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宴(一)
宴请K的是两位老学者,在巫山(非大家以为之巫山,它只是一个少人知晓的所在)深夜食堂。
两位老人本是同一栋博导楼的邻居,CH专门研究HH医药史; ZH老太则是专门研究扬州某怪的艺术史论家;他们一生除了零散发于诸期刊的论文,只有一本专著;初成时学校出版社为他们印了2100册,那100册是送人的——两位曾真诚地写下赠言将书双手递给自己往来大半生的同行、挚友,很遗憾,他们所以为的挚友、同行,并没有一位专注地翻阅过他们的著作。对于这般尴尬的情形,两位老人一直到很久以后才知晓。
在退休二十多年后,某北方的大出版社找到两位,说有一个基金项目正好可为他们出书,两位已至人生暮年,这些事体基本交由子女接洽。出版社之所以想到他们,是该社获得的这个基金项目有诸项要求——是已出版著作、在各自专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等。出版社绞尽脑汁尚差两个名额,最后想到了千里外的两位退休学者,从而满足了获取全额基金的要求,该社从中获取的利益,要比出这两本书多得多。出版社原以为在大学社所出之书的基础上重新录入排版校对即可,未想,原先该大学社出书时就很匆忙,且谬误颇多,当然亦包括两位教授在写作时留下的认知错误,三校后,出版社的编辑已看不出什么问题了,但老人却感到焦虑——即使偶尔过目,都存在着硬伤。作为CH学生的雷医生在得知老师的烦恼后,把K推荐了过去,几番交往,CH又将K推荐给了ZH,K为两书各试校一章,出版社接受了这位非正常邀请到的“特约编辑”,他对两书各用了一周时间,投入全部精力,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校勘,除显见的错误外,还涉及文献出处查证、文献断句、文献释义、画跋释读、外文错误等,当然还包括注释部分的规范化,由于错误实在太多,他不得不专门写了一份:编校凡例,来告诉出版社的编辑——原书的一些考证论断之所以需要改动的原因为何,错又在哪?以及一些反复出现的错误,CH一书存有一百七十多处差错;ZH一书的错误是三百多处(如此之多,倒是其中有一百二十处为一个反复出现的人名有误),初以为两位老人难以接受这一情形,但经过和K的沟通反而能坦然接受,人生暮年,接受自己的学力不济和平庸,绝非丢人的事情;已进行过三审三校的出版社的编辑们呢——他们的脸也并没有火辣辣的感觉, 虽然这样的情形放在整个出版史上都可以算是奇谈怪闻了,他们并未有职业危机,也不受此困扰,到点了准点关闭电脑,熄灯,离开,接受生活赐予的平庸,编辑只是一份工作,它不是生活的全部。有趣的是,这两书在当年分别获得了该年度国字号的最佳医药类图书奖和最佳艺术类书籍奖——以表彰编辑之特殊贡献,获此殊荣的自然不是K,理所应当——由两书扉页上的责任编辑享此荣光,他们持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中级”证书。
所以,即使是深夜,这个偏僻的巫山深夜食堂再难抵达,K还是要赴宴,他求助Tao,Tao将他顺利准点送到了巫山深夜食堂,两位老人正站在门口等候。Tao趁他们未留意,翻窗而入,闪进了铺有落地桌布的一张餐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