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目录|2024年5月:成事之德
2024年5月1日星期三|关于感情问题的系统思考;求和的智慧;彻底接受,自己做主
01.已单独成文人生幸福的秘诀(感情篇):无所求,但敬且爱
02“求和”的智慧:如何处理张力,求同存异。
03打坐时,腿会暂时性地麻木,但是你要挨过去,它就会恢复。几次之后,就不会再麻木了。同理,在面对自己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不要急躁,不要逃避,要有足够的定力去忍耐——就像面对“腿疼”时一样——不用太过担心自己,你要相信自己的恢复力,人是会触底反弹的,那是不可多得的成长机会——问题是,一定要触到底,彻底地接受,不再抵抗,就会有东西自然地涌现出来。
04老偷教小偷怎么教的?扔在那里就不管了。摆脱依赖的心,“自己要做主。”
05八万四千法门,哪个是自己的法门?哪个最亲切,就是最有缘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主修的法门—不能这边打转,那边打转,转了好多圈,又回到同一个起点。
06.巩固。发心犹如播种,以行为来巩固,犹如提供这一粒种子成长所需的养料。
2024年5月2日星期四|为救度众生而精进修行
01.自己的智慧不足以帮助受苦的他人,怎么办?“为救度众生而精进修行”,“为利有情愿成佛”。一方面反思是不是真的化解了自己的苦?自己是否还有嗔恨、埋怨?“菩萨病愈,斯众生病愈。”不仅是为了解决自己的苦,更是为了解决众生的苦,也要精进修行。另一方面,不要执著,随缘尽心,来化他人的苦。“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02.“不能将心待悟,将心待悟,永无悟期。只有把全部心力放在功夫上,不管悟与不悟功夫照做不误。有这股劲头,才是参禅人的本色。”(净慧禅语)
03.集中在一个点上,其他都是妄想。
04.由生转熟,“得力处正是省力处”
05.“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那个无动摇的自性去哪里了?
2024年5月3日星期五|安住当下;不找借口;沉重之心,自己做主
“就修行人来说,当平时事务多、工作比较忙、外面应酬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就会说我们要修行、要打坐、要闭关。从这种反应来看,我们往往会把我现在不能专门修行的责任推给别人。别人有错,不让我实现这个心愿,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所以有怨,仿佛这个世界欠他的。”
“心不能安住于本位,不能安住于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我们通常总是在这种状态,这山望着那山高。”
“我们的身和心总是不断地提出各种要求,向我们施加压力,不断地让我们被迫地安排它、调整它,这就是苦谛。”(打坐的时候特别明显,今天疼出了一身汗,被身体逼迫得不得不把盘起来的腿放下。)“这就是我们很多人日常生活的状态,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我们在一条小船上,被风吹来吹去,在海面上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我们生命的风叫业风,业风推动着我们的身口意往前漂流。如果你明白这种生命的盲目性,能看到这种无明,修行就会有动力。就像我前面讲的,要有一种沉痛之心——要自己做主呀!”
2024年5月5日星期日|把风景看到眼睛里头来
2024年5月6日星期一|柏拉图的“回忆说”和禅宗的“自性说”
2024年5月8日星期三|仪式感的重要性
“仪式帮助我们处理生活中的窘境,唤醒我们心中的美好情感,是心灵的港湾和力量的源泉。”
2024年5月9日星期四|清净身口意
2024年5月10日星期五|静下来,不要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024年5月11日星期六|营造自己内在的山林
正如圭峰大师所言,“然多生妄执,习以性成,喜怒哀乐,微细流注。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有损。”
2024年5月12日星期日|找回做研究/写作的信念感
2024年5月13日星期一|好好吃饭与好好学习;性格决定命运
【好好吃饭】禅堂里维那师父曾经开示过,上座之后,要在自己心中提起一个念头:“我上座了。”目的是为了提醒了自己,我此时此刻在做什么,每一分每一秒在做什么。
回到日常生活中,回到吃饭这个对镜,当我们把手里这碗饭端起来的时候,也可以试着提起这样一个念头:“我现在要实践好好吃饭了。我要安住当下。”然后在吃饭的过程当中,反复提醒自己:“我要回到当下,好好吃这一口饭。”然后不断地观照、不断地实践“跑了拉回来”、不断地回归当下。(耀了)
引申:【好好学习】上座后,要在自己心中提起一个念头:“我上座了。”提醒自己,我现在要好好学习了,我要安住当下。“跑了,拉回来。”
2024年5月16日星期四|“悬崖撒手,自肯承当”
我的生命力可能就像野草一样,拥有触底反弹的力量。越是濒临崩溃的刀锋处,越是我反身一跃处。
