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6月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在微信读书上偶然发现的,我一看豆瓣评分9分,那必须得看一下啊。看完之后,我首先想说,我会给这本书10分。第一次看的时候被前面的游戏情节弄得一头雾水,因为我对此类游戏着实不感兴趣,但是看进去了以后就不一样了,越看越来劲。在回老家过年的火车上,将这本书的第一部看完了,意犹未尽又专门去下了连载的APP想把这本书看完。
很难描述这本被大家称为网文的书当时带给我的触动,我无数次想要为书中女性的坚毅、勇敢以及智慧而落泪。最重要的是,看似是一个游戏世界,但却和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实有连接。
“无论是痛苦的束腰、磨脚的高跟鞋,还是沉重的裙撑,都是小姐们为了将来所做的努力。
虽然这些努力可能是无用功。
她们在泥潭中挣扎,希望自己能舒服一点,但是她们以为是救命稻草的束腰、高跟鞋和裙撑反而拖着她们,让她们下坠得更快。”
“只要大家愿意,可以为男人找情妇找出一百万个理由,但事实上,男人去找情妇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他们想找情妇。其余所有的一切,都是将此行动合理化的借口。”
被点评、被否定、被看轻——不可否认,想要获得同等社会地位,女性必然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所在的现实世界既是如此,所以我才希望游戏世界的莉莉丝和女孩们无论如何都能成功,开拓属于她们的,一个新的世界。
“永远有人需要读书” “书是属于所有人的”
这本书确实是在某一时刻治愈了我。里面或有些不合理的情节,但是有没有可能这本书写的就是这么真实呢,亚洲国家父亲缺席的故事太多,不胜枚举。从这本书中吸取到的更多是阅读和书籍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改变。
我们都是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工作的普通人,节假日能出去旅游一下看看外面的世界已经是无聊生活的调剂了。而阅读得以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世界,书中的21岁女装销售员、30岁的啃老族、35岁的家具制造公司财务人员、40岁的前杂志编辑和65岁的退休人员,从刚进入职场到从彻底离开职场,每个年龄段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困扰。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身边有这样一间人生借阅室,是一种安慰。
看过宫部老师的《火车》和《所罗门的伪证》,挺惊艳的。这本书的书籍介绍也蛮吸引人的,起头的“我的儿子终于死了”令人心里一惊。
看的时间有点久了,有些情节已经忘记了。(这就是补读书笔记所要付出的代价)。但是整体故事情节还是很紧凑的。推理小说如果有出人意料的巧妙设计,便已经优于其他不少同类小说了。
“请您用那颗敬仰老师的心灵,多多珍惜一下自己吧”
“话筒对面,是一团人形的灰烬。我能听到灰烬痛苦的喘息”
这四本书我是连在一起看的,确实看得蛮痛快的。作者作为一名体制内的刑事技术警察,更多的是想通过描写刑警的实际工作让大家对这份工作少一份误解,多一份理解。
丰富的工作经验让作者的写作游刃有余,“悬案”及“疑难杂症”被侦破的全过程也让人忍不住想一直看下去,展峰作为本书的主人公,性格特点及破案能力也随着案件的走向而越发地深入人心。案件各有特点,推理过程逐步深入,有理有据。很期待这本书的第五部。
雾气从迷雾河蔓延到城市,从未散去,困顿的一代,在雾中寻找爱与自由。
读这本书总有一种感觉,丧丧的气息会不由自主地从字里行间满溢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些能毫无保留地告诉别人,有的是不可以的。最神奇的是,这样的文章里居然还加入了科幻的元素,令人感觉还挺奇妙的。
“有的人就是如此,喜欢主动背负责任,责任成了生活根本,大街上我从没见过一张轻松的脸”。
读这本书的感觉亦是如此,在这本书中,我没有见过一张轻松的脸。看完有一种乌云密布的感觉。
这是深蓝的第四本书,依旧是熟悉的笔触和语言。这本书除了让我了解到一线办案民警工作的困难以外,也让我在看到民警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想,他们身上又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深蓝——全国200万人民警察中的一个。深蓝的故事,也是全国200万人民警察的故事。
太阳底下无新事,但愿故事无新篇。
是书名引起的共鸣驱使我点进这本书的,未曾了解过作者是谁。看完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才发现他之前在《最小说》和《one》上经常发表文章,而这两个名字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遥远,它们承载着我高中和大学的青春记忆,而我现在已经毕业7年,即将迈入30岁的队列,会因为“你也很累吧”这句话而想要阅读一本书。
成人世界里那些包罗万象、无可奈何的疲惫时刻被缩略进一个又一个的人生中。
空巢青年消消乐和今天也是想当咸鱼的一天啊 这两篇太有创意,既结合当下的大环境、打工人的心境、又有异想天开的脑洞,并将这些元素合理化,镶嵌至现实世界中。确实是一种很巧妙的写法,看了之后久久难以忘记。
总体来说,每个短篇风格不一,但都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描写了普通人无可奈何的心酸生活,所以,你也很累吧?
