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 suis charrette: Vie d'architecte
公司同事给我推荐了这本《Je suis charrette: Vie d'architecte》,说这本漫画书的作者是一个意大利建筑师,他把在巴黎Jean Nouvel那工作的经历画成了漫画,还挺有趣的,也让我看看是不是真的像漫画里面画的那样。读完发现真的很搞笑也很写实,书里很多情节都非常地符合刻板印象。事务所很多场景也都原样画了出来,入口,会议室,工作区这些一眼就能认得出,还有许多能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比如一楼那台需要自己投币的咖啡机(如此抠门,公司喝咖啡居然还要投币,而且还经常不认我的硬币)。于是按照惯例把书名拿来做迟到的生日半年志标题。
Je suis charrette这个书名就起得很有趣,很符合打工人的生活。charrette这个词本来是马车的意思,但现在在英语里的用法基本和原意无关了。Studio Gang平时就经常用charrette这个词,一般是把大家一起坐下来和Jeanne讨论方案的设计会议叫design charrette(然后连开几个小时开到天荒地老)。Je suis charrette在法语里却是忙得焦头烂额。这里的charrette基本是赶图的意思,源自巴黎美院的建筑学生在赶final的时候会在马车车厢里完成他们的设计图。所以这书的标题就起得非常生动,很有建筑气息,同时建筑学生经年累月的疯狂赶图,竟把一个词硬生生拗成了另一个意思,也非常有趣。
法国一些别的建筑词汇也挺有趣的。法国那平时管deadline叫rendu,英文其实就是render,可能也是因为设计最后一步就是把图纸渲染呈现出来。等水彩画完了,项目就能交了。他们R还不发音,所以rendu发音是杭度,rhino叫hino, revit叫hevit,还有那个地铁RER, 读起来是哈诶哈,就很神奇。有时候就算读的时候知道是什么意思,但真的听完全反应不过来是在讲什么。我觉得我当时去巴黎做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就是把自己的键盘带上了。其实我在去之前并不知道法国人有自己的专用键盘,字母布局还不太一样。在公司发现了以后,就果断把自己的键盘带去换上了。上班头几天也是,看着法语界面的软件实在不习惯,很多功能找不到在哪,于是把电脑里的法语软件也都卸了,全部换成英文版。
这本书标题作为生日日志很应景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我最近终于把建筑师资格证考完了。考完了也算是个大事,喜大普奔,巴不得昭告天下。办公室遇到个同事就要说一下,同事也都纷纷恭贺。今年年初时候我的目标就是能在生日之前把剩下的几门考试全部考完,现在终于顺利实现。这目标定的还挺悬,如果当中哪门运气不好挂了,那就得等两个月后才能重新考,那生日前考完就变成不可能的事情了。而现在,我可以正儿八经的合法的管自己叫建筑师了,architecture designer,而是architect,大写的A。从今天开始持证上岗,自己的小公司感觉都没那么野鸡了。打算过阵子去给自己刻个章,虽然暂时也没图纸需要盖,但可以平时没事放手里把玩一下,倍爽儿。在上学时候就觉得就算以后想转行,也得先把证考出来,给自己漫长的建筑生涯一个交待。反正以后不管干什么,要是干不下去了,有证还能回来做老本行。
