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情绪价值其实没有价值
你只是在劳动。
2023年普通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带着孩子去小区的驿站拿快递。走到一条宽60厘米左右的羊肠小道时,前方出现了三个条狗,毛茸茸的宠物狗。
从它们的互动看得出来,这不是平平淡淡的一家子,而是心有戚戚焉的三壮年,它们正在互相试探、互相求索,甚至开始挑衅。如果从他们之间硬挤过去,可能会中断它们的“游戏”,使其不高兴;绕过去又只能踩草坪,草坪里的草已经奄奄一息。 “麻烦牵一下狗”,我说。牵狗的婆婆顺手把狗往旁边牵了一下,我正准备过去。这时,突然冒出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对我大吼:“嘿,你这个人才怪耶!我的狗又没挡着你!神经病!”当头一棒!我一时惊讶地说不出话来,感觉自己才是那个需要夹着尾巴逃跑的狗似的。 回到家后,慢慢地消化,才逐渐梳理出这件事的微妙之处来。
当你在路上遇到前面站着一群人,你要过去,可以说:“麻烦过一下”,大家即心领神会地让开,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当你在路上遇到一群狗,你要过去,而狗无法沟通,然后不得不说一句:“麻烦牵一下狗”。然后,这稀松平常的一句话,“成功”地冒犯狗主人。 这就有趣了! 当然,还有更有趣的。刚好那几日,来自网络短视频甚嚣尘上的“人狗对战”正打得火热。
总结一下,这些网络发言人立场不共戴天,情绪却大致相同:同情派。 同情人的说:“小孩子好可怜,赶紧把那些不牵绳的“野狗”都关起来,太危险了”;同情狗的说:“小狗狗好可怜,它们都是无辜的,你们凭什么伤害它?”
“凭什么”这三个字很有意思,我家三岁的小孩已经会说了。如果成人世界里的凭什么有可能代表对“不公正”的控诉,三岁的娃娃可能更多是依葫芦画瓢,他们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凭什么”,但已然会天然地认同这个词代表一种与“主权”“自尊”类似的情绪。 一个宝宝生下来就有情绪,但没有思维。思维是后天习得的,而大家都喜欢奔赴更容易的情绪。
一方面老龄化社会结构特点,众星捧月的成长环境给了年轻人更多自我的空间,另一方面现在的文化环境已然把世界烘托成“我”的世界。“我就是我”“我命由我不由天”,多么激动人心的话!放在特定的影视故事里,确实是很好的输出,可是大多数人都只喜欢喝鸡汤。这种鸡汤喝多了,真没什么营养。 人与人之间原始的“友善”是存在的,正如爱宠人士看到汪星人哈吉米那种天然产生的保护欲(虽然这可能是它们千万年来基因进化出来的婴儿图式陷阱)。这些都是人类天然良好的情绪,换而言之也是心动的感觉。
心动是最不值一提的事。据说人类平均每分钟心动一次。在大脑里,所有的“心动”都会转换为善意,其中一部分进入思维缓冲区,与责任感相遇,慢慢告诉你应该去做的事。另一部分停留在大脑浅层区域,与快乐、生气、愤怒、害怕相爱相杀,等待合适的机会宣泄出来。
刚出生的婴儿会很快忘记第一声啼哭,开始睁大眼睛探索这个世界,嘴角微笑着期待人间的第一口奶。
当然,精致利己主义者会极力否认“责任”这个用词,他们更愿意相信的是“爱是长久仍耐并有恩赐”这种教化。
只能说文明的进步也不是一马平川,人类只在迂回中前行。
在狗咬人事件中,过错方的狗与主人其实映照了现实中还不成熟的“狗伴”制度。因为狗不是人,它没办法和人一样沟通,与人一样共情,所以相应的管理和约束是让狗像人一样获得尊重的前提。
这个过程是光明的,也是缓慢而阵痛的。在我“麻烦狗”这个事情上,人没有错,狗也没有错,彼此让一让世界更敞亮嘛。可怕的是,我无意触碰到了狗的自尊......哦不对,是其主人的自尊心,一座情绪的火山早已蓄势,只等我点燃引线而已。
你看!人的情绪呀,看不见摸不着,不管管它就是真正的“恶魔”在身边。
