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宜農blog: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30週年 講座講稿分享
- 與其說是愛情故事, 不如說是一個「初次認識愛的故事」
・前言
大約兩週前的一個黑色星期五,因為要準備這個講座的關係,包包裡放了《挪威的森林》上冊。手伸進包包要拿東西,速度有一點快,一瞬間感到指尖刺痛,手拿出來發現指甲不小心插進書頁,流了一點點血。
因為傷口很小,也沒有特別在意。隔天去宜蘭賣捌所一週年的活動玩耍,回程又和幾個音樂圈的朋友相聚,沾了一咪咪小酒(真的就那麼一咪咪)。稍晚開始覺得手指有些腫脹,隔天起床已經無法彎曲。
那是所謂的蜂窩性組織炎。
在講座之前,帶著還有點肥肥的手指,去北海道進行一趟小旅。小樽運河兩邊的洋式建築,是以往不曾見過的日本。之後在札幌,去了一趟莫埃來沼(モエレ沼)公園,這是雕刻家野口勇設計,花了25年才完工,充滿強迫症性格的美麗之地。整個公園以幾何為概念,幾何的高丘、幾何的樹、幾何草地和幾何的路線設計。
那天晚上,在札幌的卡拉ok唱了從小樽air b&b主人老頭那裡學來,五輪真弓的〈心之友〉,非常快樂。
這趟旅行,好像重新認識了日本一遍。這是個擁有複雜歷史,卻謹守自我的國家,嚴謹、疏離的反面,是溫柔、和與孤獨和平共處的冀望。回來以後,寫下這篇講稿。
大家好,我是鄭宜農。
我的主業是一個音樂創作者,作詞、作曲、編曲,也做過電影和電視劇的配樂。以這樣的身份,我在想,自己也許可以從「音樂」的觀點講起,畢竟村上春樹的作品裡,總是三不五時出現對一個場景當下,主人翁自己、或者那個環境正在播放著什麼歌的描寫,有時候是爵士樂、有時候是古典樂。《挪威的森林》則是以披頭四名作〈挪威的森林 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為名,這首歌更貫穿了本書的整體,因為它是主角渡邊君的初戀 — 直子 喜歡的歌。
・《挪威的森林》 與 〈挪威的森林〉
對我來說,文學本體是故事。所謂的故事,字面上翻譯就是「過去的事」。過去的事不一定要是多久之前,時間一分一秒在走,我們的現在下一秒就將成為過去。
我一直覺得文學和音樂,都和時間有著互相依存的關係。文字和音樂乘載了時間,不管是回憶或者告別,我們總要面對過去,才得以撰寫人生。
但事實上,文學和音樂在我們心裡塑造的時間感是不太一樣的。文學有更多場景、更多對話。我看一些厲害的小說,會覺得連同空間的味道、光影的變換、聲音的感受等等,都因為文字的描述而具體化起來。但音樂是更當下的事情,情緒從創作者的身體裡出來,被裝進旋律跟歌詞裡,然後它就永恆了。歌曲可以把創作者當下的感受帶往各式各樣的時空,這是我自己覺得特別美妙的地方。
在文學裡的一個場景中,音樂變成那個當下角色情緒的反現,它可能也牽引著一條回憶的故事線,變成存在在角色人生裡,牽引回憶的開關,就像我們在聽音樂的時候一樣。我很喜歡這樣的化學作用,在看書的時候如果裡面有出現某首跟角色心境有關的歌,手邊剛好可以查的話,就會點來一邊聽。
〈挪威的森林 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歌詞是由John Lennon所寫,曲則是Paul Mccartney所作。它講述著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過往的情節:男孩認識了女孩,女孩帶他去看她的房間。女孩請他留下來,請他隨便坐,可是男孩發現那裡沒有椅子,所以就坐在地毯上。坐在那邊也沒幹嘛,就喝喝女孩準備的葡萄酒,兩個人閒聊,一直到女孩說差不多該睡了。女孩說她明天早上工作,說完笑了。男孩說他不用,然後就爬到浴缸裡睡覺。隔天起床男孩發現女孩已經不在,他就自己燒了木材,或者可能是用火柴棒點燃一根煙?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She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
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t’s time for bed”
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d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因為這次講座的關係,很認真閱讀了一下維基百科和其他地方,對於這首歌的一些解析。維基百科說,「挪威的森林」其實是來自日本的誤譯,因為wood可以同時翻成木頭跟森林,而歌曲的原意應該是「女孩走了,男孩就燒女孩房間裡的柴火,那是來自挪威的木頭」。可是我覺得這其實不是翻錯了,只是日本人比較喜歡它的隱喻,女孩、女孩的房間,或是這段關係,就好像挪威的森林一樣,最後抽一根煙消化它,我覺得這樣去想更加浪漫一些。當然這只是個人感受,John Lennon到底怎麼想,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閱讀《挪威的森林》時,我一直覺得渡邊君與直子、綠、玲子姐以及初美姐的關係,其實都各自呼應著〈挪威的森林〉這首歌。渡邊就像去每個人心裡短暫作客的人,留下很深的羈絆,卻始終在徹夜長談以後,爬到浴缸裡睡覺。有時候是害怕著、有時候是自己也無法克制讓它發生,總之總有一天起床,要面對轉身發現主人已經不在的事實。