一开始看书名和作者名以为是美国的,开始看才发现作者是云南信息报《情感地带》栏目记者。
总觉得那个时代的记者和现在的是不太一样的,个中缘由只能自行体会。
首先不得不佩服记者的大胆,可能也正是因为她的这种果敢才促成了这本书的诞生。与在逃杀人犯私下会面,而且是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栗,这当中的未知变量实在是太多了,无法预测并且无法掌握情况。看来看去都是两个字——佩服。
作者说自己采访的第一课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脸皮必须够厚”。哈哈哈哈,这个实在是太真实了,毕竟现实生活中还是有许多人对记者敬而远之的,尤其是现在记者失去了“自由”,丧失了话语权后,大家对你说的话都是半信半疑,也不想和你过多接触。
时代变了。
据说是雷米老师的首部女性向悬疑小说,整体看完,我有一种很难评的感觉。就是很难将其定义为女性向,确实主角也是女性,但里面的女性角色也太让人一言难尽了。为数不多的正能量角色——邻居大爷也是个男性。
如果是女性向,我更倾向于是女主成长或者是girls help girls的故事情节,不然总感觉有些不太纯粹。文森特这个角色给人的启发便是直接对某个人下定义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是复杂的而且是有很多面的。
一个初中女孩能有在下水道生活的勇气也确实令人佩服,这是一种远超许多成年人的意志力。
总的来说,是一本很适合作为消遣通过听书的方式打发时间的书。
呜呜呜,又是我的崔恩荣姐姐。
《明亮的夜晚》十分打动我,所以对这本书也有很高的期待。但老实讲,这本肯定没有《明亮的夜晚》好。
如果“成为无害之人,不给别人带来痛苦”是人生目标,那真的有人能做到吗?似乎我们总在不经意间会给别人造成一些伤害,或多或少,或大或小,
“ 因为向那些做出无奈选择的人清楚地指出自身生活的矛盾,这是很残忍的行为。作为没有经历过那些时光的人,再也没有比提出批评更容易的事了。 ”
人在有些时候好像会不自觉地变得傲慢,喜欢比较,觉得自己更优秀,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爱,是试图穿透他人的一次旅行。”
这句话对这本书总结得很到位。书中唯一一个阳光开朗,即使遭受过原生家庭的不幸,也依旧满怀期待热爱生活并且仍旧善良的人,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就死了。
剩下一群心中各有秘密的蛇鼠之辈自以为是地进行博弈。
每个篇章都以一个人名开启,并在故事的铺陈中一直采用的是第二人称,手法新奇。但一开始还没完全熟悉角色的时候,来回不停切换的视角真的会把人绕晕。
丁冰这个角色塑造得算是成功,她的那种神经质与她母亲截然不同,她一直都希望自己不要变成跟母亲一样的人,她也做到了,她面对不忠不是歇斯底里,而是暗含杀意,只能说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