准备建筑师资格证真是件特别漫长的事情。比如考GRE,当时回国报了个新东方班,突击一个月就直接去考了,考完就完事了,彻底抛脑后。而建筑资格证有六门考试,考完一门,休息一个周末后就接着准备下一门,工作外的生活都被占据了(虽说自己无聊的生活似乎不复习考证也不会去干嘛)。这考试还特别难复习。首先美国学校都在放飞自我折腾意识形态,考证内容基本是不会教的,都得自己毕业了从头开始学。出题范围也很广,只要和建筑相关的问题就有可能被问到,而且经常遇到奇怪的问题。之前考PPD的时候记得有道题问机场设计时候地毯应该怎么specify,问的我一脸懵逼。我明明就在设计机场啊,为什么我不知道怎么答这道题。抱着困惑我回公司问了一圈同事,发现也没人知道,感觉稍微好了点,应该不是自己的问题。美国奇怪的单位也增加了考试难度。有几道题我忘了arce和pound这些单位怎么换算,只能瞎猜。反正要是吐槽考试内容,每个考过的人都能吐槽好久。公司一般都有一些所谓的考证资源,但其实也没多少实际作用。Studio Gang就是提供了Amber book的账户。这玩意有点像上网课,按照一个个小单元讲解,感觉有点像把本科施工课重头学了一遍。讲的是挺细的,但太慢,满足不了我速通考试的要求。之前刷到别人分享考试经验,列了几本书,说把这些大部头书读完,就能应付考试了。这样厚的几本书,读到猴年马月去。像我这种人,前读后忘记,这种正经复习方法完全不适合我。作为一个从小应试教育长大的中国人,复习考试就喜欢刷题。基本每次考试前把能找到的模拟题刷一遍,让ChatGPT解释错题,然后直接去撞大运。运气也还不错,虽然真实考题永远和模拟题南辕北辙,但实际上都惊险过关了。
考试本身也很漫长,一门就需要三到四个小时,是对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所幸做到一半可以选择休息,我一般在选择题和案例题之间休息一下,补充点水分,去室外透透气深呼吸,平静一下心跳。考试完全机考,应该和国内一注还挺不一样的,考完系统马上就会告诉你刚考没考过,特别玩心跳。点出分按钮的时候心脏跳嗓子眼,默默祈祷一点要过啊,这么烦人的考试难以想象如果还要重新考会怎么样。这考试还贼贵,一门235美元。我去法国之前考了两门,后来觉得实在太贵,剩下的就先不考了,等工作后再考,找公司报销。公司一般都还只报销考过的,要是不幸没考过就很惨了,想到还是自己出钱受折磨,就更惨了。我很幸运,回美国以后考的四门都一遍过了。发现考过以后轻盈的走出考场,脚底加了弹簧,然后打个uber去回转寿司店好好庆功,为了拿到扭蛋吃到撑。虽然公司报销了200多美元的考试费,但打车吃饭就能花掉100美元,考试的金钱代价还是不小的。Caro-ann就没那么幸运了,PJM就挂了两次,考到第三次才过。毕竟这考试只知道过没过,拿了几分错在哪里一概不知,就算重复考也可能遇到一错再错的情况。之前还看到过其他事务所的建筑师通过考试后,事务所给他端了蛋糕庆祝的,说明通关确实是个值得大肆庆祝的事情。
能够还算痛快的把考试解决,可能也因为机场项目work life balance还不错(和公司别的项目感受很不同)。虽然每次开会听的头都要炸裂,两三个小时的会开到后面铁定走神(心疼项目经理一秒),不过因为是超大项目,什么事情都要和不同组不同公司一起协调,不会出现今天说了明天就要的情况,所以到点就能下班,下班以后工作的事情也就都不用去想了。尤其现在入夏,下班时候还在太阳高照,让人心情舒畅。别的同事也是,都是进了这个机场组以后纷纷开始准备考试。最近甚至发现就连卷中卷的SOM在做O’hare的同行也是这个情况,项目进度慢也不完全没好处。回想去年刚进公司,就被分到柏林自然博物馆的竞赛,基本每天都要和Principle见,然后时不时加一下班。最后交图前各种改没意义的图纸细节,加班到凌晨两点半,早上还得早起去公司候着以防有最后的改动,身体每个细胞都在喊累。上午确认不会再有改动之后回家补觉,睡了一下午晚上才醒,但都没彻底缓过来(果然还是老了)。同一个公司,不同项目就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不过都挺极端的。
