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国花语》让中国优雅跃于纸上《》
随着刘亦菲的新剧《玫瑰的故事》热播,引起广大网友的广泛讨论。光看剧名,你是否能猜到这是一部爱情剧呢?曾几何时,为什么大家看到玫瑰就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爱情呢?谈到爱情我们首先具象化的就是玫瑰呢?包括前段时间520,虽然这个日子也被冠以商业营销目的,玫瑰的热销不禁让我们思考,所以玫瑰从一开始代表爱情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于玫瑰有着自己的见解,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见解。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样的观点又是从何而来呢?
那么今天就推荐给大家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你好,中国花语》。由李宏震,文化投资人,品牌咨询专家和徐洁佳,文化学者,资深公关共同著。作者通过对《百花诗笺谱》理解补充再创造,补全了不同花对应的诗句,从而让读者能找到属于不同花的文化故事,从而真正理解古人对不同花的理解,让国风变的更加具体。
说到《百花诗笺谱》,又名《文美斋诗笺谱》,是由清晚期天津著名画家张兆祥等人绘制。其将中国没骨写生画法与西洋采光造型融为一体,奠定“津派国画”的基石,被誉为清末“叶花卉之宗匠”。《百花诗笺谱》成为我国古笺谱的代表作之一。由此可见其在我国科普花卉系统的重要,而《你好,中国花语》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延续了《百花诗笺谱》画风,更是在此基础理解再创作。不仅对每种花附有诗词,更是配上精美的国风彩图,精美绝伦。彩图赋予形象,诗词给予风骨,古代文人墨客多以诗词明志,而载体大多分不开花,比如人淡如菊、兰心蕙性,更有出淤泥而不染,虽然一个字未提荷花,可是中国人的加密浪漫中国人都懂。所以如此一比较是否觉得相对于西方对花的理解,中国古人是不是更加系统和丰富?
通过《你好,中国花语》我们可以很清楚看到中国和西方对花的理解,以及花所承载的形象是完全不同的。而现代大部分国人对花的认知多来自西方,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看到相对比较完整的传统的对花的理解,当然也会明白为什么对应的节日我们需要这些花来衬托节日。
1. 在中国和西方文化中,对花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比如说玫瑰
回到最初的问题,所以在中西方文化中,玫瑰分别代表了什么呢?在我们刻板印象中西方文化中玫瑰代表美好的爱情。那《你好,中国花语》中是怎么去介绍的呢?文中作者选用了宋 杨万里的《红玫瑰》,我最喜欢 “接叶连枝千万绿,一花两色浅深红。风流各自燕支格,雨露何私造化功。”娇艳欲滴的红玫瑰跃然纸上,这大概就是诗词的魅力。玫瑰,又名徘徊花,玫瑰名字的由来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玫,石之美者;瑰,珠圆好者。因为玫瑰茎上不满刺,而且既耐寒又抗旱,性格坚韧,所以古人以刺客称之,多形容有侠客之风的豪者。当我读到此理解的时候有点诧异,但是又合情合理,带刺的妖娆自有风骨,不也是古人所推崇的?
2.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鸢尾的理解也是截然不同。
再说到鸢尾,其实在西方鸢尾最典型的理解是在古代希腊神话和历史上,其还被赋予了代表权力和尊严的意义,被作为皇室与贵族的徽章。尤其在法国是王室的象征,从法兰克王国一直到波旁王超,高贵、神圣。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却是截然不同的象征。“鸢尾花开时形态优美,轻灵飘逸,如同展翅的蝴蝶。”古人更多的时候是将鸢尾花于幻化成蝶的祝英台合为一体,称之为“祝英台花”,象征爱情死生契阔,至死不渝。而在《你好,中国花语》中不仅有“谁云祝女裙边幻,岂入庄生梦里飞。”光看这诗词是否有翩翩蝴蝶扑闪而过?似乎无需更加明确的画作来定格,但是看了《你好,中国花语》中的精美配图,你不得不感慨,飞舞的蝴蝶落于纸张,不甚优美,对于梁祝的故事是否也如蝴蝶般轻落心尖,却又如此窒息无力?
3. 通过《你好,中国花语》有助于对名著的解读,从而可以建立对中国文化建立更加具象的联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通读《你好,中国花语》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对于中国名著的解读似乎有迹可循,在中国文化的知识体系,建立了更加细节的联系。为什么如此说呢?早年拜读《红楼梦》是,不是很理解书中对一些场景的描述,但是对于花曹雪芹有非常经典的描述。时隔多年才豁然开朗。《红楼梦》中第六十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其中宝钗抽中了牡丹,探春抽中杏花,湘云抽中海棠,黛玉抽中芙蓉。当时不甚理解,现在通过《你好,中国花语》才能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同时各花也暗示《红楼梦》不同女性不同性格命运,才能体会曹雪芹的才华,也理解为什么四大名著,《红楼梦》居首。芙蓉与牡丹一起,常常是荣华富贵的象征,也预示着宝钗与黛玉命运与共,艳冠群芳,荣华富贵终是过眼云烟;风露清愁,清姿雅质,独殿众芳,命之君子。是否瞬间悲从中来,有了种宿命感的无奈?
《你好,中国花语》真心推荐大家,光这国风的花作我个人觉得便可收藏,更何况如此绚丽多彩的古人精神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