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工作坊小记
今天参加了一个线上心理工作坊,主题是鼓励女性在应对冲突场面时更多表达自己,不要退缩。
第一个实验,每组两人,各两分钟,描述 zoom 镜头中的对方。只能用客观的描述,不能有任何主观的成分。比如,“你戴着眼镜”,是可以的。但是,“你很瘦”,或者,“你的眼睛很大”,就不可以。
实验体会:没有想到纯客观的描述如此艰难。看到一个人,大脑里冒出来80-90%的念头,都是主观的。需要刻意筛选、避免,才能摘出客观的陈述,并且需要做出比平时细致很多的观察。两分钟看似很短,但很容易就词穷了,或者脱口而出主观的评价。
有些人被观察的时候不自在,有些人被观察的时候有一种“被看见”的感觉,反而很享受。在观察我的人词穷、讲不出更多描述的时候,我会替对方感到尴尬,并且觉得自己提供的素材不够多,比如背景房间里没有任何装饰,发型衣着也不太有值得描述的点。导师问我是不是一个平时很习惯为别人考虑的人,我倒也不觉得是。
第二个实验,重新分组,每组两人,这次尽情地说一些带着主观判断的话,各两分钟,并且给对方反馈,告知对方的这些判断是否正确。
实验体会:有人反馈说进行的主观判断哪怕是夸赞,也感觉到不适,因为觉得做人不应该如此 judgemental。但我认为这是处在实验中,认识到自己在做主观判断后的一厢情愿。结合上一个实验来看,judgemental 是人的本性和共性,无法避免,大多数时候甚至无从察觉。
我自己给出的判断全部都被对方肯定了,其中一个原因应该是我已经无意识地过滤掉了可能的负面判断,只给出我认为普罗大众都能够接受的夸奖式的判断,比如有艺术气质、做事态度认真、喜欢把家里打理得很舒服,等等。我做出这些判断时,是尽量根据 zoom 镜头里的画面给出符合逻辑的推断,而不是强行的毫无根据的夸赞,但是,不知道这里面是否已经带着自己讨好型的滤镜。
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是我的对象对我的判断几乎全部错误。她说我的头发紧贴头皮,一丝不苟梳成马尾,感觉我是个严谨严肃有条理的人,像教导主任那种风格类型。但事实是,我几天没有洗头而已,这也恰恰说明我是个散漫、生活没有条理的人。而对方对我的这个判断,一下让我想起我自己的母亲,我一直想要避免成为她的样子。
当我跟导师提起这个观察的时候,导师问我,有没有想过,我有意或者无意把自己打扮成这个风格,表明其实我就是希望在他人心中留下这样一个“教导主任”的印象,这其实是我真正想要的别人对我的看法和评价。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反思中。
第三个实验,再次重新分组,每组两人,描述自己经历过的一个束手无策的场景,让另一个组员帮自己想一些能“怼回去”的话,重点在于避免自我辩白,把重心推回到对方身上,比如,“你为什么要这么说”,“你问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
实验体会:这个实验相对复杂,在这样简短的线上工作坊中效果不太理想,尽管能够明白把注意力向外而不是对内的逻辑,但实验中的应用和组员的配合,难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达到默契,更别说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于这个实验和前两个实验之间的联系和递进,我也没有很好的理解。
总结:是一次很有趣的尝试,也有些收获,特别是第一第二个实验,简单但很有力量,让我体会到平时习以为常又视而不见的一些表达,并且在参与过程中得到一些与平时的自我认知不一样的新信息,值得继续思考。
工作坊参考书籍:A Woman's Guide to Power Unbound
PS,写下这些,是因为前几天和朋友聊天,说到很多我以前看的剧读的书,现在都忘记了,觉得很沮丧,感觉白看了。朋友给了一个老掉牙但很务实的建议,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于是想要把一些细小的感悟都记下来,也许一句很短的话,很小的瞬间,最后会成为一把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