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云(616):瘟神出境
在众人的千等万等之下,这天的朝会终于是结束了,对宣德门外所发生的一切毫不知情的大宰相李邦彦骑着他的高头大马在行至城门口时对眼前喧哗不已的人群大感疑惑,但他很快就发现情况对自己似乎很不利,因为这些人大老远就对他指指点点并对其怒目以视。
若是搁在平时,李邦彦定然会大摆威风让这些胆敢对他如此不敬的人好好尝一下苦头,可今时明显不同往昔,李邦彦深感有一股寒气直冲自己的面门而来。他果然没有猜错,当他完全走出城门口后人群中立马有人上前围住了他并一边对其叫骂一边开始抓扯他的衣服试图将其揪下马来。发现情况不妙的李邦彦随即开始不顾一切地策马狂奔,借着这匹宝马的冲击力,李邦彦成功地落荒而逃,他唯一留下的就是被人给拽下来的一只靴子。
赵桓随后也从禁卫的通报中得知了宫门外所发生的一切并接下了他们的请愿书,他当即命人传旨:诸生所上书,朕已亲览,备悉忠义,当便施行。
既然皇帝已经发话了且同意了这些人的诉求,那么人群是不是就该散去了呢?可是,很多人却并不买账,他们高呼:“我们必需见到李右丞和种宣抚的复用诏书才能离开!”
这显然就是不相信赵桓,无奈之下,赵桓只能派遣知枢密院事吴敏亲自前来宣诏:“李纲用兵未利,不得已罢之,待金人稍退,即令其复职。”
赵桓这意思就是说李刚不是因为被李邦彦之流的奸臣所陷才丢官罢职,而是因为办事不力,但他愿意为此而做出妥协,可这必须等到金军退兵之后才可施行,以免惹得金国人动怒。对此,众人仍然很不满意,这种政治伎俩可能对平民百姓管用,但对于熟知这些手段的太学生来说却是上不得什么台面。眼看日落将至而赵桓也似乎准备就这么耗着,于是有人便在这天的暮色时分敲响了用来告御状的登闻鼓希望皇帝陛下能够亲自出面解决此事。赵桓这个胆小鬼当然不敢来面对这时候已经聚集至十万人的请愿队伍,他就一直在深宫里打转,直到登闻鼓被敲破之时也没见他的身影,人群由此而变得更加的狂躁和愤怒。
见众人如此冥顽不灵且公然敢于胁迫君上,此时的宋朝大忠臣、不久之后的金国大走狗——开封府尹王时雍不得已只好亲自出面意图用他的官威来了结此事。这个蠢家伙一上来就对人群大喝道:“尔等知不知道你们在干什么?你们竟然敢胁迫天子吗?赶快给我滚开!”
太学生们集体大呼道:“就算我们是在胁迫天子但也是在行忠君之事,如此至少也好过你等奸邪之辈蛊惑君上!”
说完,众人随即将满腔的怒火发泄到了王时雍的身上,眼看自己即将被人围殴,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精神,得到李邦彦真传的王时雍也赶紧一溜烟地撒腿就跑。禁军殿前司主帅王宗濋立马将此事上报赵桓并建议他应当暂且先满足众人的诉求,否则今日恐生变数。无奈之下,赵桓只好再命签书枢密院事耿南仲前去向众人宣谕:“陛下已经派人前去宣李纲入宫觐见!”
如此甚好,那我们就在这里恭候李大人进宫!
