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补能充电的几种模式介绍
随着新能源车越来越普及,作为重要配套的充电服务也在不断地迭代创新,以增强用户使用的便捷度,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然而,目前已有的几种主要充电模式,依然各有利弊,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分析:
普通固定充电桩
固定桩是目前最主流的充电形态,覆盖范围广,几乎在所有小区、商业综合体均能看到其身影,但在热点停车区域等车辆密度高的空间,大量存在油车占位、电车充完不走的情况,用户体验感差。而非热点停车区域,则存在大量单桩长时间闲置等情况。为了提高热点停车区域的单桩使用率,一些充电服务商采取摄像头识别电车绿牌+智能升降地锁的形式来打补丁,在增加了额外改造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所有人的停车便利度。总体来看,固定桩的利用率较低导致平均回报率不及预期,也造成大量车位资源浪费。

超级充电站
超级充电站采取大功率充电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电动汽车充满电。市场通用性好,采用统一的超充硬件标准,所以不同品牌车型与充电桩之间可以互相借用,国标充电口是一样的,可能限制功率但不至于不能充。但是超级充电站需要特殊的充电设备和高压电源,这就意味着安全风险也更高,而且在快充高压条件下车上电池包、电驱动、PTC、空调等都需重新适配,对供应链环节提出新的挑战。在实际充电的过程中,实际的外界条件无法满足超充所需的前提条件,如环境温度、车辆状态、BMS保护等,这些都会影响充电速率,很难实现理论速度。最重要的一点,受电网载荷、占地面积等客观需求限制,超级充电站总体数量不可能多,且地理位置普遍较为郊县,就像沙漠里的绿洲,需要算着余量专门去一趟“补水”。

换电站
换电模式的优势在于,将需要补充电能的车用动力电池,采用集中换电的方式,进行闲置电池统一充电,可充分利用夜间的低谷电价进一步降低成本。对于车主而言无须等待充电,实现即换即走。同时每次换电前进行全面的风险排查,最大限度地规避车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但目前仅有少数几家车企在做,且网络上关于电池老化再次利用等问题争议不断,从安全管理角度而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必须要纳入到电池溯源管理平台进行监管,其中涉及到的重要的一点就是车电匹配。采用换电模式后,汽车多次更换了电池后如何保证所有在库电池的质量,有待探索。


私桩共享
在传统的一私车一私桩使用模式下,社区内充电桩普遍会存在桩白天闲置的情况,而目前推出的各类私桩共享平台则可以理论上将这些闲置的私人充电桩对外开放,缓解公共充电设施的紧张状况。但是充电桩共享不代表车位共享,车位的使用问题仍然受限,同时会衍生出物业管理车辆进出等难题。私桩共享就目前而言更倾向于邻居私下协商互助的模式,而不是公共平台信息聚合的形式。

移动补能车
移动补能车是储能技术与自动驾驶技术的结合体,理论上可以随时不受限制地自主移动到需要充电的车辆旁边,从“人找桩“变成了”电池找人”。但是移动补能车对于自动驾驶技术的要求极高,尤其是在车流量大的停车场,一不小心就会变成移动堵点,在地下停车场更是面临定位信号丢失、地面空间受限等问题。此外,大型移动补能车本身体积较大,为整个停车场服务所部署的移动补能车车队也要额外占据至少数个车位进行轮流补能和停放。
目前来看,在移动补能车理论上最适合部署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场景,节假日期间车水马龙,移动补能车基本无法自主安全运行,必须额外聘请“人类司机”来操作;在工作日等非忙时,服务区的固定充电桩也能基本满足过路充电需求。

挂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
挂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提供一种新能源车有序共享充电的新模式。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它的独特优势以及未来充电解决方案的重要趋势。
优势凸显,引领充电革命
1、最大化利用可用空间
挂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MGRC)利用富余的头顶空间,100%节省了地面空间,尤其是在停车场、商业综合体等寸土寸金的区域,使得更多的车辆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充电服务,与固定充电桩/移动补能车等新老方案相比,也提高了车辆来往停靠的便利性/安全性。

2、最大化利用配电余量
在老旧/次新社区和商业载体,配电可用余量往往有限,如果使用“一个固定桩覆盖一个车位”的模式,则需要搭配额外的充电桩物联网系统来均衡负荷,使得同一时间只有几根桩能充电(或所有在充桩同时降低功率),在大家争抢可充电车位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改造的复杂度。而挂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1台设备可覆盖至少15个车位,以有序共享的方式硬性均衡负荷上限,以“分时充电”实现“所有车位的充电平权”。

3、最大化提高使用顺滑度
挂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提供“桩挪车不挪"的用户体验。只要轨道下有空位,即可停进充电。全场部署覆盖后,电车车主再也不用担心油车占位问题,油车车主也不用再产生“霸占了充电位”的负罪感,大大提升了所有车主的停车幸福感。此外,在电车车主的有序共享上,如果上一用户已经充完电但未及时拔枪,下一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客服一键呼叫车主远程解锁,由下一用户代为拔枪,上一用户不用再麻烦前来挪车,非常适合停留时间较长的目的地/半目的地场景。

未来已至,充满无限可能
随着电动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充电服务已经成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挂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预留V2G(车向电网反向充电)功能,以更高的设备利用率充分服务储充一体微电网方案,为新型电力系统下的终端社群自治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还可以在充电机器人上增挂AI巡检云台,在提供充电服务的同时可进行24小时在线监测,重点关注轨道下方的车辆设备状态,实时动态识别车辆发热、冒烟、起火及人员异常行为等,数据与物业信息化系统接通,助力物业管理、消防安全与智慧城市应急管理平台。

挂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的引入,是顺应新能源车发展趋势、解决新能源车主实际问题的创新之举,是对现有各类充电设施的一种革新。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的广泛推广,挂轨式移动充电机器人必将成为推动新能源汽车整体发展的关键力量,为实现更加绿色、更加智能的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