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即神话
人到中年的体验,就像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只身在一艘颠簸的船上,目之所及,不见港湾。此刻,我们面临三个选择:继续睡觉,弃船而逃,或握住船舵继续航行。在决定的那一刻,灵魂的崇高冒险从未如此清晰。握住船舵我们便承担了旅程的责任,不管它有多么可怕,看起来多么孤独或不公平。松开船舵,我们便被困在第一个成年期,因在我们自己都厌恶的神经质人格中,因此我们会自我疏远。一旦我们回应了灵魂旅程的召唤,相比被众人围绕却倍感孤独,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真实、更正直。
所有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间、空间和个人经历的狭窄范围内,为了过上更丰富的生活,我们必须了解自己成长中的局限。——我们需要的不是未经审视的“真理”,而是活生生的神话,也就是一种价值结构,以符合我们本性的方式引导灵魂的能量。——虽然从过去的废墟中寻找与我们对话的人物往往很有用,但要完全领会另一个时空的神话却不大可能。——我们必须找到自己的神话。
毫无疑问,要找到自己的道路,但这条路上荆棘密布、困难重重,旧有的策略逐新无法控制时,一场自我身份的危机就会爆发。除了社会角色和心理反射之外,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是谁。一个人曾经努力创造的自我结构,现在被证明微不足道、担惊受怕、毫无头绪,也根本不存在救援。在灵魂的波涛中,虽然周围有许多人,但我们需要靠自己的力量游泳。如果能使自己的生活遵循这一真理,无论这个世界有多么大的磨难,我们都会感受到治愈、希望和新生。童年早期的经历以及后来的文化经历,使我们疏远了自己。只有重新联结内在真实,我们才能回到正轨。
如果认同一些符合集体价值观的信仰和行为,比如追求财富或遵守规范,或者活在一个错误的神话中,比如:“我必须永远做一个好孩子,要避免愤怒,要为他人服务。 ” 这样一个引导性的意象可能是无意识的,以致我们总是以这种方式反应,几乎无法想象另一种反应。外在的服从和内在的顺从都无法使人完整。事实上,一个人被反复地要求服务于外界,而且当冲突发生时,他仍要继续服务于原来的期望。
个体化是每个人发展的要务,即在命运限制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成为完整的自己。我们必须把自身的本性与所获得的东西分开,把真实的自我与虚假的自我感分开。“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并没有决定我是谁;我的选择才决定了我是谁。”。要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就必须每天与自己的内心保持联系。
认同外部客观世界,最初是一个人对现实与父母的认同,后来是对父母情结和社会制度的权威的认同,我们就会与自己的主观现实相疏远。当然,我们始终是社会性存在,但也是精神性存在,有自己的终极目标或神秘目的。在保持对外部关系忠诚的同时,我们必须更充分地成为自己要成为的那个人。事实上,我们作为个体的分化程度越高,人际关系就会越丰富。我们为亲密关系服务的最佳方式是充分发展自己,不需要依赖他人。同样,我们为社会服务的最佳方式是成为个体,为任何群体的健康发展提供辩证的一面。在社会这幅马赛克画面中,每一块碎片都因其独特的色彩而做出了最大的贡献。当我们有一些独特的东西,有最充实的自我时,我们对社会是最有用的。因此,对个体化的关注并不是自恋;它是服务社会和支持他人个体化的最佳方式。个体化作为一组引导性的意象,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它为人类服务,而人类又贡献于文化。
前半生的任务是获得足够的自我力量,离开父母,进入世界。这种力量在后半生可用于灵魂的更广阔的旅程中。然后,轴心会从“自我一世界”转向“自我一自性”,生命的奥秘会以不断更新的方式展开。这不是对我们社会现实的否认,而是对生活中宗教本质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