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语文老师的第三年——离人更近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尽负,死生师友”每每当我自感有愧时,常常会想起这句话,飘零诚久,但细想又不知辜负了谁,若是为自己,好像随便都可过得去。成为语文老师的第三年,我在一种深沉的平静里,茫然地想着。
这一年若说起来,没有太多可称道的高光时刻。分班后,县中普通理科班的配置,一下子让语文课的体验,从天堂滑至人间,为什么不是地狱呢?我想地狱的苦总还可以想象,但人间却总多无常,说不清是什么苦,却总让人不舒服。
一年前,我终于彻底摆脱了学校的宣传工作,在我看来,那简直是对我教师职业生命的无情戕害!我崩溃得常常自己在宿舍大哭,但大概没有人听到过我的哭声,不过总算摆脱了。作为“补偿”,进入高二,我又接手了一个班的语文,如果说这个班带给我的成长是什么?也许是刺激了我个性中最刻薄、挑剔、消极、回避的黑暗面,将之前生长好的血肉,撕扯得淋漓。工作第三年,停滞、倦怠和无力深深裹挟着我。
其实,我们的开始并不算糟糕,甚至因为彼此新鲜,方便来得及重新做人。那时,我心中“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还在,第二年工作积累的自信余额还很充足。我兴致勃勃,我中气十足,我读书,我看网课,尽管高二的语文的第一轮备课,让我要死要活。
在多方学习的刺激下,我几乎无师自通般地总结出语文阅读的追求就是理解,并且针对不同层面的理解,给出了对应的阅读之法。颠到已经幻想自己因此成为一代名师,我曾信誓旦旦对学生宣称,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阅读,而阅读的目标就是理解得正确,要想理解得正确,需要我们正确地理解。如果这一年能坚持训练下去,你们会获得真正的语文能力,走上高三就会无往不利!现在回想这些,应该只说对了一半,出问题的是,迫于现实,这个训练不知不觉,被我们默契遗忘了。
这是我高二语文教材第一轮备课,压力颇大,长难文本增多,个中艰辛,不必细言,想必各位高中的语文老师都深有体会。我原本秉承着,教学生知识,不如教学生学习的路子,有意去引导他们去主动阅读、思考、表达。但是在现实学情面前,我还是灰溜溜地败下阵来。
一开始,他们大概也是被我的激情和描绘的大饼所吸引,上课总还是精神的。但慢慢就开始发现不对劲,我讲得天花乱坠的东西,他们听不懂,我兴奋不已的事物,他们不为所动,我让他们自由发挥的创作,没有生气,我让他们老老实实阅读,昏昏欲睡。我的课堂没有他们要的知识点,没有应试技巧,他们也没有我想要的独立思考,精神共鸣。但是第一学期的我,仍然沉浸在发现新大陆的甜蜜里,对学生的耐心也好得出奇,总是想法设法玻璃渣里挑糖吃,找他们的闪光点,大做文章,夸张表扬,零食奖励。同时也学着让课堂落地,换言之,就是学起来我最讨厌的老一套,搞不了“阳春白雪”,我们就“下里巴人”,一言堂,抄笔记,抓背诵,练作文,成绩也从年级倒数上升到中间,在普通班里走到了前面。
但第二学期却不知为何,课堂渐渐走向失控。与之俱增的,还有备课的压力,不论各类指导书目中如何肯定课本选材的价值,但实际教学时的操作难度让我时常焦虑不已,比如选择性必修第一单元,就算是现在看到,依然头皮发紧,心里一沉。学习提示、单元任务中,将学习的重点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不同于文学类文本,这些任务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他们得不到思维的锻炼,将没有任何意义。而我的学生的现状就是,在过去十年的教育中,他们太过于习惯依赖等待一个现成的答案,模版解决一切,知识点就是考点,拒绝思考,不加批判,我对于课堂的推动是相当不乐观的。而我过去半年所有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的努力,在虎头蛇尾的执行、有限的课时以及他们参与寥寥徒然浪费中,走向式微。我也终于受够了只有我自己喋喋不休的课堂,我恨他们的榆木脑袋,恨自己用这样讨厌的方式上课,同时没有来自学生的灵感激荡,又没有新的研究发现来支撑我新学年的美梦,我感觉自己停滞了,沦陷了,走进了无助无力的情绪深渊。
那时候,我总感觉,因为遇到他们,我没有成长,只有沉沦。而也正赶上他们班级的多事之秋,学生格外纪律涣散,课堂上认真听课、跟着问题回答的人越来越少,抄答案,不交作业是常事,上课睡觉、走神、讲小话,周测作弊、敷衍,又因为见识了一些学生品格的恶,心里越发排斥起来,心想这样的人,要我笑脸去哄,绝不可能!语文老师都不能有自己真实的情绪,这样的虚伪,真是对语文的最大的背叛和嘲笑,老师要理性克制,可是语文难道不该有特权吗?不应该允许人的真感情吗?我也是个人呀!我的不满和愤怒在心里不断累积,于是,少不了尖酸刻薄之语,倒未必内容有多卑鄙,但语气酸冷尖利,伤起人来也是句句见血。课堂气压越来越低,敌意弥漫,我们互相讨厌,语文课再也看不到快乐的脸。一度,我不想再走进那间教室,为他们花费一点心思都是浪费。有次上完课后,有个脑筋直直的学生特意跑过来跟我说:“老师,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听课”。我只得苦笑。🧐