最近调整作息,并增添了诵《普贤菩萨行愿品》的早课。但下午和晚上无精打采的时间多,常觉学术时间不足,经常还会手忙脚乱。但有了一点点“打坐”经验,并听了前辈们以“以年计”的盘腿进步史后,我没有像以前一样,简单归因于这种模式不适合我,而是愿意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和调整,让变化缓慢发生。
这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它值得。就像“打坐”或是“站桩”一样,你不用强撑着让自己直立起来,或着力维持“标准的姿势”。放下妄想、杂念,要做的仅仅是放松,再放松,“损之又损”,减少由紧张而造成的阻滞,让气血重新流动起来。日久功深,耗损的元气一点点恢复起来,它自然会有一种力量把你带起来。
2024年5月17日星期五|研讨会的嘉宾
一、于易生骄慢处,如履薄冰
昨天研讨会,讲得很尽兴,大家也听得很畅快。往往这个时候,“骄”“慢”就容易生起,过后也会兴奋很久。但是这次我明显感受到有一个自己在讲,另一个自己在观照——是为了显摆自己,还是真诚地分享?还是两者都有?我看到当别人频频点头,表现出认同时,“贡高我慢”的念头生生灭灭。研讨会结束后,喜悦,但没有过度亢奋。现在每天跟人打交道比较多,几乎每天晚上睡前都要念“净口业真言”,念的时候回望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由内而外流露出来的,有没有给别人和自己造成困扰——尤其是今天,说了这么多。所幸的是,只有那么一两句话让我觉得不太恰当,多少有点“巧言令色”之嫌,还有一些话我担心可能会增添他人烦恼,便及时地补充了一些有帮助的话,算是弥补了过失。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二、研讨会·嘉宾
一者,兴发。因为你来了,你在,大家在,才有兴发。高兴了,自然而然地就有发了。再者,“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们没有瑟没有笙的,没啥可招待的,只能拿出点自己最近的思考,以享嘉宾了。
三、发现并接纳自己的特质:我们只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别人
2024年5月18日星期六|一条大河
2024年5月19日星期日|轮回真实不虚,因果真实不虚;买衣服与选择
已单独成文知止而后有定——从买衣服的“阶段性”说起
2024年5月20日星期一|区分教化对象
我开始逐渐区分出,哪些是我要教化的对象,哪些不是,甚至要出于保护自身而避开的。即,一个哲人如何在大众中生存,如何保护自己而避免仇恨?「显白/隐微」
以前我的写作有一种倾向,就是希望尽量通俗到所有人看到都能明白我在讲什么,妄想自己“千手千眼”,拥有无数方便法门,让这个道理被不同的人所接受。后来我不这么做,或者说我似乎找到一个自己感到舒适的度,它让我能够自由而节制地写作,既清楚地阐明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自言自语、自娱自乐),又不至于掰开了揉碎了地去解释——换言之,我不再迎合任何人。如果已经写得足够清楚了,有的人还是不能进入这个文本,那可能他本身就不是此文的读者。原因很简单,一个人懂得一个道理是需要很多条件的,而文本的作用极其有限,无非是“一阵风”之于“一朵花”,风吹过,花开了,不是风有多好,而是花本身为此做了足够的准备。若是“机不契”,纵使达摩也无法与梁武帝继续交谈。
这也是为什么我从不宣传自己有“咨询”业务,我只是把它藏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待有缘人发现,而且我设置了一定的收费门槛,保证对方不是心血来潮找个人解闷儿,而是确确实实有真实的困惑,处于“刀锋”状态中。事实证明,每次交流对于双方都是一种深深的滋养,我没有任何预设,也没有任何技巧,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伴着对方的脚步,像跳舞一样,我们共同的答案呼之欲出。因此,几乎每次都会聊到眼眶湿润。
2024年5月21日星期二|行愿,愿在行上
《普贤菩萨行愿品》为什么好?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与普贤菩萨的愿望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一般来说,我们的愿望都是求得一个好的结果,而普贤菩萨的愿望是“行愿”,是发愿自己在因地上怎么去做。
2024年5月22日星期三|政治首先是自我治理(欲望、血气、理性)
01.抓大放小。很多时候,我太紧张或太纠结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做到极致——但其实这并不重要,没必要为这种事情太费神。
02.虞廷十六字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既是危险的、需要警惕的,又是微小的、不易察觉的。这里的“人心”既可以理解为民心,又最终需要回到为政者的本心,只有通过修身涵养本心、调节欲望,使自己的身心都处于和谐的状态,才能最终收获民心。因此,每个人做好修身的工夫,在最日常的小事上坚守本心,这本身就是我们参与政治的方式。
03.在何种意义/何种程度上是重要的/关联着整体?