考完以后不管是爸妈还是别的公司朋友都问我们公司会不会因为现在是建筑师了就升职加薪。听说医生和律师好像是这样,证考出来就咸鱼翻身了。我也不知道别的建筑公司怎么样,反正我们公司完全不会,毕竟公司也不需要我们的证。公司逻辑就是考证是自我提升,提供学习资料,还报销考试,就是对员工的支持了。所以我们公司也有好几个designer 1,architect的情况(其实就这点来说title给的比别的公司还更小气点)。之前有见过一个朋友男朋友,在IDEO干了四五年就已经是senior level了,SOM一般一两年也intermediate了,在我们公司说不定还是designer 1。反正建筑公司本来就都是铁公鸡,不能有什么期望。
月初时候公司举办了去年因为经济问题停办的年度团建。团建地点是威斯康辛的一个叫wanderwaga camp的地方。这还是我第一次去威斯康辛。团建还是包括所有分公司员工的,把纽约,旧金山,甚至巴黎的人都全部搬运到威斯康辛这个偏僻地方,就为了来露营两天,对于铁公鸡建筑公司来说因为大费周章而显得特别神奇。Jon前阵子来芝加哥的时候和我说他们在Transsolar也有类似的把各个分部全部集中到一个地方团建的传统,不过他们是每年去柏林,真是羡慕啊。这次团建终于见到了一些只在Teams上见过的别的区的同事,能在线下见到真人的感觉还不错。还见到了我在纽约分部的下一届学妹,当时我们前后脚进了公司。之前在学校的时候当过她TA,那个studio也真是灾难体验。里面几个基本都是没建筑背景的学生,疫情几年也都没有好好的在线下上过设计课,所以很多基本的东西都不知道。当时学妹连建模都不会,我得站她后面一个个报rhino指令。最后final review也是,pinup的时候看着还没本科作业好,还是挺尴尬的。所以后来听说她也进了Studio Gang还挺意外,毕竟我司出了名的不好进。那个studio里另一个女生现在还留校当了teaching fellow,感觉大家在后面两年都成长了不少呢。能重新在另一个环境里见到故人还是很开心的,一起聊了挺多大家的近况。
这次去团建还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露营(之前的人生过得过于城市),人生体验+1了。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对我来说这个营地还挺野的,连手机信号都基本没有。神奇的是出了营地门,就是非常普通的一排排美国小房子的郊区,但在营地里就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除了少部分老人和幸运儿住小木屋,大部分人都是住帐篷。资深露营爱好者们会带着自己帐篷(还有一些骨灰户外玩家从芝加哥骑自行车骑到了威斯康辛),剩下的人随机分配到营地里面的各种帐篷或小屋。那些小屋小帐篷长得都挺好看的,A frame,塑料穹顶,童子军帐篷,楔形帐篷,能想到的类型基本都有。我和之前做柏林博物馆竞赛时候纽约分部的渲染小哥Terry分到了一个山坡林子里的帆布帐篷,架在了一个木头平台上,帐篷里有两张胯胯的行军床。我也是这次才发现原来我们在纽约BIG overlap过,但对对方都完全没印象,只能说我那时候一个小实习生还是太没存在感了一点。要进这帐篷还得跨过一些生长茂密的植物,地面上倒着的树桩长了一些金黄色的好看蘑菇。我用chatgpt查了查能不能吃,它说可以,而且似乎味道还不错。走个几步还有个林间的弓箭靶场。我拉弓试了试,需要的力气还不小。第一箭还没碰到靶子就掉在了地上。第二箭用力拉满,结果箭一下飞过了靶子落入密林中,怎么也找不到了。
营地里野生动物也不少。很多人都加入了Jeanne组织的早上7点的观鸟活动。他们看到鸟就能说出鸟的名字,真的很热爱自然,很厉害。好像许多美国人就是这么长大的,Jeanne小时候也经常参加这种户外活动(从设计理念也能看出来)。对比之下我在国内的童年是完全和自然割裂的,偶尔去自然的话,似乎也是去人山人海的名山景区旅游。后来Jeanne看到地上有只大青蛙,还把它拿起来捧在手里。如果是国内女生一般会在那尖叫躲开吧。
