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厦门记
回厦门是毕业后一直以来的想法,从毕业后一年、两年、三年,一直拖到了今年快四年了才回去。但是一切好像又刚刚好,贞贞在厦大读博,之前说过多次,我后面回厦门的时候赶上她在学校要好好约一下,此前我可能更多地觉得是客套话,觉得哪怕回去了,最多凑巧会见上一面。但是这次回厦门,我们不仅见面了,还在一起玩了好几天,并且交流地比较深入。我才发现,贞贞是真的拿我当朋友了。我刚到厦门第一天她就联系我,后面更是连着四天都见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点也不冷场,我才再一次意识到,贞贞表面看起来很女神,好像很高冷,但实际上,内心善良、单纯、纯真,注重感情。
这几天我们聊了很多,其中很重要、很深入的是关于她的原生家庭,而这次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年在我们看完《狗十三》后会说出那样的话,而此前,我可能会认为她是被家人当做掌上明珠般捧着长大的。
我们研二的时候,去看《狗十三》,看完之后,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因为有很多点,都像是父母曾经对我们做过的事,我深有体会。但我没想到的是她也表示太真实太压抑了,一直在感慨。可是怎么会呢?如此漂亮、优秀的她,一定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环境,一对开明尊重她的父母,怎么她也会深有同感呢?
我不好深问,只是接过话茬,玩笑似地来了一句:“怎么样才能让父母看到这部电影呢?”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知道,言外之意是,“怎么样让父母认识到他们曾经给我们的成长带来的伤害呢?”。如果让他们静下心来看这部电影,要么看不懂,要么看的过程中肯定觉得像是在照镜子一般吧,又或者,他们会认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极大的羞辱,看完后意识到什么也不会改,说不定会反过来继续指责孩子。
我说完这句话,她来了一句:“你给我爸妈打电话,我给你爸妈打电话。”我哈哈大笑,这个小桥段我在青岛分享《瞬息全宇宙》时分享过,我以此举例,说,作为子女,鲜少有敢直面父母交流的勇气。她当时说完那句话,我在笑的同时,也意识到,漂亮优异如她,身上也有原生家庭留下的伤疤。只是这次交流我发现,这真的是一个事实,并且对于她的影响比我想象中要重。
我这两年接触到的抑郁症的人很多,我不知道是环境的问题,还是人的气场感应的问题。当然了,大多是女生。和她们接触多了,我才意识到,基本上所有抑郁过的人都存在原生家庭的问题,或者说90%以上的人抑郁的根本原因就是原生家庭。
而贞贞的症结就在于,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她的父母并没有给到她足够的关爱。而她又是懂事隐忍的性子,但凡自己能撑到最后的绝对不麻烦父母。然而就算是这样,她的父母,尤其是她的父亲,在她最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都没有给到她理所应当的支持。这其中,包括,她高三时父母由她自己去北京参加艺考。也包括,她参加艺考赶不同的场时间紧张,打电话向父母求助希望能够父母接送节省更多时间,而父母回应她的是指责、发脾气和不耐烦。
当她长大,当她的父母也在成熟,懂得了更多养育子女的责任和思路,并把这种关爱体现在她的弟弟妹妹身上,已经成人、已经有了家庭的她却回忆起了当时父母对她的不负责任。这种深远的创伤开始慢慢显现出来了。她很痛苦。
最亲近的人靠不住,你还指望她会信任依赖其他人吗?所以她习惯了一个人去扛很多事,尽量地不去麻烦别人。她这种性格,也让我曾经很长时间不得其解。贞贞的美丽程度,是把100个人拉出来,100个人都会说她是个美人。我以前没有遇到这么好看的女生,遇到她之后,才真正明白原来真正好看的人和普通好看的人之间真是有壁的。像她这种美丽程度,在我此前粗浅的想象中,她应该是高傲的,手指一动大把的人会甘被她驱使。但事实上,她独立到可怕,不谈恋爱的时候,也基本上是独来独往。