同一件事物,在某种意义框架中显得不太重要,但在另一种意义框架里却无比地重要。又或者,它本来就在那个位置上,但我们看得不够明晰。换言之,关键在于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在整体上思考生活,而非盯着具体事物),其次,当下的这件事在何种意义上、何种程度地关联着这个整体,或许是工具性的、服务性的,或许是本体性的,又或者并不相关——役物,而不为物所役——因为有整体性的觉照在里面——让手头这件事在整体的意义之网中得到恰当的安顿。
我们的意义网络是如何的,这件事在我们的意义网络里意味着什么——这是“合理性”。但与此同时,“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就是好的,并不意味着这是值得欲求的——这里牵涉着不同人对于人生的理解——重新审视我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审视我们的意义网络。
2024年5月23日星期四|轻舟已过万重山;得饶人处且饶人
今天看着自己整整齐齐的遮阳伞,想起从前为伞的杂乱而苦恼的日子,似乎突然有点明白什么叫做“轻舟已过万重山”了——发心自然是有的,过程中的反复也是有的。还有很重要的,换到了合适的伞——能够换到合适的伞,期间有偶然的因素,例如总是丢了伞然后又买,买了又丢。按照我懒得挑选的原则,会买从前买过的同款,结果没有从前好,这才放弃,下定决心重新挑选一把。起初也并没有很喜欢这把伞,但是在另一把新伞到了后,果断地还是选择了这把,后来就越来越喜欢。
2024年5月25日星期六|“执两用中”
人活在张力之中,无论是德性论与心性论的张力,还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张力,又或者自然与教养的张力,天道与人道的张力……我们必须学会处理和平衡这种张力,而不是致力于取消任一端,以彻底地解放另一端。无论取消哪一端,都会在另一端上走得太远而偏离中道,“执两用中”的精义就在这里。
2024年5月26日星期日|住于何:如何判断“材”;养成“不过分”的习惯
01过犹不及:主动克制,不过分。如何以一种不过分用力/耗尽自己的意志力的方式努力,那么就不会反弹——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日常状态。习惯性节制,养成“主动克制,不过分”的习性。
02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使得彼此的身心都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好——有时恰恰可能需要不那么“舒服”(如果说按照“习气”生活就是舒服的话),需要一点改变,但只要这种改变的的确确是好的,那就是值得的——对“舒服”的警惕,李彬老师说,“我很害怕自己太舒服了。” 当然,由于个体差异,这并非意味着生活节奏完全一致,此时需要尊重可能适合对方却不适合自己的节奏。(不过,这里仍然需要区分:这种“适合”是何种意义上的适合,有时我们并不真的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不能专擅,“听人劝,吃饱饭”。)
“敬”里面蕴藏着一种两个人相处的价值排序,最重要的是什么。进则致力于“共同的好”,退则确认个体独立性。
03“最重要”意味着什么?秩序,(安)住与止(界限),即“断舍离”的终极依据。一方面,如果“群龙无首”,就会导致混乱。另一方面,要守护秩序,所以需要边界,需要抓大放小——“大局意识”。
2024年5月27日星期一|日新其德:努力,但不折腾
单独成文
2024年5月29日星期三|消化能力的重要性
2024年5月30日星期四|王与霸
人总觉得“我是对的”,此时是一种“我执”。但应当说的是“这个道理是对的”,在你就是你对,在我就是我对,在他就是他对——并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对,而是道理对——而且这种道理必须是既蕴含着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自曲直以复礼”,不是僵硬的“法执”——活的法/理。
2024年5月31日星期五|秩序:价值排序与处理张力;风格与选择
秩序,是一种安排,这种安排是基于一定的价值排序,而每个人的排序是不同的(“权”)。因此,你是怎样的,你安排出的秩序就是怎样的。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
悉达多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走向真实的亲密关系 (10人喜欢)
- 人际交往指南|“沟通-理解”的限度 (3人喜欢)
- 自然教育|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人喜欢)
- i人与e人的相处之道:接受、忍耐与糊弄 (1人喜欢)
- ”服美役“系列| 不是取悦自己,而是整饬身心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