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都和哪些外国人想一块去了?(一)
最近重读《庄子》,正好把从前的一些想法罗列一下。
我不知这种“罗列”或曰联想、对比算什么。
我也不知只这么述而不论算什么(因为我没能力也不想去“论”)、有什么意义,抑或有一点意义?
总之,你可以当它是“读书笔记”。
今天只记《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著)部分,至于《外篇》和《杂篇》,重看完再整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
翻译:天空苍茫,那是它本来的颜色呢,还是它太高远、没有尽头而显得那样呢?(大鹏鸟)从九万里高空看下面,也像这样罢了。
哥白尼原则:人类在观测宇宙时并非处于一个特殊地位,无论我们向宇宙哪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皆会差不多。将哥白尼原则应用在宇宙论上,就是认为宇宙在大尺度下是均质和各向同性的。

2、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齐物论》
翻译:所以说“彼”是由“此”而产生,“此”也因“彼”而形成,这就是“彼”与“此”相互依存的学说。
斯宾诺莎:每一个有限物都被另一个有限物所规定,但上帝却不可能是任何有限物的直接原因——
理解这话,先需要知道的是:在斯宾诺莎眼里,“实体”(Substanz)=上帝=自然,而“样态”(Modus)=广义的物质世界=(有限的)现象世界=自然界。
斯宾诺莎以一个例子来诠释自己的思想:设想将无限的“实体”呈现到一个无限大的平面上——譬如有一张适合将“样态”、个别事物和各种图形画上去的白纸。我们将这个平面划分成许多小方块,然后将目光锁定其中一个并提出问题:这个小方块是被什么所限定的?答案是:它是被四周和它相邻的方块所限定,而不是由整个平面所限定的。当然,如果事先没有那个大的平面,小方块也就无从谈起。

3、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齐物论》
翻译:此物的分解,就是彼物的形成;此物的形成,就是彼物的销毁。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销毁的绝对之分,都是彼此相通,混然为一。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养生主》
油脂因充当烛薪的燃料而烧尽了。但火光已传开,它是不会穷尽的。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即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4、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齐物论》
翻译:晚上梦见饮酒作乐的人,白天也许在哭泣悲伤;晚上做梦哭泣的人,白天可能在逐围打猎。当他们在做梦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有时在梦中还占问所做之梦的吉凶,醒来后才知道那全是一场梦;只有大彻大悟之后,才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但愚蠢的人却自以为觉醒,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已看得很透彻。
罗素:我无法证明我在做梦,但我也无法证明我没做梦。
弗洛伊德梦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满足。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和情感在清醒时受到压抑,无法被意识到——这些被压抑的内容会在梦中以象征性的形式显现出来。

5、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大宗师》
翻译:摒弃了生的人也就没有死。眷恋着生的人也就不存在生。
伊壁鸠鲁: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而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6.4311,九州出版社):死亡不是人生的一件事情。人没有体验过死亡——如果把永久理解为不是无限的时间延续,而是没有时间性,那么现在活着的人就永久活着——正如我们的视野是没有极限的,我们的人生也是无限的。

6、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大宗师》
翻译:孟孙才,他的母亲死了,哭泣没有眼泪,内心不感到悲伤,守丧不哀痛。
加缪《局外人》:今天,妈妈死了,也许在昨天,我搞不清。
加缪评价《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诚的激情。”——此话同样适用于加缪自己和庄子。

孟孙才或默尔索的“不悲”及其他人的“悲”大概都是什么,鲁迅在《孤独者》中有过回答,那是关于一段葬礼的描述:
传说连殳的到家是下午,一进门,向他祖母的灵前只是弯了一弯腰。族长们便立刻照豫定计画进行,将他叫到大厅上,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题,而且大家此唱彼和,七嘴八舌,使他得不到辩驳的机会。但终于话都说完了,沉默充满了全厅,人们全数悚然地紧看着他的嘴。只见连殳神色动也不动,简单地回答道:
“都可以的。”
这又很出于他们的意外,大家的心的重担都放下了,但又似乎反加重,觉得太“异样”,倒很有些可虑似的。打听新闻的村人们也很失望,口口相传道,“奇 怪!他说‘都可以’哩!我们看去罢!”都可以就是照旧,本来是无足观了,但他们也还要看,黄昏之后,便欣欣然聚满了一堂前。

7、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
翻译:大自然用了一个肉躯将我装载,用生存让我劳苦倦怠,用衰老让我得到清闲安逸,用死亡让我得到静静的休息。所以,把我活着看作乐事,倒正是把我死亡看作乐事的原因所在。
彼以生为附赘县疣,以死为决疣溃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
他们把活着看作是多余讨厌的赘瘤,而把死亡看作是割去那肉瘤,穿破那脓疱,像这样的人,又哪里知道死与生哪个在前哪个在后?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生命是闷热的白天。 天黑了,我进入梦乡, 白天使我很疲惫。
——《死是清凉的夜》,海因里希·海涅

(未完待续)
© 本文版权归 Schopenhau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Schopenhauer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大同订婚强奸案,真能打击到婚姻么? (5人喜欢)
- 金赛纶两月祭:我为何对她难以释怀 (30人喜欢)
- 管仲是怎么打贸易战和让齐国“再次伟大”的 (2人喜欢)
- 金赛纶的复仇 (6人喜欢)
- 2025奥斯卡:左翼大反扑,反川又一轮 (1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