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端偶集一微尘——评汪民安《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本文为《艺术世界 Art Review》2024秋季刊约稿】
汪民安老师的新书有一个诱人深入的标题: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像一句没有出处的谚语,又像玩世不恭之人假装轻描淡写抛出的一句感悟。片刻的呆愣之后,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一些著名的情感关系,比如萨特与波伏娃,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福柯与德菲尔。他们的私人生活虽然有一部分是因为离经叛道而备受议论,却也向世人展示了一种基于知识和友谊的爱的类型。作者在书中谈到真理之爱与身体之爱,诚然二者之间并无高下之别,但哲学总是更适用于将真理视为爱的对象与目标的那类人。那些哲学家情侣或许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把自己对智慧的爱投射在了彼此身上。书名中的“友谊”,指的便是福柯所提倡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友谊,他主张人们可以从包括他在内的同性恋群体这里学到一种活法,即是用平等、互惠、有节制的友谊关系去撬动制度化的婚姻关系,进而去处理生活中所有的亲密关系。
因此这个耐人寻味的书名,昭显着作者在两个方向上的关切,一个是我们在生活世界中即时的感性经验和具体问题,另一个是法国理论带给我们的沉思和启发。两种关切分别对应着本书的前三章和后三章。而有趣的是,法国理论因其显著的当代性、介入性和实践性,反过来也深深影响着人们在现实中的行动,于是书的后半部分内容在这个意义上时时回应着前半部分所触及的种种问题意识:身体与爱欲、空间与生产方式、劳动与不劳动的权利、控制与规训、艺术与技术等等。对哲学领域相对陌生的读者,不妨把这本书当作快速进入福柯、德勒兹、巴塔耶乃至巴迪欧、斯蒂格勒、拉图尔等人庞大理论体系的引路指南,如果暂时无法厘清某个术语的细枝末节,至少也能从中窥见最坚实的那副骨架,即思想的谱系。

书中收录的文章以访谈记录与随笔为主。时间上成文最早的一篇是2006年作者访问多位当代法国哲学家后所作的人物群像《我的巴黎行》;最近的篇章写于2023年,传递着作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审视,对生态变异的关注,对技术反噬的忧虑。谈到近年来甚嚣尘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工作的言论,作者为我们缓解了一些焦虑——因为,不管你信不信,真正的艺术、文学、诗歌、哲学依然在追寻真理,依然在发明语言;而追求数据广度和概率精度的ChatGPT无法替代这类工作,除非人类主动停止思考,甘愿成为机器的延伸部分和附属配件。
二十年的含英咀华,萃取出来的文字竟是平实简朴的。《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读来让人觉得轻松平常,仿佛有人站在面前对自己说话。作者在日常语言和统治着知识界的学术语言之间,找到了令人舒适的平衡地带,所有不得不使用的术语,也都伴随着清晰浅白的解释。这原本就是哲学写作的基本素养,作者将其延续到了自己的艺术批评写作当中,所以我们在他讨论艺术问题的文章里,丝毫不会看见堆砌“黑话”、滥用引语的现象,而是可以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体验中把握思维的脉络。应该承认,在这本书里,作者拥有一群顶级的提问者。那些作为访谈记录的文章,总是发端于一个
关于切身经验或事物局部的提问;随后,更多的经验、细节、个例汇聚起来,形成了一个包含诸多视点的集群,一个铺展问题的场域。如同本雅明用“星丛”、瓦尔堡用“图集”去无限趋近某个概念或认识对象,汪民安和他的优秀提问者们一道,在经验的大地上牢牢扎根,将感觉、印象、观念收集整理起来,反复提纯加工,形成真实有效的结论。然后,作者撷取现成的理论来回应这个基于经验的结论,他让理论成为某种参照物,使得理论在与经验保持距离的同时,又与经验形成互相映照的关系;而不是用理论去解释经验,粗暴地覆盖掉那些鲜活、具体的生命痕迹。
我喜欢读这样的一类书(包括哲学书),它们是作者在“一边回忆,一边写作”的状态下自然生成的,而不是作者一边查阅“经史子集”,一边制作出来的纸上手工艺产品;抑或是由田野或社会考察经历转化而来的文本,毕竟这里面也集结了一部分关于人和事物的活生生的记忆,是复数的个体历史。在《个人经验有普遍性吗?》(2015)一文中,作者在介绍另一本著作《论家用电器》(2015)的同时,辨析了独特性与普遍性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他看来,每一种独特性都以某种普遍真理作为内核,每一种普遍性都以独特性作为前提和基础,二者犹如莫比乌斯环般首尾相衔,永恒相遇。借用鲁迅的话:“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哲学家也必生活着,思想才有所附丽。
撰文|傅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