有一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她生病了,急性肠胃炎,一晚上上厕所很多次,我睡觉没那么死,所以能听到她晚上的动静,第二天早上,她也一直在睡觉,大约还在难受。而她竟然就不喊我们去帮她买个药,就一个人在床上撑着。我于心不忍,早上起来要去自习室,先去药店帮她买了药,回宿舍放到她桌子上了,留了纸条。中午从自习室出来,碰到她出来了,我有点不太放心,陪她去吃了饭。
其实我俩当时还没有特别熟,也没有特别好,我也是一个不爱多事、不爱对人嘘寒问暖的人。但我知道急性肠胃炎有多难受,说不定还会引起发烧。但就算如此,她都不会主动叫人去陪她看医生、帮她买药。我当时就觉得这孩子已经超出了正常的独立范畴,她不爱麻烦人超出了正常程度。
而这次,她关于她家庭的敞开心扉,让我终于找到了这背后的根本原因。由于年少时期父母关心的不到位,养成了她独立的个性,大多数的事情都选择默默消化。她的这种表现,一般人看不出来,只有非常亲近且关心她的人能看出来。21年初她刚生育完,我总是觉得她有点孤单。一个人嫁到北京,没有别的亲友,和公婆住在一起,照顾新生儿手忙脚乱,还要考虑自己的前途(当时她还没有读博)。我在心里会对她有点担心,于是那半年总去找她玩。她公婆也很欢迎我。她婆婆曾悄悄跟我说,让我多去找她玩,说“我们家这个什么也不说”。她婆婆是看出了她的性格,也为她有点担心的。但我当时听到这话是放下心来的,起码她婆婆是真的把她当闺女了。
在厦门最后一晚我们吃饭聊天,她上来就很直接地和我聊我的原生家庭问题的解决,以及她的种种困惑。我才知道原来她的内心在这方面是非常破碎的。她问我是怎么在内心达到一种和解的状态的,这种伤痛是怎么过去的,我说,当我能笑着和别人提起这些事,就相当于过去了。现在想想,那晚我所表达的核心,一是理解,理解父母当时的局限性;二是交给时间,不要急于获得答案,未来会在新的经历、新的交流中获得启发;三是不要压抑自己,有什么情绪一定要爆发出来,否则逼疯的只是自己。
我的原生家庭问题丝毫不亚于她。但是我比她好一点的是,既有强烈的不满,同时又能感受到强烈的爱意。虽然琐碎的日常、不被理解、不被爱的感受是常态,但是当你在某个时刻突然感受到强烈的爱意,这个时候你还是能原谅那些大多数的日常,并且能够获得很强烈的安全感。只有被爱才会有安全感,这是事实。不被爱的人,才需要自爱、需要独立,那是一种自我保护形态,也是一种悲哀,不被爱才被迫成长的悲哀。
我的原生家庭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只不过是我已经有了更多的力量去直面、去表达这些问题,并且接受了。某个瞬间,我看到一句话,那就是,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在以自以为对你好的方式对待你。虽然不对,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这个视角,我很大程度又得到了疏解。起码,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虽然方式是错的。但起码,这种出发点是爱呀。
我原来是个极度内耗的人,总想着让别人满意,更多地忘记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但是经历过低潮之后,学会了更多地“发疯”。但其实,发疯的表现仅是表达,更多地遵从内心,不再在乎别人是否高兴,更多地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哪句话说的我不高兴了,我就怼,就吵架;内心有想法了,就表达,勇敢表达,对父母提起他们当年的重男轻女,对领导提升职加薪、告状;对朋友,指出对方放鸽子的行为很差劲。这种直白,起码不会让问题和想法堆积在心里,把问题抛给对方,会获得更加轻松的人生。
