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演员姜萍”的风暴中心。无解。
为什么是我写?
1.我是历年决赛选手中,最接近商业的。是首届「阿里数赛」的决赛选手(邮件截图如下),后在顶级战略咨询和投资机构工作。
2.我与风暴中心。历年决赛选手有一个160人的阿里官方群,群中包含王、田等
2.1.王某秋(简称“王”):姜萍的老师。混迹各类数学贴吧和群聊,声称是北大数学博士。实则本科某三本,硕士江苏大学。考研时数学满分,近两年试图考博南京大学失败(分数线120,王70分),目前主业涟水中专、副业考研数学培训班+数学论文代写
2.2.田某方(简称“田”):欣赏王,协助王。考研进入天津大学应用数学硕士在读,与王在论文代写业务中有合作关系

****目录:****
- (一)阿里数赛,是有难度的
- (二) “IP姜萍”只能是演员
- (三)我反对精英的傲慢、和随之而来的“自证陷阱”
- (四)遗憾的是,真实的姜萍也是演员
- (五)微小的歹心,在自媒体时代、指数级增,注定了失控的、车毁人亡的终局
- (六)社会满是裂痕。“姜萍”代表的「信仰」,是真的
- (七)为什么要写?因为影响恶劣
本文目的:建议阿里正面回应、建议数学专业人士冷静
正文:
(一)阿里数赛,****是有难度的
1.1 起源于奖金和娱乐。犹记2018年,首届阿里数赛开始前24小时,知乎网站上忽然铺天盖地都是阿里数赛的信息,参加者三类:①数学专业人士:追求赛事奖金/最终的2周线下大师班交流/与不同届的IMO等数学竞赛金奖得主切磋 ②爱好数学的邻近学科:比如我是学物理的,群里也有学计算机的 ③其他兴趣人士:重在参与,体验数学
1.2 初赛绝不简单。主要是角度奇怪,知识要求在数学系大学三年级左右,但很多题目对于只做纯数学/应用数学的人会显得角度奇怪。有的题目是繁琐,比如很多专业人士参赛是奔着决赛去的,一些需要太多分类讨论和细节处理的题目,就直接跳过,因此其排名虽然有参考意义,但有限。
1.3 决赛对于顶尖的数学博士甚至教授,同样颇具挑战。决赛试题是研究前沿的论文改编,如果没有预先阅读过对口的前沿文献,同样会没有思路
1.4 参与者有很多顶尖高手。这点无需赘述,感兴趣自行搜索历年决赛获奖选手,基本都公开可查
(二) “IP姜萍”只能是演员
2.1 无关宏旨****的质疑:线上查书或AI辅助。高等数学是需要先理解概念、定义再推演的,高等数学不是加减乘除,不是初等数学中,理解一些技巧就能涌现解答。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竞赛有很大差别。查书/AI,如果没有具备一定知识的人,是无法完成作答的。
2.2 假信息—“姜”并未被权威背书:中科院刘奔回应(已否认,信源官方群聊)、阿里让姜再次答题(已被阿里否认)
2.3 漏洞百出的营销物料(个别漏洞是巧合,连在一起是必然)
2.3.1 板书中大量的错误的数学符号(高置信)
2.3.2 学习路径:天才有痕迹(高置信)。高等数学不是一日之功“一眼就有思路”,只学习过视频中提到的几本书籍,是无法考到50分以上的
2.3.3 实锤-月考数学满分150,姜萍83(信源:涟水政府官网披露)。非要用“看一眼太简单,不值得做”、“服装才是planA”来反驳,我也无话可说…

2.3.4 实锤-熟练使用数学电脑语言LATEX(信源:复旦数学教授姚一隽)。完全没必要在这么紧张的时间下用电脑答卷
2.3.5 实锤-采访中描述“画图”解答试卷,然而试卷并不需要画图
2.4 不存在对姜的影响。因为姜自始至终只是演员。
2.4.1 可以忽视的言论:保护姜
2.4.2 美好但不现实的愿望:会超过陈景润
2.4.3 不包含事实的纯人身攻击--阴阳怪气:人生境界狭隘、阴暗、恶意、承认别人优秀这么难吗、你就是酸
(三)我反对精英的傲慢、和随之而来的“自证陷阱”
3.1 “数学竞赛”本身就是基础学科的inequality machine,是一条千疮百孔的畸形的教育晋升路径,例如
3.1.1 且不说基于竞赛教练的考题勾兑、利益输送等等。竞赛教练的信息圈,早已让没有参加补习的人甚至不知道这类学科竞赛的大门在哪里,学习路径是什么。诚然能筛选出一批优秀且条件好的同学,但没有条件的好苗子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学科竞赛
3.1.2 大部分普通人,是不知道学科竞赛在名校基础学科专业中的录取比例的。大部分人只知道高考,但比如我,通过高考来复旦学物理,专业里一半同学都是各种竞赛拿奖保送
3.2 “精英圈子”本身也是沆瀣一气,摆谱就没意思了
3.2.1 “学术圈”很特别?这是非常傲慢、自大的,也滋长了学术界拿着学历的帽子换取崇拜、沽名钓誉的日常。
3.2.2 学术灌水、造假,早就屡见不鲜。传统的“数学竞赛”培养出的一批批畸形人才,也孕育了“因为你出身低,所以你表现不好”的歧视土壤
3.3 我反对“自证陷阱”。基于身份要求对方自证,是居高临下的、傲慢的
(四)遗憾的是,真实的姜萍也是演员
4.1 我们看到的只是媒体塑造的姜、王。真实的姜、王如何,我们是未知的,我们在盲人摸象,就像著名的柏拉图洞喻,洞中的人因为背靠墙壁,只能看到火苗映射出的种种影像。
4.2 然而,根据官方群聊,我仍然拼凑出了较为完整的田对姜事件的操作过程
4.2.1 王:痴迷做数学题,对“分析”有局限的天赋。(田在官方群中措辞:“王是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实则考博失败2年
