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简介
青岛农业大学简介 (2024年4月)
青岛农业大学始建于1951年,建有城阳、平度、莱阳、蓝谷校区和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胶州、平度)。学校总占地面积6400余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1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9.23亿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铸就了“厚德、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现有农、工、理、经、管、文、艺、法等8个学科门类,设有26个教学院部,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8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是山东省“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单位,被评为“山东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等国家级人才67人次;山东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泰山学者系列人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智库高端人才、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200余人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55个,被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校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居ESI全球排名前1%。水产和农业工程为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含培育学科),水产、植物学与动物学(含草学)为山东省一流学科。学校建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与培训基地)10个,省部级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工程实验室等)38个,厅级创新平台(省教育厅实验室体系、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等)67个。
学校着力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高素质人才。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国家级各类特色专业6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省级各类特色专业28个。建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现代产业学院等省级教学平台21个。国家级、省级本科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79门(其中包含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近年来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71项,培育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73项(其中包含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校建有13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33个三部委支持建设科技小院及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获批全国科技小院培训基地。
学校坚持面向生产实际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1978年以来,累计获得24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其中1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39项省部级成果一等奖,获奖数量和层次在山东省属高校位居前列。20世纪70至90年代,连续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夏玉米、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和油料作物增产、促进畜牧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世纪以来,在植物遗传育种、动物遗传与品种改良、现代农业装备研发、生物制药技术、三农政策研究、现代传媒技术研发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2011-2023年科研活动总经费达37.1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总计542项,居于山东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积极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推进社会服务工作。围绕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学校获批农业农村部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综合科研试验基地建设项目,成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单位。以山东为基点,社会服务的足迹踏至内蒙古、新疆、甘肃等26个省(市、自治区),与62个市(县、区)开展科技服务合作,高质量建设12处区域研究院,成立我国第一家合作社学院,先后获得山东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等表彰。探索构建了科技特派员社会服务的“1+5”青农大模式,学校作为山东省唯一高校类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2021年获评全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记大功集体。
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德育评估优秀高校、“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学校扎实推进文化“两创”,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和打造了齐民书院、国学研究院、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园林文化节、农大二十四节气等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校园文化品牌,获批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入选首批山东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校园”“青岛市文明校园”。
学校坚持开放合作办学。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山东省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的省属高校之一。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合设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荣获山东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机构立项建设单位。与国外多所大学开展学生联合培养项目。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加强交流合作;获批全国首批农业涉外培训合作交流点。以国际合作平台为载体,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青岛农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涉农高校回信精神和给中国农大科技小院回信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朝着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2024年4月)
青岛农业大学简介 (2016年1月)
一、历史沿革与现状
青岛农业大学的前身是莱阳农学院,始建于1951年,2001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创建青岛校区,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址由莱阳市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全日制毕业生100000余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孙政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是校友中的杰出代表。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矢志三农、勤奋求实,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在1997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农、工、理、经、管、法、文、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设有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园艺学院、园林与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动漫与传媒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化学与药学院、合作社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和海都学院(独立学院)、体育教学部。举办77个本科专业,拥有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7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和研究生29000余人。
学校建有青岛、莱阳两个校区和胶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3616亩,校舍建筑面积79万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3.47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227.22万册,电子图书248.63万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0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62人,博士574人,硕士761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专家)11人,入选教育部、科技部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6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博士生导师24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5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综合试验站站长8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50人,有7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和1个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兽医生物技术科研团队成功入选首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学校拥有国家发改委动漫产业核心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动漫创意产业基地人才培养与研发基地、全国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中国农产品流通与经纪研究院暨青岛培训中心、中国鸵鸟疫病防制中心等8个国家级研发与培训基地,参与建设了国家小麦玉米工程实验室,牵头和参与建设了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拥有8个山东省重点学科,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山东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青岛市重点学科,15个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2个研究所、4个中外合作研究机构。
二、教学工作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着力培养价值追求高尚、专业精神执着、作风严谨扎实、富有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面向“三农”培养立志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学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验教学和校内实训体系,通过产学研结合建设了240多个稳固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学校有2个专业分别获批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改革试点,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9个省级品牌、特色及试点专业,2个专业获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项目,3个专业获批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9门省级立项建设课程。学校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狠抓学风建设,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十二五”期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46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46项。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国家和国际级奖励277项、省级奖励639项。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广泛欢迎,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三、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842项,科研经费达4.9亿元。其中国家级课题311项,省部级课题551项,年度科研经费连续4年突破1亿元。“十二五”期间,审定植物新品种和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43项,获得各类科研奖励277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4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1978年以来学校获得10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博览等节目曾多次对学校克隆牛、仿生农药等科技成果给予报道。经过多年的学科建设,学校在生物制药、动物克隆技术、菌根及海洋真菌、农作物和果树育种、动物繁育、植物保护、旱作农业、农业机械装备、动物疫病控制、食品加工、天然活性物质、农业传播学、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较强的学科优势,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社会服务
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学校就首创全国北方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80年代首创全国夏玉米大面积超千斤栽培理论与技术,90年代又创造了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超千斤和夏花生大面积超800斤栽培理论与技术,为我国北方地区的粮油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进入新世纪,学校根据大农业的发展态势,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先后与青岛、烟台等9地市,乳山、沂源等20余个县市区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在6个县市区建立产学研综合示范服务基地、特色产业服务基地,在200多家企业和合作社建立专家工作站和专家大院,搭建了服务社会的广阔平台,年承担社会服务项目200余项,培训各类人才4万余人次,有效的推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科技服务的区域遍及山东省各地,并延伸到东北三省及新疆、贵州、云南、安徽、内蒙古等15个省市自治区。近几年来,学校建设区域性研发中心6个,在东营市毛坨村建立“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研究院”,与栖霞市共建“青岛农业大学栖霞苹果产业发展研究院”,与即墨市共建“青岛农业大学即墨现代都市农业研究院”,创建了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十二五”期间,有50余项技术和品种被山东省和青岛市确定为主推技术和主导品种,15项科技成果向企业转让,产生了显着的经济社会效益。学校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
五、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学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学校连续多次荣获“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校不断推进国际化战略和开放战略,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已与美国康奈尔、韩国首尔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8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双方互派访问学者和交流学生,开展合作研究。
(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