东亚“好好孩子”的一生很不容易。从小家庭的规训、学校教育的规训,都在让我们听话,好好学习,考高分,考好学校才有个好前途。可是,为什么一定要好好学习,什么才是好前途?这些都没有告诉我们。我们一路前行,最后成为社会齿轮转动的一颗螺丝钉,灵气、个性丧失,泯然众人,如果幸运的话,度过四平八稳又毫无灵魂的一生。
虽然扯的有点远,但还是想提到我小时候的一个想法,那就是做语文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看完之后,一直问我们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我当时就想,这些作家自己在写这篇东西的时候真的是这样想的吗,他们一定有确切想表达的想法吗,他们自己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我们猜的这样吗,为什么一定要给我们标准答案。这让我觉得做阅读理解真的毫无意义,但又不得不做,不得不朝所谓的标准答案去靠。我高中学文科后是好学生,但我缺乏见识和想法,只知道要成为一个好学生,考一个好大学,但我对大学都不了解,没有心仪院校,没有目标,没有想好以后要做什么。我毫无真切的动力,但只知道要努力,因为你学习好了,好像大家都喜欢你。
这种无趣的、单调的、乏味的学生生涯,也让我变成了一个无趣的人。没有爱好、没有娱乐自己的方式。这也是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非常痴迷我前男友的原因,因为他爱玩,也会玩,有自己的爱好,有很多找乐子的方式,他很丰富。虽然他学习不好,但那又怎么样呢,不妨碍他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活的开心。和他一比,我实在是太单调乏味了,虽然我的灵魂是丰富的、细腻的,但是生活中缺乏调剂,也让我的抗压能力变得很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非常感谢我前男友,因为他就像一面镜子,给了我审视自己的机会。在第一次分手之后,我有一段很强烈的叛逆期,我长出了刺,但同时自我意识也觉醒了,开始思考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的价值在哪里,有什么样的优点,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而不只单纯做一个对任何人都无害的好孩子,我开始用尖锐一些的方式去对待身边人。后来很多次的分分合合,每一次分开对我都是很强烈的伤害和打击,但过后恢复过来,我总是会获得新的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对我前男友念念不忘,被伤害但又无法恨他的原因。因为他的伤害,间接促成了我的成长。我一度很感谢他,但我不应该感谢他,因为伤害就是伤害。贞贞对我说过一句话,那就是“不要感谢伤害过你的人,你应该感谢的是你自己”。这两年,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的重生,每一次的爬起来,都是你自己做到的。那是你的底色,而不是任何人的助力。伤害就是伤害,你可以原谅,但你也完全可以不原谅。有的时候,你的原谅,是对你自己的背叛。这样会影响你新的觉醒和能量迸发。
总之,这次和贞贞的见面交流让我觉得很有意义,也让我们的关系更近了一层。我喜欢直接的、能对我敞开心扉、讲真话的人,我不喜欢假客套的、虚与委蛇、说废话的人。这种交流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只感到疲惫。
还好,我所遇到并且想要再见的人都是第一种人,有的人哪怕很久没有见面,也能完完全全地对我敞开心扉。或许,我的身上,真的有愿意让人信任的气质。上次和袁学姐见面也是,和小徐老师见面也是。