因此,每當《挪威的森林》這首歌傳來耳邊,渡邊君所感受到的孤獨,讀者可能也都可以感同身受。藉由一首歌,讀者與角色的心境更深地結合了,我覺得這是一件很美的事。這也是我對《挪威的森林》這本書特別喜歡的地方。
・與其說是愛情故事,不如說是一個「初次認識愛的故事」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樹第一本、目前為止也是最後一本完全寫實風格的小說,我看了村上長年的港台版譯者 — 賴明珠女士 2010年在聯合文學上,發表的「《挪威的森林》的祕密──從電影回顧小說原著」,裡面有一段提到:
「1989年他從義大利暫時回日本,接受《文藝春秋》雜誌的採訪時表示,基本上他自己認為《挪威的森林》是寫得非常好的小說。 他想以後自己可能寫得更好,但他卻不想再寫《挪威的森林》般的寫實小說了。這是一輩子只能有一次的作品。果然下一部《舞舞舞》他就又回到他所熟悉的帶有超現實感覺的寫法了。《挪威的森林》對他來說,是一個例外。當時他需要以那樣的文體寫,證明自己也能以寫實手法書寫。在得到證明之後,就不再想這樣寫了。」
我在想,之所以會是一輩子只能有一次的作品,可能也是因為寫這樣的作品其實非常自虐嗎?雖然村上否認裡面都是真實人物,如果有任何真實的成分也只是截取真人的一部分而已,但是能夠寫出這樣故事的人,必定對激烈的失去(在書裡也就是死亡)深深地體會過了。
我一直覺得,只有在深深體會激烈失去那一天,我們才能說自己初次認識了愛。那樣的失去之中,有多少是自己的責任,這是已經不可考、事實上也不再重要的事,重點是失去本身讓我們變成了活生生的人,知道什麼是濃烈的美好與哀傷,又何謂痛的重量。
之所以這麼想,大概跟自己的人生經驗有關。我跟村上一樣是獨生子女,而且從小對於周遭大家所關注的一切,都感到強烈地疏離,總覺得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截然不同、屬於自己的地方。村上的作品裡,主要角色幾乎都有類似的心境,他們都想離開現在所在的地方,到一個嶄新的地方(或者次元),雖然不是都很明確地表示,但我想村上一定覺得自己在那裡終將不再孤單吧(如果如他所說,其實每個角色都是自己的投射的話)。
村上自己說過,他從小到大都沒有被日本文學感動過,反而閱讀大量西洋文學。長大以後也長期旅居國外,似乎在自己的原生之地找不到歸屬感。以有類似處境的我個人的經驗來說,這樣的人即使在面對情感關係,也常常覺得找不到強而有力的施力點,一直到以一個被動的方式被撞擊,才會發現原來在乎一個人是這樣的感覺。
有一件有趣的,我跟主角渡邊君的共同點,在這裏想跟大家分享。我的人生有非常長一段時間,一直是以「第三者」的視角在面對不同的小小世界。你們應該都有看過那種,班上一個三人組,在必須兩人一組的時候,其中一人就落單了的故事吧。這樣的關係不只出現在學校裡,即使是到了社會上,像我這樣的人,好像總是會成為一個我以外的緊密關係的見證者,自己參與了其中、也在裡面感受到快樂與哀傷,但當這個群體裡有什麼重大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始終不在那個核心裡面。
身為一個這樣的角色,其實很可能是自己的選擇。因為不管怎麼樣都差一點點的距離,或許在那個階段是最舒適的吧。一直到真正想要成為核心的那一天,才會明白必須為了那個核心付出多大的代價。這大概也就跟前面所說初認識愛的過程,是同一個道理吧。
到了這個年紀,那樣的疏離於我已經有些陌生了,別的不敢說,但確切知道自己是深深愛過也深深痛過的人,溫柔的行徑不再只是對冷漠的偽裝,而是真真實實感受到內心的柔軟,也因此得以成為現在的自己,寫出那樣的作品。我覺得身為一個人,能夠擁有今天這顆柔軟的心,應該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
・關於村上春樹的其他
現在回朔村上以前的作品,發現他早期那種片段式的風格,真的帶給閱讀很多新的樂趣。技術什麼的我不懂,只能跟大家分享主觀的感受,那就是在讀這些舊作的時候,總會感覺到明明有一個很大的空間可以呼吸,可是吸進去的味道卻有一種濃烈陳舊的氣味,讓人忍不著想要咳嗽(不過也可能是因為書太舊的關係?)。
至於我最喜歡的村上的作品,有一本對於台灣人好像相對冷門一些的,叫做《開往中國的慢船》。它是短篇集,每一篇都會出現一個、或多個跟中國有關的意向,而且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不知道為什麼,那本小說帶給我的哀傷出奇濃烈。另外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作《1Q84》了,真是非常厲害的非寫實小說。在這裏推薦給各位。
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