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读书,读了11本,重点推荐其中2本。
6月一共读了11本,部分的受众都相对小众。
其中有两本是我比较想重点推荐的。
一本是《暗淡蓝点》“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一本是《脸庞,锋芒》。与 25 位先锋女性相遇:感受艺术的温度
剩下的书,也都有其可看的地方。
比如《何以成诗》从孙绰与陶渊明的文学命运,看阅读与写作的奥秘。这本书很好,却是非常学术的古代文学研究,喜欢六朝文学的可以读一读。对这个没兴趣的就算了。
而《冷酷的钢铁: 一场耗资322亿美元的全球钢铁并购战》多希望有位大导演能把这本书写的商战拍成大片、《世界尽头的疯人院: “比利时号”南极之旅》比利时号的南极探索——一船疯子的冒险之旅都是小说式的纪实文学,书很好看,但我更期待电影。
《一蔸雨水一蔸禾》《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取火》《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是我个人喜好的,但前者像童书,喜好孩子气和纯真阅读的可以入。后者喜好王世襄的可以入
剩下的都不做重点推荐:
《取火》和《饮酒思源》这种饮料,在全世界各族文明中都占据一席之地分别是写火器(火镰、打火机)和西方的蒸馏酒的。书都可看,但相对受众就更小了。
而《纠纷与秩序: 徽州文书中的明朝》明朝的“民间法庭”:徽州文书中的诉讼故事过于学术;《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粹》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读完这套书适合在图书馆翻阅,但如果是爱好者倒可以收藏一套。
下面再详细介绍这11本书(按阅读时间排序)。
①《一蔸雨水一蔸禾》蔡皋
推荐指数:★★★☆

这是一本可以放松心态,享受纯阅读快乐的书。看78岁的蔡皋奶奶写花写草,写树,写云朵,写春天,写时令,写外婆,写“你的粪没有牛粪那么多纤维”。非常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人最开始的书写是涂鸦,率意而为,有一种率性的自由。这本书就是秉持这样的理念,在自由书写。
书里都是蔡皋的日常笔记,像散文,像小诗,更像是一种信手涂鸦。不说大话,不教大道理,看着云朵舒展,看着时间过去,看着一朵朵花盛开又凋零,看着一棵棵树长大又枯萎。这种回归自然的状态实在让人羡慕。

《一蔸雨水一蔸禾》是一本充满自然气息和生活智慧的书籍,它提醒我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用心去感受和欣赏身边的美好。每个人都有一颗童心,都能从自然中找到快乐和力量。 只有小孩才想长大。大人都想回到童年。儿童节快乐。
②《冷酷的钢铁》[英] 蒂姆·布凯
推荐指数:★★★★

这场收购,几乎可以代表“商战”这两个字的所有含义。两家公司你攻我守有来有回至少打了四个回合的攻防战。六国政府、无数政客、智囊、财团轮番登场,期间仅银行咨询费双方就支付了2亿美元。仅米塔尔一方,为各类服务支付的顾问服务费竟然高达1.88亿美元,这么算下来,收购案期间,平均每一天米塔尔都要支付100万美元的顾问服务费。
《冷酷的钢铁》表面上是书写了两家公司的收购攻防战,但实际上这本书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到经济爱国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的影响,能看到对印度、德国、俄罗斯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左右人们做出最后抉择的。
这本书同时也是一本探讨当代全球产业竞争模式的书籍。它揭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如何通过并购等手段实现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及如何应对来自政府、社会和竞争对手的挑战。
③《饮酒思源 》[美]罗伯·德萨勒
推荐指数:★★★

《饮酒思源》这本书是专门写蒸馏酒的历史的。这本书以西方人的视角,切入了烈酒发展的历史,以及西方人最宠爱的六大烈酒(龙舌兰、威士忌、白兰地、伏特加、金酒、朗姆酒)的前世今生。这本书的重点不是中国酒,但依然给白酒单独拿了一章来写。原来,看上去差不多的“酒精饮料”其背后的原材料、效用、口感、酿造工艺却千差万别。
《饮酒思源》详细梳理各种酒类的发展谱系,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徐徐展开了酒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它引领读者穿梭于时光的隧道,探寻酒的起源与发展,让人们了解到酒从最初的简单饮品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象征。
④《取火 : 打火器的历史》田家青
推荐指数:★★★☆

制作精美,图片非常华丽。是学术界首部系统梳理打火历史与文化的专著,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书中选取了近 300 件具有代表性的打火器,其中 200 多件为田家青的个人收藏。
该书还采用了独特的分类和断代方法,对打火器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自己的断代观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此外,书中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话题,如打火技术的发展与其他领域的比较,以及东西方文化在打火器设计上的差异等。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打火器的发展脉络、不同类型打火器的特点,以及打火器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和科技背景,它不仅是对打火器的一次全面梳理,也是对人类用火历史的一次深入探索。
⑤《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田家青
推荐指数:★★★★

田家青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笔触中浸出深厚情意。

书中所载三十余年来王世襄夫妇雍容达观的处世境界,以及生活点滴中所流露之美学趣味和独到见解,格调品味与修养,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这本书不仅展现了王世襄先生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也反映了作者与王世襄先生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光着膀子做饭那个小故事尤其生动。
⑥《暗淡蓝点》[美]卡尔•萨根
推荐指数:★★★★☆