除了和贞贞见面,这一次我很重要的行程目的也达成了,那就是:见导师。研究生三年,对导师有爱有恨,但是在临近毕业老师给到的支持还是让我非常感激。20年初受疫情影响,又要找工作,又要做论文,当时焦头烂额,我决定延期一个月毕业,用一个月的时间好好先找工作。我把这个想法和远在美国的老陈一说,他表示无条件支持,可以全面配合我。当时这个表态,让我很感动,也很大程度放下心来。于是给了自己一个月的喘息的时间,让后面整体事项推进相对顺利。
在毕业的时刻,老陈也没有回国。当别的师门同学在毕业的时候各种和导师聚餐合影,我们只有师门同学报团取暖了。在仪式感上,感觉还是差了不少。因为读研三年,接触交流最多的是导师,你不能说他没有缺点,但是这几年所带给你的成长和眼界的开放也是非常大的。他作为一个台湾人,研二资助我们去台湾,其实不只是出于课题考虑,其实更大程度上,是想让我们作为大陆年轻人,更了解台湾,去感受一下台湾的风土人情。
而导师带着我们做的其他项目,政府合作的、与企业合作的,对于我来说,虽然是辛苦活,但是也让我后来在工作中面对类似的内容轻车熟路,毕竟再复杂的分析也都是做过的,再长的报告也都是写过的,眼前的这点任务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抱着遗憾和感激的想法,我去到导师家吃饭,带了礼品和一束鲜花。老陈依旧推心置腹,讲述了他的这两年的一些经历。人的经历到底对对人的一生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他丝毫不避讳这些经历对他带来的伤害和影响,同时内心也更加从容,毕竟这些事已经过去了,人还是得继续往前走。他所表达的,有两点我觉得是很有启发,一个是人心的复杂,人的嫉妒心是非常强大的,以及很多人是见不得别人过的好的,所以有时候人必须把自己的好藏一下,不那么张扬;另一个是依旧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相信自己是运气好的人,才能聚拢更多的能量。
老陈无疑是一个很坚强的人,他所经历的这些事,换作普通人,可能会一蹶不振,但他在经历过这一切之后,依旧能够找准自己的轨道前进。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顽强的,也应该会在后面迎来新的局面。
在职业导向上,其实我觉得老陈是比较保守的。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选择给别人建议,朋友不例外,老师也不例外。老陈当年选择离开北京,去到厦门,进入高校教书,他就选择了这样的一条他觉得舒服的职业道路。相对于企业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他更喜欢这样节奏相对安逸的生活。于是,他给学生的建议也是继续深造、当老师,或者公务员。企业已经不再是他的选择了。他认为,有一份安稳不用担心失业的工作,同时有时间追求自己想做的事,这样的生活是比较惬意的。
我跟他提到当时从青岛回到北京,他问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目标到底是什么。对于这一核心问题,我确实没有完全想好。也就是说,你说努力努力,你说青岛给不了你想要的,那你想要什么呢,追求什么呢?这个问题我前男友之前也问过我,可我确实没有想好,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说,这难道不是一个人一生的命题吗?
但与此同时,老陈比较认可短视频宣传的发展前景,抖音、小红书,或者一些政府的宣传部门,他认为都是比较理想的就业方向。
此次回厦门,让我感受深刻的另一个人,是陕西面窗口的大叔。这个大叔很有意思,长的有点像演员刘佩琦老师。他身上的气质很独特,看似生活很简单,实际上像是经历了很多事,才有了这份豁达的气质。我很感动的是,他还记着我。
我刚到窗口,他从里面往外看准备招呼,看到我愣了几秒,叫出来:”哎,我感觉好久没见你了,得有一两年了吧”,我大笑,真好,他还记得我。我伸手比了个4,他说,4年了,不会吧。他在那儿感叹岁月,说感觉我没啥变化,我一过去他一下就认出我了。他就在那自顾自地说,问我咋样,我说还行,在北京。他说我谦虚,又说其他回去看他的学生,变化很大,说在上海干金融的,听着很光鲜,实际上一看就觉得过的非常辛苦。我在旁边笑着听他叨叨,那种感觉真的非常亲切。
