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照
有二种意思,一指人临终前短暂的好转,二指,反省。反省的含义、层次也有很多,此处专指观察自己对境时心中所起的心念。
烦恼的相貌
现实生活中,即使是不修行的普通人也常常讲“烦恼”二字,但烦恼究竟是什么?长什么样?怎么生起来的?恐怕平常人绝少留意。经典中对烦恼的相貌是这样说的,:「煩惱總相者,如《集論》云:「若有法生,即便生起極不靜相,由彼生故,令心相續,極不靜起,是煩惱相。」」简单来说,如果你在处理某人事的过程中(包含处理前与处理后),感觉到内心不寂静,纷纷扰扰的,那么就说明烦恼生起了。这时候,普通人可能会这样操作:觉得不舒服——》找点乐子,吃喝玩乐、上网、看电影等等;或者就是不管了,让烦恼延续。能够回光返照的人,大概不多。
破案
其实,这个时候,最好,破一下案。就是说,这种不寂静相不会无端生起,一定是有原因的,总是你的内心想到了什么。特别是有明显的人事对境为缘时。当把心对人事时的深层(似乎是潜意识)想法看清楚了,也就比较能够找到健康的化解方法。
例子
比如,学人昨天因为要与W交涉一件事,突然内心很不寂静。因为还未到交涉的合适时间,于是心中便有了挂碍,不能很好的安住于当下用功的境,准确的说应该是焦虑。于是,学人意识到这种烦恼相后,放松了一下身心,关注呼吸,内心平复后,就跳出来返照,为什么会有这种波动,担心什么?~怕表现不好然后呢?那又怎样?~这么点小事,都表现这么差,你还有啥用 就是这样,如上,罪魁祸首现形了(~的那两句);你如果不去返照,只会觉得突然心情就不好了,不寂静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人事,生起的念头不一样;这大多和早期的家庭教育有关,于是,有人就会把锅甩给父母,其实,还是自己的业所感,自己种下什么种子,最后出来果子全部归自己。也和宿生的思维习惯有关,所以即使刚出生的小孩,未经过家庭教育的熏陶,所思所想也不同。) 接着,就该化解烦恼了,就是把~那两句化解掉,这个时候,我要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才比较容易客观,把末学当成自己的一个朋友。【他有完美主义的倾向,做事很认真,一丝不苟,大的疏漏自知不会有,所以往往对细节不放过,所谓一丝不苟嘛。他挺努力的,但我对他其实很苛刻,总是对他有这样那样的要求,既要把这个事做了,又要做好,而且内心还要把控的很平稳,时时刻刻。】最终我发现,我对他身心的要求极高,而这种要求其实是一种圣人的标准,圣人不是抽象说法,而是有明确定义的,就是断了烦恼的,不起人我执的修行人。2015年,第一次发现这种心念模式时,我痛哭一场,我想,如果我对自己的一个朋友如此的话,他一定恨死我了,而且这个朋友还是这么厚道的一个人,这简直是一种精神折磨啊。而现实是我对自己就是如此。 于是,开出两句药方:给某某降低标准,完成就好。不管别人怎么看,要看陀父怎么看我。总之,我把大件把握住了,主业就把住了,就在主干道上,其他的枝枝末末不会影响到宗旨,没必要因为“洗个脸”花大把心力,把去采矿的时间也影响了。
补遗
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当然行为来自于念头,所以修行可以说就是改正自己不健康的念头、心念模式。用全新的、健康的思想模式取代过往不合适的、对自己有害的心念模式。第一,就要回光返照,知道自己心中的念头。(这一步必须要在心比较静时,才能完成,否则返照不清。早晨和夜晚可能效果比较好)第二,健康的、适宜的心念模式,从听闻FO法来。(或者也可以找一个比较有智慧的朋友,看看他怎么看同样的问题)第三,不断练习,直到新的思维模式成为习惯。(这就有点类似于《论语》所说“学而时习之”。) 这是一个门,一个方法,不代表全部,但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门。符合缘起法,使人活得更明白,也可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