情绪管理其实早已被探讨过很多了,但管理归管理,为什么我们还是不快乐?情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现在人喜欢内耗?问题太多,脑科学家们仍然一筹莫展。
最近偶得“情绪劳动”一词,联系到一直很喜欢的皮克斯动画《头脑特工队》,一个激灵扑向我,很多情绪的迷雾在我脑海里各自退散,现出原型来。
2024年的朋友圈,人们已经不再渴望“扎心”,转而呼唤各种各样的“情绪价值”。你的获得感、你想拥有的情绪价值,未必真的有价值。你只是在劳动。但是这个情绪劳动的过程,却被大脑认为得到了满足。
大脑作为超级boss的管理工作实在过于庞杂,除去“身体工作”的部分,还有思维工作和情绪工作。(为了避免大家对“工作”这个词根深蒂固的误会,我接下来会用“劳动”来代替)思维就像高层领导,并不参与随时随地的劳动,而情绪呢更像任劳任怨的工蚁。
在情绪这里,所有人都是劳模。
平淡的一天,从不愿睁开的眼睛开始。不想工作不想工作还是不想工作,身体拒绝了100次,情绪已经开始上工了。而冲锋陷阵的那一个,必然是“不满”。
喜欢运动的人当然会更开心。
因为运动是身体的对抗性劳动,是大脑皮层的浅层活动。打网球的时候,网球向你驶来,会给你一个力,其位置却不固定,你需要移动你的手,对应地还要给球一个更大的力才能把球拍走。
这时大脑会处于高速的刺激和预测状态,而对抗带来的感触会刺激大脑做出兴奋的感受。这时的情绪劳动转移到了幕后。
为什么每天坐在办公室里,明明没怎么动,还是感觉很辛苦?为什么女人在家带孩子比上班还累?因为这时身体虽然没动,但是大脑一直在活动,而其中的情绪劳动是看不见的,也是最易被人忽视的。
习惯内耗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容易被人影响。
你看到别人四处旅游,就会难过自己为什么一身班味;你偶遇别的情侣卿卿我我,就开始抱怨自己家的那位木鱼脑袋;你听说别人家的孩子又考了满分,就会生气自己为什么有一个如此笨蛋的娃。情绪就这么一刻不停地奔走着。
有人说:那直接社死好了,回家躺平看电视!可是你的身体躺平了,情绪还忙着呢!
你在看电视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的休息状态,还进行着一种更复杂更忙碌的情绪劳动。电子媒介可以说是情绪过劳的重灾区。
短视频擅长以最短时间最快地获取观者的情绪阈值,最是简单粗暴。电影电视呢!就好比一次情绪的马拉松,跑完全程就只剩下累了。
电视剧由一个个故事组成,好看的故事都有矛盾,没有矛盾不成故事。观众却不清楚这点,只知道“共情”是对煲剧起码的尊重。
同质化的剧情里面全部充斥着家长里短:谁谁父母强迫孩子相亲,谁谁姐姐在弟弟出生后失去爱,谁谁主妇被出轨自我成长。观者随着特定的故事卷入情感的漩涡里,经历着一场场艰难的抉择,甚至至暗时刻,情绪也跟着上下起伏波动不断。情绪持续疲劳的结果就是宣泄。
比如有时候你感觉这个世界都是黑暗的,莫名其妙想找人吵一架。延续到入睡的时候,你发现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却不知道自己为何失眠。
有些编剧导演在生产作品的时候,根本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比如前不久刚上线的某x欢传女主在剧中将漂亮的裙子奋力一撕,对着自己母亲大声控诉:“我不想再做你的洋娃娃,我要做我自己”,这样的母女矛盾令看者震惊听者愤怒,无不为大女主的成长叫好,然后代入自己,内心油然升起一股要与母亲死磕到底的勇气。但问题是,现实中的母亲是不是都是如此不堪?或许,更多还是如黄妈唱的《是妈妈是女儿》那样吧。
短时的不良情绪会随着短时记忆迅速被大脑筛掉,或许没什么影响,但长期的不良情绪会混入长期记忆区,陪伴你数年或者一生,成为你思想、性格、处事方式的一部分。
所以,想要活得自在那就少看电视。想要不内耗那就不去在意别人。
毕竟做“人”这道题,没人能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