他是一个很随意豁达的人。上学的时候,作为一个北方人,在南方待久了,很想吃到好吃的面食。他做的陕西面就很不错,好几种卤子,面又很筋道,满满的一大碗能吃得饱饱的。我去的多了,就熟悉了,经常聊聊天。包括后面找工作的时候非常心烦,也会开导我。关键是,我们并没有其他的交集,他能看出我内耗、心里藏事儿的性格。就是这种不经意的开导,也给了我当时很多的安慰。
他提起这两年找工作很难,很多学生都没找到工作。他也有和加了微信的学生保持联系,进了政府的单位,工作一旦不顺就去找他哭诉,他说他就像哄孩子一样哄她、开导她。我笑说,我心态也不好。他说,你比她强多了。事实上,他自己也有个女儿,几年前我记得他女儿准备去四川上大学,如今再提起,他女儿已经快毕业了,在西安上的大学,学小语种的,去留学了,也准备回西安找工作。
他自己在厦门,就像一个快乐、无忧无虑的单身汉,父母等其他亲戚都在西安,每逢过年,也不常回去。他说每天都打视频,到了这个岁数,不想回老家,再回老家就是生离死别的大事了。我之前除了吃他的面,更喜欢吃他后面做的刷了酱的酥面饼,这次去他已经没再做了。当我提起,他说我知道你喜欢吃那玩意,他都记得。旁边的一个买面的学弟听到我们的对话,一直在笑,时不时地插两句话,大概也感慨于这样奇特的相聚的画面。
我当时离校时并没有加他微信,也没有去找他拍照。因为觉得,有些人加了微信反而变成了形式,不如珍惜这或深或浅的缘分。但我没有加微信,也很担心再也见不到他了,可是这次回去发现,他还在,他记得我,而且像往常一样开导我、了解我,我真的觉得特别温馨和感动。
我回去第一天,他当时挺忙的,我过去待了二十多分钟,走了,说临走时再去跟他打招呼。临走那天,天气非常热,但我记得这个承诺,从学校转了一圈之后,还是走了半小时去到了学生公寓的食堂。见到他之后,他最后说,走吧走吧,下次再来看我两个人来看我,别总是一个人,整得自己跟单身狗似的。我哈哈大笑,说我努力。他说,不用努力,慢慢来。
这一次,我们仍然没有加微信。语言是苍白的,加微信也不过是形式。有些人的相遇是缘分,彼此记在心里,能够再相见,便是更深的缘分。
厦大是一个对学生好的学校,我第一次进芙蓉隧道,知道我是校友,他们都特别友善和气,非常欢迎你回来看看。这两天我看到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母校永远是你们精神的坐标”、“母校与学生是幸福的量子纠缠”、“没有什么可以害怕,在你们的身后有一个等你的家”。厦大这种对于学生的关爱和包容,其实超过了我本科的母校。它是有一种精神在的。而对于本科学校的感情,可能更多的在于和关系好的老师的交流和联系,但是没有更多地看到学校的精神。
虽然我在厦大待了不到三年,最后半年基本不在学校,但是这几年对于厦大的想念非常强烈,在三个学院上课,参加活动,其实已经和学校建立起了很深的联系,你在校园里,自由进出你去过的地方,厦大给了我更开阔的眼界和更全面的成长。我很爱它,这是属于我的学校。
学校的访客中心已经建好了,我陪贞贞去下面吃饭。之前开在西村的枝稻小食堂,开到了访客中心。看到牌子,我越想越觉得熟悉,我说它家原来是开在西村的。旁边的服务生小哥听到之后,插了一句,说,“在富万邦里面”。我说对,在名创优品旁边。等会上菜的时候,他竟然送了我们一份甜品,其他桌都没有,大概是把我们当校友了。而那份南瓜甜品,真的非常好吃。就像南普陀的南瓜馅饼一样好吃。
南普陀如今变得很商业化,卖一堆文创产品,点心也涨价了,开发了很多新花样。西村富万邦的很多家店都倒闭了,包括我一直念念不忘的湘阁里辣。毕业后再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酸菜鱼和剁椒鱼头面。双子塔的阮氏娘还在,我想吃的椰奶小凉糕依旧美味。你想念一个地方,必想念它的种种味道和气味。就像走在校园里,弥漫着的那熟悉的花香。
这次回去,我好像才真正毕业了。好好地回忆,好好地告别。凤凰花今年再开,熟悉的火红,但中间已经隔了几个春秋。
“我爱你,下一次,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