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喝热水
喝冷水和痛经的关系,其实没有什么扎实的医学证据。但是我的个体经验,或者心理作用,还是建立了冷水与痛经先后关系。那种凉东西下肚后的绞痛感,足以让人不怕任何麻烦奔向热水。所以来美国之前,我最关心的是,学院有没有什么地方喝热水。得知没有,我顿时有种要上山下乡的心情。
刚到美国时,租房合同还没有生效,我先住Airbnb。那个民宿没有锅碗,当然更没有热水壶,我的饮用水是附近杂货店买的瓶装水。很快就是助教培训,每天去校园,见识到了美国人是怎么对着净水器,张嘴就喝,连杯子都不用。好巧不巧,我来生理期,担心喝凉水肚子疼,就含一口水,在嘴里温一温,再咽下去,不敢多喝。这个场景,真是闻者伤心,听着落泪。直到我发现了一家日式拉面店,一口热面汤下肚,百感交集。
住进公寓后,我收的第一个二手物品,就是热水壶,因为太需要了。很快买了滤水器,否则美国的水太硬,喝了要得胆结石。我的美国舍友们,会买大瓶的桶装饮用水,倒进杯子,然后放半杯冰块。出去吃饭的时候,餐馆总是会给一大杯冰水,冬天亦是如此。我刚开始总是嘀咕,这样不会胃寒吗?!只有少数几个中餐馆,会问你,要热水吗。春天去芝加哥时,那天刮大风下大雨,我和朋友瑟瑟发抖跑进一家泰餐馆。得知有热水,感动到要涕泗横流,虽然饭难吃,但还是给了20%的小费。我家附近有个奶茶店,虽然老板是福建人,但是美国的奶茶店,默认是做冰的。我有次点了脏脏茶,特意强调hot,但是服务员可能没注意单子,给了杯凉的,我觉得委屈,却又不好意思说。还是朋友挺身而出,替我说明,最终换了一杯热的。
待久了,就有了些street smart,有各类获得热水的方法。我去学姐家,她在美多年,伴侣也是美国人,家里没有热水壶。问我喝什么,我又在生理期,在礼貌和疼痛中纠结了下,还是讲了热水。学姐的伴侣,一位学工科的美国小哥本着钻研的精神,拿咖啡机给我做了一杯热水。我自己也学会了如何实现热水自给自足。我在系里的茶水间放了个马克杯,需要喝热水时,从饮水机接一杯冰水,放微波炉里转1分钟,温度刚好。不在系里时,就还有个随身携带的保温杯,可以抵半天的需求。
身体自有韧性,会慢慢习惯冰水,我现在出去吃饭不再跟服务员强调no ice。除了生理期,不会特意准备热水。甚至现在自己喝可乐,还主动往里面加冰块。除了牛奶一定要加热,我对热饮没有执念了,感慨时间这把刀真锋利,削掉了我的养生习惯。
这次出去开会,看到茶歇区有个热水壶,旁边放一张纸,“Hot Water for Chinese Scholars”。我觉得好玩,发给朋友们,感慨中国人爱喝热水的习惯世界闻名,甚至会议主办方特意准备。历史系的朋友回复说,其实中国人喝热水的习惯是从五十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才开始的。我大为震惊,原来“喝热水”是被塑造的、这么新的习惯。我以为的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东西,其实是几十年前的政策结果。顿时觉得,我在美国喝冰水不算是对我老中人基因的背叛了,狗头。
秦革故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思乡如患疾,你的心回家了吗 (28人喜欢)
- 小城的爱欲与忠诚 (19人喜欢)
- 我站在原地,送你入人海 (16人喜欢)
- 听与说:站在东西方社会规范之间 (23人喜欢)
- 我不是大女主,在越过山丘之前 (3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