不管哪个公司的团建都少不了一些傻不啦叽的活动。第一天晚上搞了个“达人秀“,全是些绝对称不上才艺的才艺,主打一个活跃气氛。最离谱的还得是让公司所有外国员工一起给美国员工献唱一曲美国经典乡村名曲contury road(然后我发现我除了那句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以外全程不知道歌词)。不唱我还不知道原来那么多看起来像美国人的同事,其实都不是土生土长美国人。更离谱的是这还是保留节目,上次公司团建也唱了这首。达人秀结束以后就是美国人最爱的热舞环节。e的同事们在舞池里手舞足蹈,少部分i人同事(包括我)在外围默默观看。第二天晚上生了个篝火,在夜里劈里啪啦的冒着火星,很治愈。Jeanne,mark还有几个会乐器的同事组了个即兴表演乐团,意料之外的很好听。除此之外还举行了一年一度的乒乓联赛,从去年单打改为了双打。芝加哥总部日常摸鱼打球,球技都突飞猛进。Liao和Luis还设计了一个树桩做的乒乓联赛奖杯,会刻上冠军名字,然后在赢的分公司存放,直到下次联赛。我们都觉得这个奖杯最后肯定是留在我们芝加哥总部的,毕竟为了乒乓联赛每日操(摸)练(鱼)。每个办公室先要决出分部第一,然后芝加哥打巴黎,纽约打旧金山,最后决出总冠军。芝加哥这内耗严重。Liao和小王惊险赢了Hubert和Jeanne,我和Luis又惊险赢了Liao和小王。好不容易经过四五伦终于和Luis打入总决赛,结果憾负纽约office,没能把奖杯留在芝加哥,也失去了把自己名字刻在奖杯上的机会。
公司也号召员工发挥自己才能,自发组织一些不同的workshop,像蓝晒拓印,(用洗洁精的)照片迁移,炼制植物精油(把营地植物采集起来放到一个铜炉里面),还有厨师世家的同事教怎么做甜甜圈。参加这些workshop挺有趣的,但同时自己并没什么可以offer的。有点像以前上学的时候自我介绍,很多时候要说个自己的interesting fact。每到这种时候就意识到自己是个boring person。法国同事走私了许多芝士和红酒,为了过海关还ps了食品标签(这是可以说的吗)。他们甚至在百忙之中给几种不同酒专门做了品酒手册(真的很法)。然后大家一起试图品出这酒里到底有些什么味道。芝士也有好几种,有法国的有荷兰的,被切成小块装在不同盘子里,都很好吃。好多人都更喜欢那几款法国芝士一点,但我倒是更偏爱两块荷兰cheese,孜然味和松露味的,味道都很绝。我明明不怎么喜欢生吃cheese,以前一直觉得臭臭的,对于美国人喜欢嚼cheese stick这事情也感到很莫名,结果吃了又吃,并困惑为什么cheese可以变得这么好吃。Jing在旁边对我说,怎么样,想巴黎了吧,来巴黎office工作吧。在没集体活动的时候,大家都四散的自由活动。许多人换上泳衣跳到湖里游泳,然后白花花的躺在岸边晒太阳,真的很像美国人会干的事情。晚上许多年轻同事聚在树屋里,玩I have never ever这种游戏。还和公司一些老人一起玩了把德扑,最后巴黎合伙人Rodia赢了个盘满钵满。
露营的两天晚上都是大雨。营地没有灯,也没有伞。在玩了一整晚以后,独自在雨里靠手机的闪光灯抹黑走夜路回帐篷。依稀还能听见一些远方的音乐声,那是还在不知疲倦的彻夜跳舞趴体的e人同事们。闪光灯只能照亮前面几步的地方,再往后就黑漆漆的一片。晚上走在树丛中还是有点点吓人的,尤其当看不见的地方传来悉悉索索的声音(其实很可能是白天看到的青蛙或者松鼠)。台湾阿姐和我说,她起床以后在山坡上还看到了小蛇。我尽量不去想这种吓人的可能性。有个美国同事说他一整晚没睡好,因为有只松鼠在他帐篷下钻来钻去。我帐篷下虽然没松鼠,但也没睡好。大雨打在帆布帐篷上像在打鼓一样,湿哒哒的风也把外面的空气吹了进来。的确就是躺在野外的感觉。第二天的夜晚尤其寒冷,在行军床上蜷成一团,最后穿了件优衣库的薄羽绒入睡,并感谢自己的先见之明。露营地的洗澡设施也是公共的。有两个在小亭子里的户外淋浴间,在草地中央。洗澡的时候外面走过的人可以看到洗澡的人的头,是有点social awkward的。机场组joint venture的同事后来问我公司团建好玩吗,我就把洗澡这事情和他说了。他笑着说这个对于公司同事来说过分亲密了,现在我们同事之间互相都非常了解了。
