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高考出分后
因为之前是老师,朋友圈里自然有不少同行,每年高考出分后,各个科目的老师自然都发了考得不错的学生成绩。如果从朋友圈来看,似乎喜气满满,那一天对于那些被老师炫耀的学生来说肯定是值得铭记的。
可我却总是在这一天想起朋友圈里有学生在高考前的“发疯”言论,有对自己的诋毁,还有学生在出分前一天转发各种可以提分的言论,这些都在出分那一天被掩盖或遗忘了,似乎那一天只属于成绩考得好的学生。
作为一个学生时代还算努力,智商正常,后来又当了老师的人。每次面对学生成绩的时候,总会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考得好,而有些让家长或者老师“不满意”。
曾经的我天真地以为每个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世界上只有极个别智商高如爱因斯坦的人。做了老师后,给学生上了一两次课,貌似就能预知学生以后的成绩大概在哪个分数段。
看到“尖子生”,透过表面的成绩看到了他们背后的“天赋”,即对于老师讲解的知识能够快速理解并正确运用,他们对于考试的规则,自己的强项和弱点似乎都非常清楚,有着清晰的目标和努力钻研的精神。
可这样的学生实在少之又少,更多的如我一样,虽然也会努力,可有时也会想玩,就这么一边认真地学,偶尔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
前几天和好友聊起高考出分日老师发学生成绩,这种行为背后是教育制度评价体系的单一,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只有一张张试卷上的数字,合起来一个总分似乎决定了这些学生的命运。
高考如战场,除了考试和战争一样残酷,那种只有胜利者被铭记的方式也如出一辙。
高考真的决定了大家的命运吗?
现在看来6月份的一个数字其实只是决定了9月份该去哪个城市度过几年时光,如何度过大学以及之后的人生和高考有关可又并不密切,高考就如在巴西扇动翅膀的蝴蝶,对于我们的人生会有影响,却并不直接决定以后的生活。
可对于只能靠分数衡量自己的学生来说,公布成绩的那一天就是审判日。考得好的学生“得道升仙”,而考得并不理想的学生似乎就被判了“死刑”。
事实果真如此吗?
起码30岁的我现在可以告诉高考完的自己,并不是。
我现在的同学或朋友,高考后考得好的顺利进入985或211,有在一二线城市工作生活定居也有回老家工作的,当时在学校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的同学既有在一二线城市也有回老家的。
记得上学时经常听说“一考定终身”,“多考一分就能超过好几千人”,类似这样的话似乎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记忆里留存,深深地烙入脑海,融入日常口语中。
近年越来越觉得经历过高考的人应该都有些ptsd吧。
不知其他人,我现在仍然清晰记得高考后以及上大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看到高中学校里亮起的灯光,都有种心慌和焦虑的感觉,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其他人都在努力学习而只有我在浪费时间。
大学时上思修之类的课,我在看小说,如果门口有人走过,我总是下意识抬头,遮住手机。当看到只是其他人路过时,心中总会想起我那神出鬼没的班主任。
学生时代如此漫长,唯成绩论的评价体系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无数的学生离开校园后在衡量一个人时也只用单一的标准。只不过学校里的评价标尺是成绩,而在社会上则是钱。
学生时代有标准答案,可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仍然觉得有些事情也有单一的答案,这是不是也是教育在一个人身上留下的印记呢?
学习时的一些优点比如坚持,放到现实生活中既可以让这个人因为坚持而获得成功,也会在某些时候变成其他人眼中的偏执。生活远比考试复杂。
说了这么多似乎在否定高考这个制度,但其实我也是这个体系的获益者。因为高考我离开了老家,去了我没有去过的地方,接触了很多和我想法不同的人。是他们让我知道原来生活是这样的。
时隔多年后再回头看高考,这个“改变”了我人生的制度,我是应该说声谢谢的,不过当我更成熟些,回头看这个全民庆祝“高考状元”的时刻,既能看到那些考得并不那么理想的人,也能看到这个制度对我人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