此举可谓是大大出乎赵桓的意料。他先前派了一个名叫陈拱(一个连走路都费劲儿的大胖子)的太监前去宣召李纲入见,其目的只是为了拖延时间,甚至是让这个太监走到半路就折回),可如今这情况逼着赵桓必须派人尽快把李纲召入宫中并给他官复原职。为此,赵桓只能假戏真做另外再派宦官前去给李纲宣诏——这回是真的且绝不许耍任何的花招和小聪明。
如此一来,悲剧就此发生:前去宣召李纲入宫的陈拱还没走出宫门,但后面派去给李纲宣诏官复原职的太监已经走到了陈拱的前头。于是乎,人们便以为陈拱这是在故意为之从而把他当成了和李邦彦一类的奸佞小人,陈拱因此而被人揪住一顿死打——我没有夸张,陈拱的下场很惨,他不但被活活打死,而且死后还被人大卸八块,《三朝北盟会朝》原文如是说:众取拱之脔而磔之。
陈拱之惨死仍然没有让众人的情绪趋于稳定并回归理智,这些人反而叫嚣着:“陛下有旨,杀内臣者无罪!”
在这个口号的煽动下,前后陆续又有十余名前来宣旨的太监被围殴致死。所谓请愿的人民群众这时候已经受情绪的鼓动而化身为了暴徒。他们不但擅杀宫中内侍,而且还将死者剖腹并取其内脏肝肠悬之于长竿之上,号曰:“此逆贼也!”
要不怎么说李邦彦能够当宰相呢?事实证明人家确实有两把刷子,他不但能够在危机时刻识别出危险的级别指数,而且就连逃命的本事也是异于常人,否则这天第一个用来祭旗的人恐怕就是他李大宰相。如此血腥和暴力的事件同样让身为人臣的李纲惊惧不已,这些人行此所为可都是打着要为他李纲打抱不平的旗号,那么赵桓和李邦彦等人最后会把这笔账记在谁的头上呢?即便李纲真的是无辜的人,可赵桓今日所受的这份被人胁迫的耻辱又会被记在谁的头上呢?
深知自己今日已酿下大祸的李纲进入皇宫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跪在赵桓的面前泣拜请死,但赵桓这会儿可不敢动他一根毫毛,甚至连说话都得对他极度的客气,李纲也随即被赵桓重新复官为尚书右丞并充京西四壁守奭使。如此这般之后,赵桓让李纲前去把外面的那帮人给搞定,要不然他这晚可是根本就没法入睡。谁曾想外面的人还是不肯散去,他们认为赵桓的诚意还不够深,直到最后赵桓再又命李纲节制城内外的所有宋军且种师道也被重新任命为三路宣抚使之后,众人这才逐渐各自散去。
站在宋朝统治者和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说,此次宣德门聚集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力无疑是极度的恶劣,这种恶劣并不在于事件本身,而是赵桓所代表的统治阶级在民众的要挟之下威严扫地。这笔账陈东等人迟早都要偿还,甚至是用他们的性命去还。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这件事其实也帮了赵桓和李邦彦等人一个大忙,此前坚决反对割让北方三镇的李纲如此可就算是欠下了赵桓很大的一个人情,说人情已经算是太客气了,严格地说赵桓其实完全可以因此而杀了李纲,但结果是李纲不但没死反而还官复原职,如此也就算是赵桓赏了李纲一个再造之恩。对于此等恩德,李纲应该怎么报答呢?在此之前,李纲坚决反对赵桓割让北方三镇并押下了割让三地的诏书不发,可在这之后李纲松手了——这东西不到手完颜宗望怎可轻易退兵呢?
二月十一日,在将赵构和张邦昌一并送回并得到了新的人质后(肃王赵枢和给事中沈晦),完颜宗望在没拿到足额犒军费的情况下开始从开封城外撤兵北还。
事实上,完颜宗望其实也是被迫撤军,甚至可以说他是在一种提心吊胆的心境下踏上了北返的行程。一来,他的大军开始缺粮了,二来,宋军的勤王之师已经远远超出了他预想和可以承受的规模,三来,完颜宗翰的西路军被拖在太原迟迟无法与他合兵一处,孤军深入的他如果再不走恐有覆灭的风险。他这是被宋军给吓到了吗?或许是,但他更有可能是被陈东等人的举动给吓到了,倘若开封城内的百姓都能被激发出如此的血性,那他完颜宗望这几万人根本不够塞牙缝。 再者,已经落袋的五十余万两的黄金和一千两百多万两的白银以及新的宋金和约誓书,完颜宗望通过此行所得到的好处和利益已经够多了,他完全可以昂首挺胸地回去交差。
难道宋朝就这么眼睁睁地目送着完颜宗望离开京师再北渡黄河最后平安地归国而去吗?之前不是说好了要对撤退后的金军实施包饺子战术吗?没错,可那是在姚平仲袭击金营之前,自宋军偷袭失败后,赵桓可是就此患上了严重的恐金症。金军撤走后,种师道建议在金军渡过黄河之时对其半济而击,赵桓直接予以严厉拒绝,这让年过花甲的种师道在走出宫门后不禁是仰天大呼道:“金军此去异日必为中国之患!”
