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考,关于选志愿的悔与得
选志愿其实是没有正确答案的,怎么选都可能是后悔。
但是,如果多一点维度看待这件事,它或许只是一条船。
最终靠哪个岸,还是由你决定。
· 前言:我的高考志愿是一场经典的错配。由于18岁前接受的是传统应试教育,无暇也无渠道了解志愿这件事,于是顶着全市文科第一的高考成绩去了一所帝都211,学家长们认为最适合女生的【会计】。进入大学后,我发现自己既不喜欢,也不擅长它,转专业条件也极为苛刻。勉强撑到大三,我哄骗自己应聘四大,仗着学校平台不错,毕业成为审计民工;就在我以为自己翻盘成功时,按规划考cpa的漫漫旅途最终还是让我死心了,承认自己的大学专业宣告失败。
① 没有提前了解自己的偏好(如果早知道mbti职业测试的话……)
② 没有尝试感兴趣的专业(比如我是intp,测试结果会推荐我学CS,那我至少应该提前搜点网课,看看那些内容是否跟我同频、未来工作内容是怎样的;已经工作的人会知道,事前调研是多么重要的事,因为网上人云亦云的“好/坏”根本不可信)
③ 没有意识到学校的重要性,选择了专业型大学而非综合型大学(当年财贸、外语院校的专业录取线经常高过top10大学,因为号称95%就业率,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些风光都是吃了时代红利的暂时结果——当经济下行,这些专业院校的就业口碑就率先断崖滑落;同时由于院校人数相对少,校友网络分布得窄,一旦你转行,基本很难用上校友资源)
④ 听信“女生不擅长理工科”的刻板印象,避开了金工、量化、CS、信安等更高技术门槛、更有“钱景”的专业,在男女比1:20的财会院校里畅享内卷地狱(轻轻地碎了
① 选择离开小县城,来到大城市:虽然学业上是学渣,但我有幸接触了不同地域、阶层、职业的优秀精英——“人生是旷野”,这句话或许只在繁华多元化的大城市能成立,小城市并没有那么多选择让你借鉴,眼界自然受限;而在经济下行的时代,多一点眼界,可能就意味着多一条生路
② 选择了一个常青且容易转行的专业:会计虽不是我擅长的,但本身确实就业相对容易(虽然工资低),提供了一个供我折腾的兜底选项;又由于本身文理兼收,学高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如果有转专业机制,这些基础课都很有用
③ 选择了当地就业市场很认可的院校:我的本科学校当年虽然排名不高,但属于top 211,就业率号称95%,所以我虽绩点平平,却也在大二时投递了四大提前批,大三就收到了offer;复盘这些大公司的招人思路,他们其实不在于专业是否对口、实习经验是否丰富,更倾向用学历筛选脑子,招名校生进来自己培养
① 思路优先级:城市>学校>专业
- 城市:尽量去大城市,发达的就业市场能提供更早接触社会的机会,不管你毕业工作还是继续升学,对就业市场的情报摄入量都是很重要的决策因子
- 学校:尽量去综合型大学,老牌口碑名校;新锐专业型院校虽风光,但我们难以预知未来就业市场的变化,前几年各地状元争相报考财经、外语院校,N年后这些学校就业率直线下跌,同样的情况是否会发生在其他新锐院校上呢?
- 专业:没有100%完美的专业,所以专业的选择上,我反倒认为不用太严谨追求“专业就业率”“专业升学率”这些指标,因为现在好就业≠未来好就业,别人好就业≠你好就业;如果你是天才,请追随天赋,如果你是普通人,请追随兴趣(当前,前提是你提前了解过你的兴趣,参见上一个part)
② 现在风口上的专业,未必能持续5-10年:优先预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等,现在分数线奇高,但大家最好了解一下目前的入职门槛是否也在水涨船高——就像当年的算法,一开始本科入职,某年薪酬起飞后突变硕士起步,现在是博士都要人手核心paper+知名项目;更何况国际对抗在逐步升级,未来如果全靠国内市场,增长天花板还撑得起叙事需要吗?——旅游都尚且不喜跟风扎堆,选专业是否也先预判下风口的拥堵程度再说?
③ 抛开“女性更适合XX专业”的偏见。请大胆搜索“适合男生的高薪专业”“不适合女生的职业”等关键词,那些地方往往藏着宝藏专业,不要因为性别刻板印象约束自己。
④ 抛开“用升学逃避选专业失败/逃避就业”的思想裹脚布。选专业的失败固然揪心,但寄希望于“读研”来自我拯救,时间换空间,无疑会严重耽误我们的人生进程。人是不能活在自欺欺人里太久的,你不喜欢的专业会比你想象得更消磨自己。我推荐的选项:通过实习直接接触你喜欢的专业 > 转专业(取决于学校政策) > 复读(需要抗压心态) > 等四年后考研。
以上,是我的高考专业填报反思,希望能帮到年轻的朋友们。
附上我的其他相关日记:
【如何提升行动力,走出焦虑深谷】https://www.douban.com/note/814362857/?_i=9461107VshbR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