其实,在那之前,当我意识到整个班级如同失控的列车,正在滑向深渊时,已经有意开始了自救行动,只是心里委屈得怎么也低不下头。自哀自怜的心到了极点,一想到自己一个人远在异乡,零丁孤苦,一个人做饭吃饭,而打开微信,翻来覆去,有话想说,又不知说给谁。从早到晚的工作,只是不断在为别人提供情绪价值,班主任工作的琐碎又在一件件小事里消耗着耐心、磨损人事,我也好想爱所有人啊,我心里悲戚不已,谁又来爱我呢?课堂的焦虑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连同童年的创伤、生活的孤单、未来的悲观,排山倒海淹没了我。我感觉自己好像能量枯竭了,一旦我最在意的课堂不能给我正反馈之后,我再也没有了正常运转下去的动力。我有时候想,去跑步吧,去睡个好觉,明天会好,但是一切都没有变。
我急切想要找到一个出口。但与一个班学生关系交恶,实在是耻于出口的事。还要这样继续下去吗?3月尾巴,坐着火车,仓促逃向江南的路上,心中郁郁,我在想着这件事。读叶嘉莹讲诗词,读到一句:“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突然了悟。几十张面孔,他们消极对抗的神情里,映照得正是那个那我讨厌的自己,那个挑剔、刻薄、拧巴的自己。那个当发现别人无法没有达到我的要求和预期,而我又不能主动抛弃时,会冷脸、嘲讽、沉默、无视、逃避的自己——归根到底,这难道不是我在逃避自己的失败吗?我根本没有真正接纳过自己,也不爱自己,我只想捂着早已不堪的现实,用名存实亡的威严,维持着可笑的尊严。
这样的我被讨厌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他们何辜?想要好好上一堂课,却要来受我这样的冷眼?他们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他们正是无知无能,才需要我不是吗?他们只是没有交作业,又没有谋财害命,只是上课回答不出问题,又不是叛国投敌。他们也许对学习的焦虑比我更甚,只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便只好无所事事。把他们留在我的课堂上,难道不是我该努力的事吗?退一步讲,我在发脾气的时候,有考虑过那些温和又沉默的大多数呢?我们是师生,而什么时候,我的潜意识悄悄越线过去,要他们背负我的焦虑和失落呢?尽管很不愿意承认,我好像忘了自己是一个老师了。
浪子回头,悬崖勒马。在下一节新的课里,我给同学们分享了那句话,并未细谈过去一个多月的种种龃龉,只是抱歉。末了,我说,我们重新开始吧。“行”有个同学像个大人一样,点了下头,淡淡答道。我心里阴云散尽。不久之后的期中考试,果不其然,一塌糊涂,我无奈却也不得不接受,毕竟受了伤,总会有疤留下的吧,我只能希望还有机会追回逝去的光阴。
后半个学期的语文课,我开始学会在课上“放水”。如果大家状态疲惫,我的任务甚至只是简单地读读课文,如果大家读得有气无力,或者毫无感情,我就会打起情绪,带着他们再来一遍。有时也会特意花时间分享某个同学笔法粗糙又闪着灵性的小作品,大家七嘴八舌,看得兴致勃勃。既然,语文课在他们的认识里,本应该用来放松休息,我要是能让他们顺便又学了点语文,岂不是善莫大焉?更何况大部分的他们还愿意打起精神来上语文课呢?有个很少交作业的同学开始为自己每次没交的作业打包票,一定写,而且他之后真的会补上。有一桌很少写作业听课的男孩子,开始在作业里天马行空,被戏称为“文豪三剑客”。
语文课上消失的生气慢慢回来了,毕竟这样一群平均不到本科线的乡镇高中生,出身于缺乏资源和视野的家庭,他们成长中缺失关心陪伴、缺少阅读机会、缺乏思维训练,又没有足够的天分做本钱。出身环境相近的我,难道忘记了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吗?当我要求他们给予我爱和尊重时?谁又来安慰过他们受伤的心?当我在抱怨他们的反应迟钝、思维僵化时,他们该如何表达自己确实不够聪明而又缺乏指引的委屈?而老师,不正是要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培养他们的信心,引导他们的成长,打开他们的世界吗?是讲台和这份职业赋予了我们权力和光环,可只有愿意平等地去看见一个个具体的人,才会收获真正的尊重。终其一生,我们不总是有机会去教那些所谓聪明自觉的、能给你反馈的、能出成绩的孩子。而一个不够聪明、不爱学习、意志脆弱、甚至连个性都没那么可爱的学生,才是我们会遇到的大多数。他们只是成绩不好,并没有被取消受教育的权利,做人的自由。
工作第三年,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语文课,却离人和自己更近了。我不快乐。
-
雀跃的梦游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6-20 15:0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