御史中丞吕好问同样是被赵桓气得跺脚,他向赵桓建言道:“金国经此之后必然更加轻视我朝,待到秋冬时节必然再次来犯,还请陛下速定御敌之策以备将来。”
也不知道赵桓是心里没招还是压根就不把这当成一回事,总之他是一声也没吭。见此情况,最后还是李纲想了个好办法,他说金军此次北撤恐会在沿途大肆劫掠,不如仿照当年澶渊之盟的旧例派出大军沿途跟随,明曰礼送出境实为监视其行动以免生灵涂炭。
这个提议赵桓倒是没有反对并当场准允,可李纲却给赵桓玩了一个文字游戏,他随即分派数路大军以万人为一队北上,但李纲私下里却对领兵将领许以便宜行事之权:可击即击之。然而,宰执大臣里的主和派却识破了李纲的用意,当宋军追至河北境内时又收到了朝廷的班师令。高层的相互内斗让前方领兵的将领也不知该如何是好,当李纲派人再命他们追击之时,宋军早已没有了追敌的心气,完颜宗望就此得以成功地全师而还。
宋朝的宰执大臣内部这又是在吹什么妖风呢?原来,他们这是被远在太原的完颜宗翰给吓着了。
我们之前一直在说完颜宗望的东路军如何在开封城外兴风作浪,那么完颜宗翰的西路军这一个月又在干什么呢?答案就是一直被困在太原城下。眼瞅着完颜宗望只凭借满嘴的威吓就满载而归,迟迟拿不下太原城的完颜宗翰也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他也想让宋朝给他一点好处从而能够体面地从太原撤兵甚至是只凭一份诏书就让太原城归为己有,可仗着勤王之师的陆续到来,宋朝方面也就根本没搭理完颜宗翰的无理索求。
大怒之下,完颜宗翰便想着分兵出太行山也去开封城下耀武扬威一把,但还没等他出兵,宋朝这边的折可求便率领麟州和府州的宋军前来给太原解围,同时已经官复原职的刘光世也带领着鄜延路的宋军前来解太原之围。遗憾的是,两路宋军皆被金军阻截在隘口而不得进,两路宋军只好绕道百里前来解太原之围,可结果却是两路已呈疲劳之师的宋军先后都被严阵以待的金军给击溃。完颜宗翰随后留下一部继续围攻太原,另一部则先后攻破威胜军(今山西省沁县)和隆德府(今山西长治)并驻军高平从而对开封形成渐逼之势。
完颜宗翰这条行军路线正是当年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前后亲政北汉时的路线,这可把宋朝的宰执大臣们给吓了个半死。只要完颜宗翰一声令下,宋朝就将继完颜宗望之后再迎来一个瘟神,可李纲此时却把军队派出去追击河北境内的金军,要是完颜宗翰打到了开封城下可又如何是好呢?因此,在这些人看来守住开封是当前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人家完颜宗望已经拍屁股走人又何必去没事找事?
为此,宋朝紧急调整了京畿地区的布防:命统制官郝怀领兵一万屯河阳并扼守太行山的出口,以种师道为河北宣抚使驻军滑州,以姚古为制置使派兵援太原,以种师中为制置副使率兵援中山与河间诸州,这最后一步自然就是将前去追杀完颜宗望的宋军给拉回开封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