在过了近乎野人的两天之后,我感觉我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 you stronger嘛。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应该也去买一件鸟,来彰显一下我新获得的户外精神。同时,也许是这两天过得太过健康,也可能是因为证考完了,我决定要重新开始好好做人,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二十多年来我第一次开始改喝无糖可乐了,一个重大的转变。奶茶也尽量控制在一周不超过一杯。我甚至不那么排斥色拉了,可以偶尔吃点生草,而不是炒菜。之前每次想好好做人健康生活以后,这劲头一般都保持不了多久。希望这次能维持得久一点。在团建营地和同事一起踢过足球后,他们决定继续在线下保持两周一次的频率,在上班时间前去附近公园踢个一小时。虽然这样需要早起,对我这种夜猫子来说很不适应,但想到应该多运动保持身体健康还是去了。高中时候踢一堂课都不觉得累,结果现在踢个十分钟都感觉心肺要炸了。是感到老了,的确应该多运动运动,毕竟建筑师嘛,就是比谁苟的久,活的长才最重要。四十是青年建筑师,五十壮年建筑师,六十才刚刚到黄金年龄。Jeanne今年六十,在美国明星建筑师里还算是最年轻那个。之前看采访问库哈斯,替prada设计了这么多东西,那之前是prada的客户吗。库哈斯很诚实,说自己做建筑师所以财务一直有很大问题。直到六十岁才买得起prada。看的我不经咝了一下。我可不想六十岁才买得起prada,我现在就想买得起。有些东西,年轻时候没有,老了再拥有也没意义。
去年年底蹊径设计同时被谷德和有方评选成了2023年轻事务所(然后成为了国内数不清的XX建筑/设计中的一员)。有方是自己投的,谷德是他们选的,两个都被翻牌了还挺意外。不过这年头行情这么艰难,项目这么稀缺,小事务所只要能造出个能看的东西来,感觉基本也就能上了。就算在这个young榜单上,我也是里面名副其实的young。目测榜单上大多数都三十好几,有些都在奔四了,看着就不像一代人(设计画风其实也不像),也是印证了四十岁只是青年建筑师的老话。这里面甚至还有朋友正在实习的小事务所,和朋友老板在同一个榜单上感觉挺魔幻的。不过嘛毕竟是媒体评选,也不用太当真,拿到个荣誉开心一下就挺好的。虽然同为young,但那些更老成的青年建筑师的项目类型明显更正式一些(不像我的两个项目都不需要enclosure),事务所看起来也像是能正常盈利的样子,和我这种需要一边另外打工养活自己的肯定不一样。我往前翻了翻以往的年轻事务所榜单,里面有一部分的确已经成长成了耳熟能详的精品事务所了,还有一些则是完全没听说过。不知道现在这些小事务所还存活着没有。作为他们的晚辈,希望他们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正在世界某个角落默默耕耘一些好建筑的。