萨根结合了不同的思想,以当时已知有关太阳系的资料,描述了人类处身于宇宙的位置,并详细阐述了他对未来人类的展望。
全书首先回顾了历史上有关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种种观念,接着根据20世纪中叶以来空间探测的成就对太阳系作了全方位的考察,然后评估了将人送入太空的种种理由,最后是作者本人对人类未来的太空家园的长远展望。

萨根在书中对人类探索太空历程和重要性作了简短的分析,其主题关系到人类生存与文明进步的长远前景——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如何在太空中寻觅与建设新家园。他认为宇宙探测的意义,不仅是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去发现未知的宇宙,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家园——地球,更是具有未来全人类移民外太空从而避免地球遭受毁灭性的行星撞击所带来的生存和哲学意义。
⑦《世界尽头的疯人院》[法]朱利安·桑克顿
推荐指数:★★★

这是一本关于人类首次在南极圈内过冬的探险记录的书。这本书以小说般的叙述方式,展现了探险队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挑战和坚韧精神。
1897年,比利时号三桅杆动力帆船从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启航,前往南极探险。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支在南极圈内度过整个冬天的探险队。这不仅是一部关于南极探险的历史记录,也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和勇气的赞歌。它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伟大,同时也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200年前,这些探索南极的冒险家,跟今天探索宇宙的宇航员一样,都是先行者。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南极大陆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而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⑧《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粹》寇勤 主编
推荐指数:★★★☆

《海外馆藏中国文物精粹》就好像是一个文物基因图谱。给一件件流落他乡的国宝建立起档案,让世界知道,他们的身体里流淌着华夏民族的血液,镌刻着中华文明的DNA。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和民族精气神的重要载体。而这些漂泊在异地他乡的国宝,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也是我们曾经屈辱的象征,更应该是我们砥砺前行奋进不止的动力。
⑨《脸庞,锋芒 》[墨] 马林
推荐指数:★★★★☆

这是一本很有设计感的小书,小开本,裸脊锁线,书口喷蓝。
马林几乎给“每个人”都拍了一张“拍立得”,同时还问了很多相似的问题。比如:“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成为名人”。阿布拉莫维奇说“这是一种副作用;是伴随你的创作而来的结果”;小野洋子则说“其实,没有多少艺术家算名人”,其他人有的感到无所谓,有的保持警惕,有的则乐见其成。一般马林会紧跟其后问道“你害怕自己被过度曝光吗?”这个问题,更是见仁见智。
我喜欢这种对比式的提问,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指向,不同艺术家的回答可能完全矛盾。这让我想起,弗朗西斯·培根说“艺术家艺术家的工作就是让神秘变得更加神秘”,而巴尔扎克则是说“艺术家的任务是在没有阳光的时候创造阳光”。你说他们矛盾吧,也许有。但我觉得,这正是艺术的魅力,充满无限的解释和可能性,充满无限的不确定。
⑩《何以成诗》[美]田菱
推荐指数:★★★★☆

一共6章,独立却系统。田菱以嵇康的诗歌对引文与典故的运用出发,得出嵇康以一种“拼装”的方式,在写作中全面运用一系列来源广泛且异质多样的资源,从而发展出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诗歌语言。
接着,作者探讨了孙绰的诗歌与《论语》《周易》等儒家典籍之间的互文关系,以及他如何通过对这些典籍的引用和改写,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之后田菱分析了兰亭诗人的诗歌与《庄子》《老子》等道家典籍之间的互文关系,以及他们如何在诗歌中体现道家的思想和观念。
最精彩的一篇,也就是第五章中,田菱探讨了陶渊明的隐逸诗歌与《庄子》《论语》等典籍之间的互文关系,以及他如何在诗歌中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最后,田菱分析了谢灵运的山水诗与《易经》之间的互文关系,以及他如何在诗歌中运用《易经》的卦象和爻辞,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理解。
⑪《纠纷与秩序》[日] 中岛乐章
推荐指数:★★★★☆

徽州文书作为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具有丰富性和独特性。中岛乐章充分利用了这些文书,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现了明朝乡村社会中各种矛盾和纠纷的处理方式。他将徽州文书与其他史料相结合,如族谱、方志、文集等,相互印证,使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京剧《四进士》,全剧结尾时传来缉拿宋士杰的“大状”,质问其“你一状告倒了两员封疆大臣、一位百里侯,该当何罪?”且明言“你一介百姓告官按法当问斩”。《四进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
《四进士》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明朝社会和司法制度提供了一个窗口。而在《纠纷与秩序》中我们也能看到大量的诉讼实录和各类问题的文书,这让我对“中国古代没有契约精神”产生了怀疑。也许这些大量的文书,也是中国古代契约的一种体现吧。
赤羽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4月读了11本书,重点推荐其中3本。 (2人喜欢)
- 3月读了13本书,重点推荐其中5本。 (1人喜欢)
- 2024年读了133本书,选出我的年度阅读top10,推荐给你。 (14人喜欢)
- 12月读了7本书,重点推荐1本。 (2人喜欢)
- 11月读了14本书,重点推荐其中两本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