4.2.2 田的系统策划(有一系列群聊记录佐证,本文略):用“中专、女性”等“反常之事”提高阿里数赛热度、用舆论裹挟高校,试图让高校注意到中专女生背后的王
- 手段:外援(试图寻求网友在考题上的帮助)+车轮战延长答题时间(让3个人进入决赛、3个账号在24小时内、分批进入8小时的答题)
- 风险控制:没有任何实质后果
- 底线——没有刑事后果:阿里数赛并非国家赛事
- 最终姜萍不会做数学:田在官方群中措辞——“那个女孩是不会接受数学高校抛出的橄榄枝的。但是服装高校她肯定接受”
4.2.3 姜:进入人设,铤而走险
- 信任王。愿意赌一把,冲击名校,接受王与田共谋的“中专天才少女”人设
- 事发后,与王陷入囚徒困境:不敢做任何回应/因不明原因无法回应
4.2.4 阿里:揣着明白装糊涂,最大的赢家。
- 冷处理的始作俑者。我们看到的媒介,源头都来自阿里,我知道的这些信息,也都在阿里官方的群里,群中有至少5名阿里官方工作人员,针对2018年起,7年来决赛选手们、数学人的疑问,从头到尾没有过任何响应。阿里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猫腻和虚假,但是却选择了沉默和传统公关工作中的“冷处理”,期待着新的热点占据新闻,阿里提高了知名度、美誉度(阿里,这个“品牌词”,与“科技、教育”、“发掘人才”等心智成功建立了联系),同时可以隐身在背后,明年又是兴盛的一年。
- 姜萍事件的“推波助澜”弄潮儿。每年阿里都通过自营的“扫地僧”等媒介矩阵,试图制造“普通人逆袭”的热点,例如往届的外卖小哥进入决赛,但都太常规、太有迹可循,没有成为全网热点,没有达到阿里举办比赛提供自身美誉度和知名度的目的。因此,面临中专女生,交出了不错的非手写试卷,阿里很可能刻意手松,让原本王某秋水平的80分试卷,飘到高高挂起的93分,并私下约定封口、配合宣传等一系列契约
- 通过籍籍无名的民办数学竞赛,获得全网热度的最大赢家。媒体争来争去,唯一获利的,是提高了知名度、节省了亿级获客成本的阿里。王/田/姜、甚至“数学/科学”,都是可以被牺牲的,因为商业逐利
4.2.5 人民日报等官媒:被利用的宣传工具。小人物也有大潜能,是时代议题;中专教育培养的专业型人才,也有与顶尖数学高手同台竞技的潜能,是时代愿景。阿里的品牌为事件真实性背书,而姜萍事件的特点恰好与时代特点共振,是时代标本。官媒矩阵大量投放营销物料,直接推高事件热度到全网热点
4.2.6 凤凰等传统媒体:只有侧面调查,因不明原因(例如官媒对各报社针对该事件的宣贯文件)无法触及核心人物
4.2.7 其他低差媒体:一正一反,只蹭热度,不究真相,甚至散播假信息
(五)微小的歹心,在自媒体时代、指数级增,注定了失控的、车毁人亡的终局
5.1 王&田:唯有声誉与学术的破产
5.2 姜:或许享受撒谎的快感,或许是无辜的、因为外部环境的被迫
5.3 官媒:只有冷处理一种可能,因为不可能发声说之前审核不严,导致了错误信息的传播,也没必要,毕竟不是信息的源头
5.4 阿里:如果不给出有诚意的回应,信用度即使不破产、也是大幅折价
5.4.1 现在开始,开展一个义正言辞、对得起这场传播游戏的参与者的调查,为时未晚。
5.4.2 任由话题发酵、阿里作为事件源头,而非传播者,自媒体时代,“冷处理”= 品牌资产巨额损失
5.4.3 阿里可以不敬畏数学,但“冷处理”,留给数学人,只有戏弄。这个比赛的性质,也决定了其不可能筛选出人才,难度和试题方向迥异的初赛和决赛,以及为了营销、对学科严肃性、科学性的蔑视。数学的特性是真实,现在人都丢到海外了,我都不好意思说我参加过。
(六)社会满是裂痕。“姜萍”代表的「信仰」,是真的
6.1 男性vs女高低学历、文理科、海内外教育。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说话,都在试图从别人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从中汲取力量
6.2 然而,人群,并不是标签化的、更不是可以二分法切割的,每个人都很不一样,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路线和轨迹,正如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每个选择都有利弊,每个过往骄傲的时刻,都可能成为将来的悔恨与沮丧
(七)为什么要写?因为影响恶劣
7.1 因为影响范围广泛。如果只是学数学小圈子的黑盒操作,污染范围有限的,但如今这是社会事件。关系到数学作为一种严密的科学,在每个老百姓心中的严肃性
7.2 想说,数学理论注定是少数人的。他很严肃,短期内没有实际的用处,但是,他要求每个人品性端正。数学、不能“放卫星”。大国竞争愈演愈烈,但越是剑拔弩张,越要脚踏实地、看清现实、耐心培植
7.3 本文目的:建议阿里正面回应、建议数学专业人士冷静
7.3.1 建议阿里别做缩头乌龟,否则品牌资产岌岌可危。自媒体时代的宣传一定不是捂嘴。不仅是撒谎的人会付出代价,在舆论发酵后,仍然从源头阻断信息者,同样会付出代价。
7.3.2 建议数学专业人士避免“激情对赌、联名上书”等书生行为。阿里不会关注,商业公司只在乎利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