本来倒也没想过刚毕业就要注册个自己的事务所。但去年年底赢了比赛,落地了想发表的时候才发现,项目发表都需要填公司名,不能是XXX+XXX这种个人名义。而且还要有注册地址和公司网站这些有的没的的信息,于是为了发表就和小张去把蹊径设计注册了,莫名有种生米煮成熟饭的感觉。国内注册了一个工作室还挺快,几天就下来了。小张在法国把建筑师资格证考到以后,也在巴黎注册了一个(不过法国效率,到现在流程还没走完)。H1b注册不了公司,否则我在美国也搞一个分部,小事务所刚诞生就横跨中美欧,两个项目也是一个中国一个法国(就差美国再来个),听着可牛逼了,国际大(皮包)公司(笑)。落地的两个小项目也都上了archdaily谷德有方这些的,应该可以算是正式出道了。想到本科一个美国小老师,当时他的一个住宅项目第一次上了archdaily,可把他高兴自豪坏了。我现在也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回头看看,真是have gone a long way。
不过相比这些什么都发的大流量网站,还是上了Divisare和Monocle更让我激动点。Divisare从上学时候就有时不时翻一番,里面好多欧洲小而美,网页设计清新脱俗,气质就和别的那些商业网站不一样,被收录以后感觉自己也成为了欧洲小而美的一员。Monocle在联系我之前,我其实没听说过他们,搜了一下后发现他们杂志设计很酷。结果身边朋友听说后倒是反应很大。没想到其实是很有名的杂志,深受高知圈喜爱,身边有几个朋友还是他们的忠实粉丝(隐藏的高知人群)。能够破圈被不是建筑专业的媒体刊登,上这种圈外人也听说过的杂志,感觉比在圈内自娱自乐好多了。除了这些之外,居然还有个别几个小语种国家听都没听说过的媒体的media package request。韩国那本杂志叫interiors,网站看着有点野鸡,而且我做的东西和室内设计也没什么关系,不懂为什么找我,但问过韩国同学之后,居然说在韩国还挺流行的,于是就把材料发出去了。过了个把月,对面寄回来了包装精致的赠刊,印刷和纸张质量都很不错,是很适合放在茶几上的那种读物。决定冲着这个装帧质量,要是以后能有新项目落地,也还要给他们发过去。
Steven问我,说项目发了以后,这么多媒体都来找了,那有没有甲方也来找呢。直接笑了,想想也知道不可能。大多数潜在甲方,就算在网上看到什么好东西了,基本也会转发给认识的设计师,说参考下这个,设计个差不多的。国内这样,美国也这样,无解的。甲方没有,倒是有很多奖项开始发垃圾邮件,一个劲劝说去报奖,收费一个比一个贵,设计费都不够他们收的。建筑师好难,自己没韭菜割,反而整天被镰刀惦记着。还有国内的报奖中介,推荐一溜儿的水奖,什么法国两面神设计奖,ida设计奖,美国缪斯奖,一串听都没听说过的奖项。我一个个查了下,看他们网站,一年就能颁一百个奖,项目也都是设计院品质,基本就是花钱买奖。然后马上小红书上就刷到“项目荣获IDA国际设计大奖啦”,然后下面都是好厉害好崇拜好棒棒的评价。都毁灭吧,愚蠢的人类啊。渲染公司发邮件也发的很热络,但渲染效果感觉和我自己用d5好像也没什么区别。找我也是找错人了,没钱请他们,当然也没资格嫌弃。那些渲染公司态度倒是很好,每隔一阵子就来嘘寒问暖一下,然后发一版最新的效果图作品集,大概是在培养潜在客户吧,等我们小皮包公司发达了雇的起他们的那一天。不知道我如果整天去给各个地产公司发作品集,是不是能接到什么活呢。
去年年底因为接到项目回国去看了看现场,不过因为种种原因项目先搁置了。和学弟学妹在国内合作的两三个小项目,也一直因为各种手续拖着还没动工。还有一两个潜在的小项目,也还没有最终确认。做了两三个小比赛,也不知道最后有几个能中。悬而未决的事情太多,但也是决定许多事情走向的分水岭,就和29岁这岁数一样。明年就该三十而立了,想想觉得还挺可怕,毕竟自己还什么都没有。如果今年生日有什么愿望,那就希望做的比赛都能赢,拿到的委托都能造,设计完的东西能顺利动工吧!
-
keswickblu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7-01 11:3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