BudapestPuppet Theater Budapest, Andrássy út 69, 1062 Hungary 2.剧院官网 https://budapestbabszinhaz.hu/en *文中所有剧照来自官网公开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